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律图书馆

  • 新法规速递

  • 对于北京邮电大学学生会相关问题的探讨与研究

    [ 蒋津泉 ]——(2005-6-15) / 已阅116697次















    研究内容: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本次问卷发放我们分校本部和昌平校区两部分进行。在校本部我们采取通过各院同学和在自习室随机发放两种形式结合,共发放三百份问卷,基本上覆盖了所有院系、年级。其中回收有效问卷262份。回收率87.33。在昌平校区,我们采取的是自习室发放的方式,未能覆盖所有院系。在说明时,我们会将昌平校区同校本部区别开来,就昌平校区的特殊情况作单独说明。昌平校区投放问卷49份,回收有效问卷41份,回收率83.67%。
    校本部部分的问卷发放情况如下图所示

    电信 信息 计算机 自动化 电子 经管 文法 理学院 其他
    83 26 28 28 18 21 33 19 6
    其中男生180人,女生82人,基本符合北邮男女构成比例。

    第一部分:学生对学生会的认同感分析
    一、学生对学生会的了解程度
    (一)、学生对于学生会组织体系的了解过低
    大学的学生会,应该是一个“学生自己的群众组织”。顾名思义,学生自己应该对自己的组织了解、热爱,并有充分的热情参与其中。但是通过我们的调查,我们发现,北邮的学生对学生会——这一“自己的群众组织”——了解程度并不高,有很大一部分同学基本不了解。并且当被问及是否有兴趣了解的时候,又有很大一部分同学对学生会毫不感兴趣,持无所谓的态度。
    我们先不讨论同学的这种态度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先来看看北邮学生会对于自己的定性。“本会定名为北京邮电大学学生委员会(简称学生会)。是北京邮电大学本科、专科学生的群众组织,本会在校党委的直接领导和校团委的指导下,依靠广大同学开展工作。”既然定位于学生委员会,又是群众组织,这同社会上选民与行政机关的关系又有几分不一样。可以说,北邮的学生会是校党委的下属组织,也可以说,北邮的学生会是属于校党委的,而并不是纯粹意义上的广大学生的。(这个问题参见我的关于学生会选举状况的论述)
    就问题“您对学生会最不满意的是什么?”的回答,选择“学生会没有透明化,同学不了解它是如何运作”占到了最多,达74.05%。可见同学对学生会的非透明化有很大的意见。
    根据北邮学生会的章程,学生会下设主席、办公室、常委会、社团管理办公室、文艺部、体育部、宣传部、公关部、学习生活部、女生部等部门。但是,广大同学对于这个自己的组织的部门了解多少呢?

    您了解目前北邮学生会的组织体系吗? 人数 百分比(%)
    非常清楚地知道学生会各个部门及其相应的职权范围 11 4.2
    比较清楚学生会有哪几个部门,但具体干什么就不知道了 44 16.79
    不太清楚,仅仅通过某几项活动知道几个部门的存在 103 39.31
    基本不知道,如果有机会的话有兴趣了解 50 19.08
    完全不清楚,更没兴趣知道 54 20.61
    通过以上可以看出,选择不太清楚和完全不清楚的同学接近八成,北邮学生会已经强烈的脱离了同学,基本变为了一个同学们不为所知的组织。
    “校学生会给人一种飘在空中的感觉,没有丝毫亲切感;对活动的宣传力度也不是很好,总之,有点脱离广大‘人民群众’。”(03信息工程学院一同学)
    “学生会跟完全蒸发了一样,纯属一群人自娱自乐!”(研一电子工程学院一同学)
    以上虽然是个别同学的言论,但也有一定的代表性。北邮的学生代表大会已经有两年没有召开,学生会的干部也已经有四年没有实行普选,再加上学生会组织活动的不力,广大同学对学生会置若罔闻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同学对于学生会主席的了解程度
    学生会主席,“代表北京邮电大学所有本专科学生”,更有着其特殊意义。可以说,学生会主席一般被看作广大北邮学生的最高代表。作为一个“群众组织”的核心人物,如果不被自己本组织的成员了解,那么这个组织必然是失败的。同样,北邮的学生会主席,又有多少人认识呢?提前说明的是,回答调查问卷的同学中有17人是校学生会成员,而完全认识校学生会主席的只有15人,可见即使是学生会内部成员,依然有人根本不认识自己组织的最高领导。

    您认识北邮目前的校学生会主席吗? 人数 百分比(%)
    认识,知道他的姓名、院系、年级并且见过本人 15 5.73
    基本认识,知道他的姓名、院系、年级但没见过本人 2 0.76
    有一些了解,仅知道他的姓名、院系、年级其中的一项 15 5.73
    似乎听说过,但对他的姓名、院系、年级却没有印象了 48 18.32
    完全不知道 182 69.47

    总共16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上一页    下一页

    ==========================================

    免责声明:
    声明:本论文由《法律图书馆》网站收藏,
    仅供学术研究参考使用,
    版权为原作者所有,未经作者同意,不得转载。

    ==========================================

    论文分类

    A 法学理论

    C 国家法、宪法

    E 行政法

    F 刑法

    H 民法

    I 商法

    J 经济法

    N 诉讼法

    S 司法制度

    T 国际法


    Copyright © 1999-2021 法律图书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