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律图书馆

  • 新法规速递

  • 农民工维权途径的实效调查

    [ 杜宇航 ]——(2008-7-27) / 已阅63224次

    (三)社会保险的宣传不够深入。商业保险通过保险推销人员深入千家万户,详细向被保险人讲解保险条款,而社会保险的宣传仍靠大型的宣传活动,没有也不可能深入到各个非公有制企业乃至每个农民工,由于农民工文化程度偏低,许多农民工对社会保险的具体条款理解困难,对参加社会保险自己应尽的义务和应享受的待遇知之甚少,不如商业保险条款一目了然,容易理解。

    (四)工伤保险待遇申请程序复杂、时间过长
    根据北京市农民工法律援助工作站援助的工伤案件的统计分析,在已经办结的34件工伤援助案件中,有25件是通过和解或调解(包括律师调解、仲裁调解和法院调解,其中绝大部分是律师调解)结案的,和解、调解结案率高达74%,比重如此之大,其中重要原因就是工伤认定的程序太复杂。
    从上述工伤案件维权流程图来看,农民工发生工伤后到领取工伤保险待遇,其中至少要有三个阶段:
    1.申请工伤认定。工伤职工在提出申请后,工伤认定部门一般在60个工作日内作出是否认定为工伤的结论;对工伤认定不服的,可以申请行政复议,对复议不服的还可以提起行政诉讼,行政诉讼实行二审终审制,这个过程全部走下来要花一年多时间。而对于没有劳动合同的农民工来说,还要再增加一个确认事实劳动关系的程序,从仲裁到一审、二审,需要一年多时间。全部过程按普通期间计算要花2年4个月,如果其中有延长,所需时间为3年11个月。
    2.劳动能力鉴定。劳动能力鉴定机构应在60日内作出鉴定结论,对鉴定结论不服的可以向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申请重新鉴定,该鉴定为最终结论。整个过程大概花4个半月,如果其中有延长,大概要到6个半月。
    3.工伤待遇索赔。对赔偿金额有争议的应当先进行劳动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提起民事诉讼,民事诉讼也实行二审终审制。全部走完要花1年左右,如果其中有延长,时间大概要2年左右。
    以上所有程序走一遍,总共要3年9个月,如果有延长,会到6年7个月。虽然并不是所有的案件都会将全部程序走完,但法律规定中却存在着这样的可能性。如果用人单位恶意利用程序规定来拖延支付工伤保险待遇,农民工是无法承受的。
    工伤认定程序的复杂主要就表现在认定的时间太漫长。已经遭遇工伤的农民工,在这漫长的期间,不仅工伤治疗费没有着落,甚至吃饭、住宿都成了问题。这对他们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对于社会而言,也是极大的隐患。“近年来不断增长的农民工工伤事件(许多甚至是恶性事件)和理论学术界将农民工视为社会弱势群体的事实,反映了农民工对社会保障权益的诉求不仅是客观的,而且是正当的、迫切的。”○1
    (五)劳动监察没有充分发挥作用
    劳动监察是防止和避免劳动争议的重要手段。劳动监察也称劳动监督检查,是指由劳动保障行政主管部门对单位和劳动者遵守老能够保障法律、法规、规章情况实施监督检查,并对违法行为予以处罚。
    ■劳动监察的内容
    1.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和社会保障内部管理制度情况。
    2.用人单位招用职工情况。
    3.用人单位订立、履行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情况。
    4.用人单位遵守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规定情况。
    5.用人单位遵守工资支付和最低工资保障规定情况。
    6.用人单位遵守社会保险规定情况。
    7.用人单位遵守女职工、未成年工和残疾职工的特殊劳动权益保障规定的情况。
    8.用人单位遵守职业培训、职业介绍、职业技能鉴定规定情况。
    9.对职业中介机构的监督。

    劳动监察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劳动监察人员常常以劳动者没有劳动合同,或者以劳动者是和包工头之间的雇佣关系等为由,将农民工拒之门外,而且在很多情况下并不出具拒绝受理的书面答复,这使得农民工无法追究其不作为的责任,申请仲裁或起诉时,也无法证明自己超过时效具有正当理由。
    2.有的案件中农民工已经提交了足以认定劳动关系的证据,监察人员却不予认定。如在邵某某等9人被拖欠工资案中,邵某某向劳动监察部门举报时,已经提交了包括工友证言、小区住户证言、施工中的相关单据等证据,但劳动监察人员最后还是告知其无法认定劳动关系。
    3.劳动监察部门拖延时间,增加了农民工维权的成本。劳动监察部门在受理举报后,常常并不能及时给举报人答复,而是拖延相当长的时间后才出具处理意见。
    4.劳动监察明知有违法行为却并不处罚。在张某等20人被拖欠工资案中,张某等人被用人单位拖欠3个月工资。他们向劳动监察举报、监察人员到单位后,单位负责人态度非常蛮横,表示只能给2个月工资,监察人员没有为农民工主张3个月的工资,反而也劝农民工接受这样的条件。

