书评检索:     发表书评


书评目录


——《(内)新时期群体性事件研究》书评 /过客(2006-9-22 21:37:40)
群体性事件情报工作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朱得旭(373) 这篇文章写的非常好,有水平,很受启发。......  文章全部内容>>
——《公民的权利(全国五五普法推荐读本)》书评 /mzw(2006-9-22 21:27:04)
让公民的权利成为常识 马作武 读完朱征夫博士的《公民的权利》,我掩卷而思,蓦然间联想起潘恩的《常识》一书。 托马斯•潘恩于1776年以“一个英国人”的名义发表了《常识》一书。这本被称为“全世界第一本真正的畅销书”的出版虽然让潘恩赔了钱,却使他成为了北美独立战争中家喻户晓的人物。杰佛逊将《常识》的一段话写进了《独立宣言》,华盛顿感谢潘恩让他的将士明白为什么打仗,“美国人民不会忘记你......  文章全部内容>>
——《民商法论丛(第1卷)》书评 /柳军噫(2006-9-21 12:26:48)
大家之作,早有耳闻。而今想看其中的几篇文章,却好难!......  文章全部内容>>
——《中国企业境外上市法律实务》书评 /法律人(2006-9-18 21:18:41)
这本书不错,值得一读。真不愧是业内人士写的好书。......  文章全部内容>>
——《家庭篇(今日说法社区普法丛书)》书评 /梅131(2006-9-14 19:03:51)
请告知==五保户的遗产该给谁---这一节目中主人公名字。谢谢。或者是否2001年3月的节目?是的话,我想买一本......  文章全部内容>>
——《交通管理法律适用指南(公安办案实务丛书)》书评 /李明(2006-9-11 16:54:37)
一部学习丛书,学到很多 嘿嘿! 9月11日......  文章全部内容>>
——《中国历代奇案集录今鉴》书评 /113(2006-9-9 11:23:30)
这本书已读,觉得不错,难得出自一个突际工作者之手,更为可贵。我们现在的执法人员,执政官员,是得认真学习一些古代先进的东西,李冻创制的都江堰,数千年以后不在用,多好呀!法制史的好东西很多,包公的精神不是流传千古吗,确实值得后人多多学习,多多发扬呀! 该书写了这么多好东西!不仅有重要的现实价值,还有深远的历史价值,实是可鉴,可鉴!......  文章全部内容>>
——《88折:道路交通维权妙计(维权妙计丛书)(原价20.00元)》书评 /驾驶员(2006-9-6 22:31:02)
恩 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必备......  文章全部内容>>
——《司法过程的性质》书评 /王水明(2006-9-6 14:42:39)
读本杰明·卡多佐的《司法过程的性质》(苏力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完全出于好奇心。听友人讲,这位被誉为美国历史上5位最伟大的执法者之一的大法官,因毕生致力于实用主义司法哲学的研究与实践,而终身未娶。一个人一生能心无旁骛地以法律为伴,不是常人所能做得到,所能理解得了的。他与众不同的“怪举”,驱使笔者拜读了这本体现他的主要法律思想的代表作。 应当说,这是一本语言流畅实在、通......  文章全部内容>>
——《法律与宗教》书评 /苏力(2006-9-6 14:39:28)
“我们不能靠掩盖思想中的怀疑因素来建立一种虚伪的信仰。”——叶芝     一.       整整十年前,梁治平翻译了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伯尔曼教授的《法律与宗教》。这本薄薄的书不仅简要地讨论了历史上法律与宗教的复杂关系,而且在学理上分析了法律与信仰之间的“内在的”、“深层的”联系。一些精彩的语句,例如“没有信仰的法律将退化成为僵死的教条”,“而没有法律的信仰……将蜕变成为狂......  文章全部内容>>
——《论犯罪和刑罚》书评 /田思露(2006-9-6 14:36:08)
一直认为贝卡利亚是刑法学大家,想象中的《论犯罪与刑法》应该是一本典籍型的大部头。而当真正接触了这本书,才发现不过薄薄的小册子,但其缜密的逻辑,朴素的哲理,精辟的语言实在是让人拍案叫绝。才明白为什么往往一部洋洋洒洒的大著可能埋没于历史的尘埃,而这样言简意赅的东西却可以跨越时空放出永恒的光彩。 一、法律精神的永恒性 遥想贝卡利亚当年,启蒙运动的思想家刚刚用他们的智慧和果敢......  文章全部内容>>
