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律图书馆

  • 新法规速递

  • 《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的理解与适用

    [ 刘银春 ]——(2002-6-8) / 已阅53382次

    《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的理解与适用

    刘银春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
    (以下简称《解释》),已于2001年12月21日起公布施行。为便于大家更好
    地了解《解释》的内容,笔者将《解释》起草过程中的有关情况及对部分条款
    的理解与适用问题作一介绍。
    一、对《婚姻法》“家庭暴力”、“有配偶者与他人们居”问题的理解
    (一)对《婚姻法》禁止家庭暴力中“家庭暴力”问题的理解
    《婚姻法》及《解释》中规定的家庭暴力问题与人们正在研究的反对家庭暴力运动
    中对家庭暴力的界定是不一致的。具体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首先,对暴力行
    为实施着和被实施者的范围理解不现。国际上通常是将家区暴力理解为发生在夫妻
    之间或者是形成共同生活关系的男女之间,并不包括对家庭其他成员实施暴力,其
    次,对家庭暴力内容的表述不同。国际上通常将其概括为对“身体、精神、性”等三方面
    实施暴力行为。再次,对构成家庭暴力的程度要求不同,构成家庭暴力应具备的条件,
    许多在我们看来很轻微的行为都可能构成其他国家所指的家庭暴力,甚至将彼此间
    的冷漠、不理睬也认定为构成家庭暴力。由于一旦认定构成《婚姻法》及《解释》中规定
    的家庭暴力,在确认夫妻感情确已破裂且调解无效时,就会成为判决应当准予离婚的
    理由和依据,而且涉及到请求损害赔偿问题,所以在认定上应该慎重,适用相对严格
    而客观的标准。《解释》对家庭暴力的界定,不仅仅限于发生在夫妻之间。对家庭其他
    成员实施的某些行为,也可能构成家庭暴力。家庭成员之间偶尔发生的争吵、打骂,不
    能一概作为《解释》中的家庭暴力来对待,暴力行为必须在客观上给对方造成一定的
    伤害后果,才能予以认定。《解释》是否要参考其他国家的规定和理解,将性暴力单独
    列出与“身体、精神”暴力共同进行规定,在起草过程中曾有不同意见。一种意见认为
    应与国际通常采用的说法相一致,赞成单独列出。另一种意见认为没有必要将此单独
    列出,因为对“性”方面实施的暴力,完全可以体现为对身体、精神方面造成的侵害,故
    不用再明确指出,赞成这种意见的居多。所以《解释》吸收了多数人意见,没有将此问
    题单独列出,而是认为性暴力问题可以通过其他两方面规定加以适用和解决。关于家
    庭暴力与虐待的关系问题,应该说虐待的性质和危害程度要比家庭暴力更严重,家庭
    暴力只是虐待诸多表现中的一种,持续性、经常性的家庭暴力,构成虐待。
    (二)时“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问题的理解
    《婚姻法》第3条规定”禁止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如何认定这一问题?《解释》从
    几方面作出规定:即有配偶者与婚外异性,对外不以夫妻名义,持续、稳定地共同居
    住。“与婚外异性”的表述,将那些有配偶者与同性之间形成的同居关系,排除在婚姻
    法调整范围之外。如果有配偶者在外与其他婚外异性公然以夫妻名义共同生活,则属
    于重婚,可能构成重婚罪,应由《刑法》和《婚姻法》其他条款调整,所以要求对外“不以
    夫妻名义”相称。在认定构成同居关系时,应从双方共同生活的时间长短、双方关系的
    稳定程度等方面进行把握。在讨论过程中,有人建议就同居问题规定出一个明确的期
    限,双方共同生活达到规定期限的,即可认定为同居。我国目前已有些地方的法院就
    本地区审理此类问题时作了时间上的界定。考虑到我国各地区实际情况不同,如果采
    取一刀切的做法,反而不利于具体案件的审理.不完全符合实际。现在的规定,相应地
    给办案法官一定的裁量权,对法官的公正执法能力及法律素质都要求较高。
    二、关于男女双方未办理结婚登记而以夫妻名义共同生活的有关问题的理解
    《婚姻法》在坚持结婚必须登记的大前提下,针对我国存在着大量男女双方未经登记而以夫妻
    名义共同生活的现实国情,规定这些人应当补办结婚登记。由于我国目前在婚姻登记过程中,许
    多非当事人原因造成的无法登记或登记难的情况时有发生。如因交通不便、所居住地方未设登记
    机关,有些地区存在办理结婚登记搭车收费,增加当事人负担等,使得许多人索性不办理结婚登
    记。为了不将这些人都划入同居关系的行列,立法采取了变通的办法。遵循立法本意,《解释》对当

    总共5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免责声明:
    声明:本论文由《法律图书馆》网站收藏,
    仅供学术研究参考使用,
    版权为原作者所有,未经作者同意,不得转载。

    ==========================================

    论文分类

    A 法学理论

    C 国家法、宪法

    E 行政法

    F 刑法

    H 民法

    I 商法

    J 经济法

    N 诉讼法

    S 司法制度

    T 国际法


    Copyright © 1999-2021 法律图书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