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滕明晔 ]——(2006-7-4) / 已阅50511次
参考文献
中文参考文献
[1] 张文显.法理学.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10
[2] 吴小求.证券市场概论.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12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 北京:法律出版社
[4] 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北京:法律出版社
[5] 于莹.证券市场与诚实信用原则.法制与社会发展,2001(1)
[6] 童建军,赖健芳.当前我国证券市场的信用危机.理论导刊,2002(9)
[7] 秦苏保.论信用与证券市场发展证券市场.湖南经济,2002(8)
[8] 张新,陈帼钊.美国证券市场监管体制改革与信用制度的重建.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2(3)
[9] 贾杰华,王仁涛.透过市场违规现象看企业信用问题.经济问题探索,2002(3)
[10] 黄国桥.透视我国证券市场信用缺失现象.价格月刊,2001(12)
[11] 冯文丽,赵惠娟.我国证券市场的信用弱质分析.金融教学与研究,2002(4)
[12] 黄国情.我国证券市场信用风险防范对策.现代经济探讨,2002(1)
[13] 王妮妮.证券市场信用体系的构架.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3)
[14] 刘中文,焦习燕.重建证券市场信用的思考.山东科技大学学报,2002.12.4(4)
[15] 王建,李帮.从银广夏等事件看我国证券市场的信用环境建设.财政科学,2001.增刊
[16] 唐晓丽.证券市场信用需多方建设.上海综合经济,2002(3)
[17] 王莉萍,朱慈蕴.‘上市信用’是上市公司的特有信用.中国法学,2004(1)
[18] 周芬棉.应当尽快建立上市公司信用制度.法制日报, 2001-8-20
[19] 曾庆林.信用缺失将扭曲市场功能.上海证券报,(网络版)2001-11-06
[20] 王玉祥.试论目前我国证券市场加强管理的政策基点.人民网.2002-12-8
[21] 李松民.中国证券市场的信用堪忧.新华社 2002-2-19
[22] 耿立新,张辉.我国企业信用的现状、成因及治理对策.金融与保险,2001(7)
[23] 冯果,艾传涛.控制股东诚心义务以及民事责任制度研究.商事法论集,第六卷
[24] 薛小和.各国社会信用体系的模式比较. 经济日报,2003-03-28.
[25] 田东红,宇海英.完善社会信用体系促进市场经济发展.上海证券报,2001-10-11
[26] 王艳梅.健全信用机制的商法保障.法制与社会发展,2001(3)
[27] 钟真真.论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信用法律制度.法学杂志,2004.25
[28] 鲁篱.我国证券法的制度设计与现实选择.经济法学、劳动法学,2001(4)
[29] 薛峰.中国证券市场的法制状况研究.经济法学、劳动法学,2002(8)
[30] 崔明霞.西方证券法律制度的新发展.经济法学、劳动法学,2001(1)
英文参考文献
[1]David.L.Ratneer:SecuritiesRegulation.1999,law publishing company
[2] Woodlief Thomas. Use of Credit in Security Speculation.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 XXV, 1935.
[3] Benjamin M. Anderson. Brokers' Loans and Bank Credit. Chase
Economic Bulletin, Vol. 8, No. 4, 1928.
[4] James J. Cramer. Securities, Commodities and Financial Services Sales Agents. www.thestreet.com
[5] Louis loss. Fundamentals of securities Regulation. 2d,ed, 1998
[6] Dr. Hans Simon.Stock Market Control, Twentieth Century Fund. New York 1934.
总共4页 [1] [2] [3] 4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