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正在发生转型中国的法学》书评 ——
查看此书介绍
翟继光 2006-9-6 14:31:31
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中国法学如何发展是一个事关全体中国法律人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而展望中国法学的发展方向必须从回顾和总结中国法学的发展历程及其发展现状入手,苏力教授的《也许正在发生转型中国的法学》就是这样一部重要的学术著作。
一、你看到了什么?
法律人在研究中国法律的过程中所面临的首要问题是方法论问题,即采用什么方法、运用什么进路去研究中国法律问题。苏力教授在本书中重点回顾和批判了中国法学的研究方法,并且通过自身对于中国热点法律问题和法学问题的研究展示了一种方法论的探求。根据苏力教授的概括,中国法学的三大学派为政法法学、诠释法学和社科学派,三个不同的学派分别代表了三种不同的研究范式和三种不同的方法论。三者并无高低、优劣之分,而是分别代表不同的研究进路并分别适应不同时代所要解决课题的需要。政法法学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要把法学的一些带有某种政治禁忌的题目从极“左”政治或僵化政治中解脱出来,使之能够成为一个公众的、学术的话题;诠释法学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构建一个基本完整、自洽且能够有效传达和便于司法运用和法律教学的法律概念体系和规则体系;社科法学的核心问题是试图发现法律制度或者具体规则与社会生活诸多因素的相互影响和制约。
苏力教授从方法论的角度来把握中国法学发展的大体脉络和基本学派,可谓把握了事物的本质,而其根据不同学派所要解决的不同问题分别对其进行价值定位和功能评价的方法也是正确认识中国法学不同发展阶段及其基本学派的正确态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以一个客观、科学的态度去评价中国法学的不同发展阶段及其基本学派,才能向新兴一代的法律学人和法律职业人正确传达他们这一代人(指苏力教授一代人)所看到的中国法学的发展脉络,也才能正确展望中国法学将来的发展方向。
二、道路通向城市
中国法学的发展历程及其发展方向与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历程及其发展方向是密不可分的。中国共产党的革命路线是农村包围城市,但中国共产党的建设路线则是城市包围农村。优先发展城市的战略使得中国的法律制度和中国法学所解决和研究的主要是城市发展中的问题、工商业发展中的问题。中国的农业和农村,始终处于支持城市发展、配合城市发展的从属地位,由此导致了中国的农业和农村成为中国法学关注的死角。当然,这种社会发展道路和法学研究视角并非是错误的,因为现代化在本质上就是一个“道路通向城市”的过程,世界各国莫不如此。但是,我国所应当重视的是中国的国情以及中国正处于的发展阶段。当中国绝大多数人口仍然是农业人口、绝大多数人仍然生活在农村的时候,如果我们的法律制度仅仅适应于城市人口和工商业社会,如果我们的法学仅仅研究城市问题和工商业问题,可以靠不夸张地说,中国法律制度以及中国法学的普适性会受到很大的局限,中国的法律制度有可能在农村和农民中不适用,中国的法学有可能在涉及到农村和农民问题时得出错误的结论。
苏力教授敏锐地意识到中国现实的国情,认识到中国广大的农村和农民,并将这种认识转化为法学研究的方法,从而对于一系列中国法治实践中的问题得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其中最有名的包括对“秋菊打官司”、“黄蝶案”、农村司法制度、社会科学与人文底蕴、公共知识分子等问题的研究。
苏力教授的《也许正在发生》一书在研究中国法律问题的过程中处处洋溢着作者对于中国现实问题,对于中国特殊国情,特别是农村社会和农村人口的关注。最明显的体现是作者的研究均是从实证和微观的层面入手的,当然,这并不妨碍作者关心和研究的是宏观层面的问题。
三、好的分析必定是残酷无情的
任何一门学科在发展的初期或者重建的初期总是重视结论而忽视方法的,而一门学科的发展和成熟又总是以其对于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的重视程度的提高为标志的。中国法学的发展也经历了这样一个阶段,从最初重视论文的结论和观点,到目前重视论文的论证方式和论证过程。这样一个历程用苏力教授的话来讲就是“你关心的不是这些文献到底说了些什么,而更关心的是怎么说的”。
这样一个发展过程体现在这样两个方面:一个是法学研究的方法和路径的转变,也就是前面所提到的政法法学、诠释法学和社科法学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基本上是在提出观点和做出结论,很少有论证的过程,第二阶段虽然强调分析的方法,但是这种方法是为了结论而服务的,结论本身比过程重要,第三阶段则强调方法和过程胜于结论,用苏力教授的话来讲,则是如果不是结论有用,那么至少是思路,如果不是观点,那么至少有一些分析、论证和表述方式。苏力教授的《也许正在发生》一书给读者最大的启迪就在于其独特的研究视野、实证的研究方法、辩证的思考过程以及务实的研究态度。或许其结论不周延或者有错误,或许其观点有偏颇或者比较极端,但是,其研究问题的思路、方式、手段和过程则是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的。历史上伟大的学者所贡献的往往也不在其对具体问题的具体结论(现在看来,他们的很多结论可能都是错误的),而在于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具体结论和观点总是会有过时的一天的,但是好的方法、好的分析则能够跨越时空,永远成为人类探求未知领域的有力助手。
好的分析之所以是残酷无情的,是因为好的分析好在其方法、思路与过程,至于其结论,则并不一定是“好”的(即不那么好听、不那么容易被人接受、不那么符合大部分读者的自身利益),但也并非一定是错误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正确结论往往都是“残酷无情的”。
四、也许已经发生
在北大哲学系的办公楼里曾经镌刻着马克思的一句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这里所提出的一个问题就是理论的价值不仅仅在于解释过去和当前的事物,还应当能够预测事物未来的发展,也就是指导人们改造世界。中国法学研究的理论成果也应当如此。
苏力教授的《也许正在发生》不仅仅分析了中国法学的过去与现在,还预测了中国法学发展的未来:在《也许正在发生》部分,展望了中国法学研究范式的发展前景,在《法学著作的翻译》部分预测了将来法学著作翻译的发展方向,在《学术产出的制度问题》部分,提出了促成学术市场发展以及学科传统形成的制度安排……
中国社会已经发生了转型,中国法学也应当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发生转型。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有客观规律的,中国法学的发展应当也不例外,或许中国法学已经在悄悄进行一场革命,或者中国法学已经在悄无声息之中完成了转型。当然,学者的努力是促使中国法学转型的巨大动力,在《也许正在发生》等一系列著作的影响下,在苏力等一大批学者的努力下,也许中国法学的转型已经发生。
编者注:本文转引自北大法律信息网
========================================= 本栏书评仅代表撰写者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