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律图书馆

  • 新法规速递

  • 对我国继承法特留份制度的再思考

    [ 杨立新 ]——(2014-2-8) / 已阅28041次



      在不同立法例,特留份的实现方式并不相同,但无论以继承权还是以债权实现特留份,特留份权利人只能取得遗产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以继承权方式实现时,特留份权利人可以取得某项具体遗产的所有权。如依法国的继承权模式,特留份权利人便有权要求实物分割,这将可能导致在分割过程中实物价值被减损,且直接危及遗产的经济功能。以债权方式实现时,特留份权利人只取得法定数额的金钱。如依德国的债权模式,对于特留份权利人的特留份请求权,其他法定继承人可以金钱等替代方式对之进行支付,遗产不存在被实物分割的情形,其经济功能自然不会因特留份权的行使而受减损。


      如果《继承法》规定了特留份制度,体现了这一制度的上述功能,再遇到“泸州‘二奶’遗赠案”,[22]就完全有具体的法律规则予以应对,而不会援引公序良俗原则否定遗嘱的效力,既尊重遗嘱人的自由,又能够保障特留份权人的权利。


      二、必留份与特留份的区别


      基于理论或实践中,都出现将我国《继承法》规定的必留份误认为是特留份的现象,甚至认为我国《继承法》已经规定了必留份,没有必要再规定特留份制度。因而,有必要对必留份与特留份作明确的区分。


      根据我国《继承法》第19条规定,必留份是从被继承人的遗产中,为缺乏劳动能力又没生活来源的继承人保留的排除遗嘱继承与法定继承适用的必要遗产份额。其特点是:首先,必留份的主体必须是法定继承人,至于其位于哪一继承顺序并不重要;其次,只有在遗嘱生效时,法定继承人同时具备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这两个条件,才能从普通的法定继承人转变为必留份权利人,也才能具有排除法定继承与遗嘱继承优先享有必留份的权利;再次,按现行规定,必留份权利人所享有的遗产份额不固定,需结合被继承人的遗产数额及必留份权利人的具体情况及需要来决定;最后,基于必留份权利人对被继承人遗产的需要是基于其基本生活保障,故在继承人中如果存在必留份权利人,即使遗产不足清偿债务,也应为其保留适当遗产,然后再按规定清偿债务。[23]


      从必留份的含义及其操作规则来看,其与特留份制度的确有相似之处,都是从总体上通过对遗嘱自由进行限制,以将遗产的一定份额留归少部分法定继承人。但就具体制度来看,二者差别甚为明显。首先,从权利主体的角度来看,特留份权利人均多固定为被继承人的配偶、子女,至多再加上父母,是法定继承人中排序最靠前,与被继承人关系最为亲密,最有资格继承遗产者。而必留份权利人的设定只要求是法定继承人,且同时具备缺乏劳动能力又没生活来源便可,不必考虑其在法定继承人中的序位。其次,从权利实现的角度来看,我国继承法规定的为“双无”人员保留必要遗产份额方式实现的必留份,尽管在具体继承时,按遗产分割规则和方法可以采取折价、适当补偿或共有等方法变通处理,但总体而言,它仍是一种遗产继承权。而特留份制度基于不同的模式,或为遗产继承权,或为债权性质的请求权,或为二者的结合使用,这取决于各国继受此制度时的价值选择。再次,从权利人享有的遗产份额来看,我国对必留份没有规定具体数额,司法实践中通常根据被继承人的遗产数额及必留份权利人的具体情况及需要来决定。而对于特留份,无论是以被继承人的遗产总额为参照数额,还是以特留份权利人的应继份份额为参照数额,世界各国对之都规定了确定的比例,英美法系国家有的甚至规定了具体数额。最后,从权利的优先性来看,必留份乃为法定继承人基本生活之必需,权利人如不得享有必留份,其生存都会面临困难,故我国法律规定,在继承时如有必留份权利人,那么即使遗产不足清偿债务,也应为其保留适当遗产,然后再按规定清偿债务。即必留份优先于债权实现。但特留份不能优先于债权,只能待遗产债务清偿完后实现。