    (六)劳动仲裁是农民工维权的障碍
    劳动仲裁是指由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对当事人申请仲裁的劳动争议居中公断与裁决。在我国,劳动仲裁是劳动争议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必经程序。按照《劳动法》规定,提起劳动仲裁的一方应在劳动争议发生之日起60日内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请。除非当事人是因不可抗力或有其他正当理由,否则超过法律规定的申请仲裁时效的,仲裁委员会不予受理。
    劳动仲裁诉讼受案的范围
    劳动仲裁素的受案范围是指哪些争议可以且应当适用劳动仲裁诉讼程序。简单讲,所有劳动争议都属于劳动仲裁诉讼的受案范围,那么哪些争议属于劳动争议呢?根据我国现行的有关规定,以下争议属于劳动争议:
    1.因开除、除名、辞退劳动者及劳动者辞职、自动离职发生的争议;
    2.因执行国家有关工资、奖金、保险、福利、培训、劳动保护的规定发生的争议;
    3.因履行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包括因履行、变更、解除、终止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
    4.因履行企业内部承包合同中的有关劳动权利义务内容而发生的争议;
    5.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没有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但已形成劳动关系后发生的争议;
    6.劳动者退休后,与尚未参加社会保险统筹的原用人单位因追索养老金、医疗费、工伤保险待遇和其他社会保险费而发生的争议;
    7.法律法规规定应当依据《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处理的其他争议。
    国家机关与其公务员之间、事业组织和社会团体与其正式在编员工之间发生争议属人事争议,不属于劳动争议,因而不属劳动仲裁诉讼的受案范围。
    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与其工勤人员及其他建立劳动关系的人员之间的争议符合所列上述情况的属劳动争议。实行企业化经营管理的事业组织与其员工之间的争议符合所列上述情况的,也属劳动争议。
    劳动仲裁中的问题主要在于:
    1.劳动仲裁常常对农民工的申诉不予受理。如果农民工跟随包工头到用人单位打工,有些劳动仲裁委员会就认为劳动者是与包工头之间形成的雇佣关系,而不是与用人单位形成的劳动关系而不予受理。还有的案件中,虽然农民工被拖欠工资或发生工伤是在某区,但该区的劳动仲裁委以用人单位的注册地不是在本区而拒绝受理,要求农民工到注册地申请仲裁。在宋某某等13人被拖欠工资案中,宋某某到某区仲裁委申请仲裁时,工作人员认为被诉单位不是在北京而是在四川注册的,让农民工到四川去申请仲裁;刘某某工伤案中也遇到同样的问题。对于童工被拖欠工资的,仲裁委员会以童工不是劳动者、其被拖欠工资不属于劳动争议的范围为由不予受理。
    2.60日仲裁时效过短,农民工常常无法在法定期限内申诉。根据劳动法的规定,劳动者应当在劳动争议发生之日起60日内向仲裁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请。但在建筑领域中,通常都是在年底或者工程完工后才发给工资,当农民工申请仲裁时,他们只能得到申请前的2个月工资和补偿,这无疑是对他们很不利的。在陈某某被拖欠4个月工资案中,仲裁委员会只支持了其最后2个月的工资,对以前的工资,告知她只能通过劳动监察来解决。即使从工程完工后才开始计算,对于非常缺乏法律知识的农民工来说,2个月的时效期也太短。工程结束后,用人单位或包工头也并不是当即拒绝支付工资,总是一拖再拖,当农民工意识到无法拿到工资时,常常已经一、两个月过去了。
    3.在我国特殊的“一裁二审”制度下,劳动争议并不能通过仲裁得到彻底解决。根据我国目前有关劳动争议处理程序的规定,解决劳动争议首先必须经过劳动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向法院起诉。由于仲裁裁决并不具有终局性,很多劳动争议案件在经仲裁裁决后仍然进入了诉讼程序,不但没有方便劳动者快捷的解决纠纷,反而因为必须走劳动仲裁而延长了维权时间。在工作站办结的案件中,只有32件是经劳动仲裁彻底解决的,只占总数的5%。
    4.仲裁收费依据不明。有关劳动仲裁委员会收费的规定是《劳动合同鉴证和劳动争议仲裁收费管理办法》,其中规定劳动争议仲裁费包括两项:案件受理费和处理费。案件受理费按照件数来计算,最高不得高于50元;处理费按实际开支收取。但实际操作是申请仲裁时就要预先收取仲裁费,有些地方是固定数额,有些地方是按照申诉标的的比例收取。无论哪种方式,都是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而对于已经被拖欠工资、生活窘迫的农民工来说,这都是一笔不小的费用。

    (七)、劳动诉讼执行难
    在工作站已经办结的629个案件之中,经过律师调解、仲裁和判决确定的数额有5,737,411.6元,农民工切实拿到手的有3,817,221元,尚有1,920,190.6元正在执行中。农民工案件执行难有多方面原因,也是社会关注的问题。

    总共8页  [1] [2] [3] [4] 5 [6] [7] [8]

    上一页    下一页

    ==========================================

    免责声明:
    声明:本论文由《法律图书馆》网站收藏,
    仅供学术研究参考使用,
    版权为原作者所有,未经作者同意,不得转载。

    ==========================================

    论文分类

    A 法学理论

    C 国家法、宪法

    E 行政法

    F 刑法

    H 民法

    I 商法

    J 经济法

    N 诉讼法

    S 司法制度

    T 国际法


    Copyright © 1999-2021 法律图书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