——《也许正在发生转型中国的法学》书评 /翟继光(2006-9-6 14:31:31)
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中国法学如何发展是一个事关全体中国法律人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而展望中国法学的发展方向必须从回顾和总结中国法学的发展历程及其发展现状入手,苏力教授的《也许正在发生转型中国的法学》就是这样一部重要的学术著作。    一、你看到了什么?    法律人在研究中国法律的过程中所面临的首要问题是方法论问题,即采用什么方法、运用什么进路去研究中国法律问题......  文章全部内容>>
——《自然法与社会理论:1500-1800》书评 /林国荣(2006-9-6 14:29:21)
在对法律的各种理解方式中,以现代的眼光来看,有两种是基本性的,即自然法的和实定主义的。前者一般的被视为实定法的规范的总和,它以追溯法律的价值基础为任,后者则认定法律除人为的规则体系而外别无其他,它主张赋予实在的法律以自足的法源,这就是法律规范自身的形式织体,由经验的法律材料构成法律秩序的网络。因此他们是明显对立的两种理解方式。现代法律的发展过程中,旧的自然法观念的退隐,这使得以形而上学的内在品质充......  文章全部内容>>
——《政法笔记》书评 /苏力(2006-9-6 14:14:54)
作者声称《政法笔记》是跨出法学的门槛,为中国的普通读者即“法盲”就“新旧政法体制衔接转型中的一些法律问题”撰写的一本书。该书涉及的问题和知识都相当广泛,几乎每一篇文章都涉及到当代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问题,不仅有中国的,而且有外国的,不仅有当代的,还有古代的:从鲁迅的肖像权到西欧的像章学,从宪法到反腐,从《圣经》故事到2000年美国大选。作者从容不迫,娓娓道来,举重若轻,天马行空,信手拈来,......  文章全部内容>>
——《大陆法系》书评 /齐汇(2006-9-6 14:13:29)
律植根于文化之中,它在一定的文化范围内对特定社会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所出现的特定要求作出回应。 ―――梅利曼[1] 近年来,法学著作的出版日益增多,这种现象一方面给人一种法学繁荣的感觉,而另一方面却没有让人感觉到一种真正学术的氛......  文章全部内容>>
——《社会变迁与法律发展》书评 /庞正(2006-9-6 13:53:35)
早在一个多世纪之前,随着商品、资本的不断扩张,现代化问题已陆续成为绝大多数非西方国家所共同面临的问题。中国自鸦片战争后,就被动或主动地直面着西方文明的冲击。在这个具有悠久而沉痼的历史传统的文明古国,现代化是近现代历史发展的主流;一代又一代的民族精英为中华民族能够走上富强昌盛之路而奋斗不息,同时也有众多志士仁人为现代化过程中的种种挫折而迷惑不已。这 标准是什么?如何消解传统文化?现代性(化)是否......  文章全部内容>>
——《法律现代主义》书评 /苏亦工(2006-9-6 13:50:17)
与德沃金、昂格尔和波斯纳这些现如今在中国大陆声名鼎沸的当代美国法学家相比,戴维·鲁本这个名字听起来或许会让中国法学界的读者们极感陌生;同样的,《法律现代主义》[1]一书也绝不像《认真对待权利》、《现代社会中的法律》及《法律的经济分析》诸书那样在中国法学圈中广为流布。然以笔者拙见,本书之磅礴厚重、犀利深邃实在是别开生面,甚至更为切近近代中国的社会情弊;更有助于我们反省百余年来,一代代中国人投身其中,......  文章全部内容>>
——《法庭问答及其互动研究》书评 /吕万英(2006-9-6 13:47:35)