      从特留份与必留份的异同可见,尽管二者的权利人均为法定继承人,但具体适用的对象明显不同,实现手段也各有差别,是否具有优先性更完全有异,二者间的差异远远大于其共性。所以说,必留份无法纳人特留份,特留分也无法包容必留份,更不能以必留份代替特留份,二者客观上也无法合一。基于此,在我国《继承法》修订时,特留份必须专门规定。


      三、特留份的制度设计


      综上可见,由于起源、继受不同及其他因素的综合影响,各国通过特留份对被继承人意志进行强制性引导时,协调被继承人的财产处分自由与亲属利益、社会利益之间平衡的手段各有不同。我国新构建特留份制度,既要立足于原有的继承法律制度体系,更要借鉴他国不同模式特留份制度的优点,以发挥最佳功能。在我国构建特留份制度应当秉承优良的道德传统,防止遗嘱自由被滥用而危及特殊法定继承人的利益,更需防止因过度的遗嘱自由而出现违背公序良俗的情形发生。为此,设置特留份制度,必须对特留份的权利主体、取得方式、取得份额、丧失情形等作明确规定,以确保特留份权利的实现,体现特留份制度的应有价值。同时,依据财产所有权具有的保证遗嘱自由能最大程度实现的秉性,也得对特留份的适用范围、条件、数额等进行严格的控制,以保证财产所有人最大程度上按自己的意志对其私有财产进行处分。


      (一)特留份权利主体的规则


      作为法定不可被侵害的部分,特留份是一定范围内的法定继承人基于不可被剥夺的法定继承权而享有的遗产份额。有资格获得者,必须是法定继承人,其获得基础仍然是法定继承权。基于法定继承人是否享有特留份或必留份,可将其分为两类:


      一为普通法定继承人。该类继承人依法定继承顺序享有遗产继承权,如果被继承人留有有效遗嘱并对遗产作全部处分,其不得参与遗产继承。仅当被继承人没有遗嘱,或遗嘱无效,或遗嘱没有处分全部遗产时,其方能享有继承遗产利益的机会。二为特殊法定继承人,即特留份权利人(也包括必留份权利人)也是法定继承人,依其身份本就有权按法定规则、顺序取得遗产。基于该类人中的部分法定继承人或因与被继承人关系较为亲密必须得承继部分遗产,或因缺乏劳动能力又没生活来源故急需遗产维持生计,法律规定被继承人留有遗嘱时,不得剥夺此类人享有一定遗产的权利。即通过适度限制被继承人遗嘱自由的方式确保此类人有权从被继承人处取得遗产。其取得部分特留份遗产的前提仍是法定继承人身份,故可将此类人称为不能被剥夺继承权的法定继承人或特殊的法定继承人。


      由于特留份实为法定继承人所享有而被继承人不得剥夺的必继份,故特留份权利主体的范围及享有遗产的份额,应遵照法定继承相同的标准与原理来确定。确定特留份权利主体范围时,借鉴国外立法例,既不宜过宽,也不宜过窄。我国建立特留份制度,特留份权人的范围包括与被继承人关系最为亲密的子女、配偶以及父母,并根据其与被继承人的亲密程度确定所享有的特留份比例。对于其他法定继承人,不应纳人特留份权利人的范围。


      (二)特留份权利行使的规则


      1.特留份份额的确定规则


      特留份是继承人继承的特定应继份,除该部分外,被继承人对剩余部分遗产可以自由处分。基于特留份是纯粹的积极财产,故在计算时应扣除债务。有特留份制度的国家,也都明确规定特留份的计算标准和方法。[24]尽管数额比例不一,但总体上其份额都低于法定应继份,且往往是法定应继份的一半。


    总共6页  [1] [2] 3 [4] [5] [6]

    上一页    下一页

    ==========================================

    免责声明:
    声明:本论文由《法律图书馆》网站收藏,
    仅供学术研究参考使用,
    版权为原作者所有,未经作者同意,不得转载。

    ==========================================

    论文分类

    A 法学理论

    C 国家法、宪法

    E 行政法

    F 刑法

    H 民法

    I 商法

    J 经济法

    N 诉讼法

    S 司法制度

    T 国际法


    Copyright © 1999-2021 法律图书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