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彦敏 ]——(2001-5-31) / 已阅76682次
系。审判组织的具体规定实际上是对独立审判原则的具体落实和实现
。基于二者的逻辑联系,可以合理且必然地推导出人民法院的独立审
判应当而且必须通过审判组织加以实施和完成。因此,法官独立审判
是审判独立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审判独立原则中的已有之义。独立
的审判权的承担者是人民法院,而审判权独立的具体实施者则是法官
。正如我国《法官法》第8条规定的,法官享有“依法审判案件不受
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的权利。因此,从法院内部来讲,
独立审判应该定位于法官独立审判。
综上,整个法院系统作为一个整体独立于外部权力和力量的干预
是独立审判原则的已有之义,且必须建立有效制度、采取有效措施予
以保证。而法官作为个案的审判者,亦应能够在审判时只遵循法律特
有的规则、规定而不被其他任何行政机关、团体、个人乃至法院的院、
庭长的观念或意志所左右。正如1987年8月联合国经济与社会理事会
通过的《世界司法独立宣言》(草案)第2条所言:“每个法官均应自由
地根据其对事实的评价和对法律的理解,在不受来自任何方面或由于
任何原因的直接或间接的限制、影响、诱导、压力、威胁或干涉的情
况下,对案件秉公裁判”。该《宣言》第3条同时规定:“在作出裁判
的过程中,法官应对其司法界的同行和上级保持独立。司法系统的任
何等级组织,以及等级和级别方面的任何差异,都不应影响法官自由
地宣布其判决的权力。”[注13]唯此,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审判。
而要实现这种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审判,完全由法官自主地依法决
断案件,我国至少还要经过一段相当的历程。这一历程不仅指历时长
短,而且更包括要历经内容上的较大变革。
我们首先来看一下外国法官的遴选制度。为确保法官独立审判的
公正、准确、合法,西方国家对法官的品行和专业素质均有很高的要
求。在英国,只有具备十五年或十年以上经历的出庭律师,才能分别
担任上诉法院法官或高等法院法官;在日本,最高法院法官要求在见
识高,有法律专业素养、年龄在40岁以上并已担任高等法院院长、法
官、或检察长、律师、大学法学教授、副教授共计二十年以上的人当
中任命。高等法院院长则要从担任简易法院法官、或检察官、律师、
大学法学教授或副教授十年以上的人中任命。[注14]在美国,大学毕
业后才有资格考入法学院,法学院毕业取得J.D.学位后,一般只能
从事律师职业,到法院工作的只能担任秘书、书记官等角色,而不可
能通过此一途径直接成为法官。法官均是从执业多年的优秀律师中或
从有名望的法学教授中依法定程序遴选的。
对法官专业化素质的要求,是依法独立公正地审判案件的保障。
这是因为,法官这一职业显异于其他任何职业。其使命在于通过
向全社会公开的司法程序解决双方或多方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并
通过行使审判权的过程本身,向诉讼当事人,也向全社会宣示正义与
法律的准则。这样,其自身的年龄、知识、资历、声望、经验等等就
是影响其完成使命优劣的重要因素。因此,法官选任上的精英化也就
势在必然。而在我国,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对法官的选任甚至不需
要具备一定的教育背景或学历要求。直到95年才颁行的法官法虽然规
定了担任法官必须具备高等院校毕业的学历背景,[注15]而在现实中
又往往难以贯彻。我国的法院系统近些年来安排了相当数量的军转干
总共11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