《法庭问答及其互动研究》由法律出版社2003年9月出版,是从语用和话语分析的视角研究法庭审判语言的一本法律语言学专著。该书是作者廖美珍教授在中国社科院语言所所做博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为该书作序的著名语言学家陆俭明先生在序中指出”法庭问答的研究,无论是对提高法官、律师素质,无论对汉语本体研究都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并称赞该书”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该书另一篇序言的作者,著名律师、美......  文章全部内容>>
——《原始社会的犯罪与习俗》书评 /张芝梅(2006-9-6 13:44:32)
首先必须说明的是:这里的“原始社会”不是一个清晰的概念。因为事实上我们很难给这个概念一个清楚明确的界定。一个原因是社会实际上是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尽管有时候我们的确可以以某个事件作为历史分段的标志,但更多的时候分段只是一种研究的便利——虽然不是没有道理,但不可能很精确。所以,我们只能大致把原始社会看作是人类发展的第一个阶段,至于这个阶段从什么时候开始,又在什么时候结束,则是无法给出惟一的答案的。当......  文章全部内容>>
——《法律的道路及其影响》书评 /张芝梅(2006-9-6 13:39:35)
书终于翻译完了,但没有轻松之感,更多的却是忐忑和感慨。 虽然以前有时为了自己阅读的方便或者因为喜欢菜篇作品,也翻译一些文字,但主要是为了给自己看,或者为了方便以后检索,相当于做笔记,因而多少可以率性而为,有时干脆就是意译,那样翻译起来比较痛快的,甚至偶尔对自己的某些语句或者语词的翻译还颇感得意。但面对一本要出版的书,翻译起来的感觉就完全不同了。不能天马行空,不能挑选,也不能把......  文章全部内容>>
——《正义/司法的经济学》书评 /吴元元(2006-9-6 13:09:56)
正义,在“依法治国”已成为主流话语形态的今日中国,无论是对职业法律人、法学研习者,还是对普通社会成员,都是耳熟能详了。特别是对前者而言,正义是其职业、学术追求的价值基石,也是其维护团体利益(不含贬义)的正当化符号。相当一个时期以来,对正义的价值宣传,对正义可能蕴含的各种微言大义之阐释,构成了法学研究的主流;而作为人们解决日常细碎的、却又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所必须的实践意义上的正义,却在这种宏大叙事......  文章全部内容>>
——《论美国的民主》书评 /周威(2006-9-6 12:52:17)
这是一部值得反复研读的著作,因为每一次阅读都能够给读者以新的感悟。 当代美国法学界最负盛名的学者之一伯纳德·施瓦茨在评价托克维尔的时候,称其为“第一个”意识到法院在美国宪政制度中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外国观察家。早在170多年之前,托克维尔便断言:联邦的和平、繁荣及其本身的存在都掌握在(联邦最高法院)这7位联邦法官的手中(页169)。如果说后世对本书的持久热情部分源于书中的诸......  文章全部内容>>
——《迷失的律师法律职业理想的衰落》书评 /何军(2006-9-6 12:44:06)
美国法律界的变化并非其自身独立演变的结果是与更为广阔的社会变化紧密相联的,其背后贯穿着一条主线,这就是市场的力量。       1831年,为了考察美国的监狱改革和民主制度,年轻的法国律师阿列克西·德·托克维尔来到美国。在对美国的法律职业者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观察后,托克维尔写道:“我们越是反思美国的一切,就越是承认,律师作为一个整体,如果不能算是平衡民主的惟一力量,也是平衡民主的最强力量。在美国不......  文章全部内容>>
——《侵权损害赔偿的经济分析》书评 /陈鑫(2006-9-6 12:42:26)
专业化是学有所成的前提,有时却也是有碍于充分理解这个世界的一道藩篱。当看到王成博士对自己的书“不求完善”与“不求完美”的时候,我佩服他的勇气.在30余万字的篇幅中、应用法律经济学的方法来分析民法中一个具体制度,不求结论的完善与完美或许是最理智但也是最难于启齿的选择。值得庆幸,无论你赞不赞同其结论,这本书的论证过程并不让人失望。 和所有其他标注“法律和xx”类的研究一样,该书属于法学和其他......  文章全部内容>>
——《经济学与法律的对话》书评 /刘静怡(2006-9-6 12:38:45)
法律学和经济学这两个学科,乍看之下应该是极为不同的知识领域:对于许多传统法律人而言,经济学除了充斥令人眼花缭乱的数字、图形和图表之外,无非就是以研究通货膨胀、失业率、景气循环和其它总体经济现象为目的的学问,和法律体系的理论和运作均相去甚远,而不少经济学家经常挂在嘴边的「均衡」,往往抽象难解,而对于法律人来说,所谓的“市场机能”和“政府失灵”更是难免刺耳。相对地,传统法律学给人的刻板印象,无非是在艰......  文章全部内容>>
——《经济学与法律:从波斯纳到后现代主义》书评 /山东大学经济研究中心研究人员(2006-9-6 12:36:42)
199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加里·贝克尔教授曾自豪地将上个世纪中叶经济学开始在其他学科的强烈扩张现象,笑称为“经济学帝国主义”。而他自己也亲自披挂上阵,投入了“入侵”社会学和法学的滔滔洪流之中。一时间,西方法学界风云涌动,将“经济学帝国主义”当成了洪水猛兽,奋起反抗。这时,芝加哥大学法学院的不世怪才——理查德·波斯纳讲师仅凭一本普通法完全版的《法律的经济分析》教材,一马当先,为“法和经济学”走向......  文章全部内容>>
——《公司治理和社会责任》书评 /方流芳(2006-9-6 12:35:31)
刘连煜教授的《公司监控与社会责任》一书旨在探讨公司法的一些基本问题,诸如:配置商业公司控制权的原理是什么?公司管理层对股东之外的利益相关者负有何种责任?股东之外的利益相关者如何参与公司监控?商业公司的决策者是否有义务关注整个社会的利益而调整自身行为?作者的意趣不只是传播美国的公司监管(corporate governance,中国大陆通常翻译为“公司治理”)学说,而是批判分析外来学说,审视本地分司......  文章全部内容>>
——《欧洲比较侵权行为法》书评 /张小义(2006-9-6 12:23:06)
在19世纪前后欧洲蓬勃发展的民法典编纂运动中,1804年拿破仑法典和1900年德国民法典是代表不同法律编纂体系思维和不同法律理想的两座高峰。人们对这两部法典的赞誉,一般集中于它们在促进国内法律统一和推动民法思维进步方面所做的巨大贡献。但另一方面,民法典里法国民主理想和德国日耳曼普通法的冲击却逐步地肢解、蚕食了曾经为欧洲大陆所共享的罗马法共同私法规则(acquis communautaire),由此......  文章全部内容>>
——《公司法上的利益平衡》书评 /张民安(2006-9-6 12:21:37)
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公司被认为是解决企业从事生产活动中所面临的资本问题的手段,而企业则被认为是组织生产的方法,因此,公司不同于企业,两者有本质的区别。企业作为一种组织生产的方法是由众多的利害关系人组成的,诸如企业所有权人、企业管理者被业劳动者、企业产品或服务的消费者、同企业从事交易的债权人等。所有这些人均同企业的生死存亡息息相关,都是企业的利害关系人,企业法应当平衡这些人的利益,不允许企业内部......  文章全部内容>>
——《中国历代奇案集录今鉴》书评 /D DE(2006-9-3 22:19:11)
已阅 有一定的可读性 ......  文章全部内容>>


搜索到2102篇文章 分71页显示  当前为第20页 前一页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第14页 第15页 第16页 第17页 第18页 第19页 第20页 第21页 第22页 第23页 第24页 第25页 第26页 第27页 第28页 第29页 第30页 第31页 第32页 第33页 第34页 第35页 第36页 第37页 第38页 第39页 第40页 第41页 第42页 第43页 第44页 第45页 第46页 第47页 第48页 第49页 第50页 第51页 第52页 第53页 第54页 第55页 第56页 第57页 第58页 第59页 第60页 第61页 第62页 第63页 第64页 第65页 第66页 第67页 第68页 第69页 第70页 第71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