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律图书馆

  • 新法规速递

  • 抑制两极分化,基于理想供需模型的法律调控

    [ 杨松 ]——(2011-10-23) / 已阅21904次

    5.3.2、中国购买力的绝对不均衡分布,是中国的理论购买力最大化的转化为现实购买力的奥秘
    但是整体购买力,不等于个体购买力,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我国的人口总量已经达到了13.39亿,简单换算一下,2010年我国人均居民期末存款尚且不到3万人民币,按户均5.1人算,我国的单个家庭存款也不到10万元,家庭购买力是有限的。这就要谈到中国的“先富后富”政策问题,“先富后富”政策解决了效率问题,极大地激发了我国人民创富的积极性,蛋糕越做越大,虽然可能每个人得到的新增份额不同,但是所有人得到份额都比以前多了,这就是经济学上人人都追求的帕累托改进。但是经济学上还有一个名词——马太效应。何谓马太效应,具体而言,富者愈富,穷者欲穷,穷富两者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这意味着“先富者”将得到越来越大比例的蛋糕,而“后富者”(穷人)将得到越来越小比例的蛋糕,财富分配不均,出现了穷人阶层和富人阶层,还有努力成为富人阶层的人(中间阶层)。中国当前的情况是富人阶层少,但拥有的社会财富最多,中产阶级和穷人多,但拥有的社会财富少。就房地产而言,穷人无所谓购买力,中产阶级有一些购买力,“先富集团”拥有绝大多数的购买力。这也符合经济学上的“二八原则”,百分之二十的“先富者”拥有百分之八十的社会财富,另外的百分之二十则留给百分之八十的“后富者”去争抢。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典型的L型社会。
    我国的基尼指数呈逐年升高之势,国家统计局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2010年我国的基尼指数达到了0.458,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两位专家在研究报告中称,我国的基尼指数已经超过0.5,联合国的《人文发展报告》中称,中国的基尼指数为0.52,排名全球倒第4,略好于三个最贫穷的南非国家,并预测2011年将达到创纪录的0.55.无论是国家统计局、社科院,还是联合国,三者公布的数据,都远远超过了0.4的国际收入分配的警戒线,如果是0.458,则表明收入分配差距较大,如果超过了0.5,则跨入了收入差距悬殊,财富分配严重不均的国家行列。而同期美国的基尼指数为0.4,日本为0.23,都比我国的低。世界银行的一份报告指出,最高收入的20%人口的平均收入和最低收入20%人口的平均收入之比,美国是 8.4,俄罗斯是4.5,中国达到了10.7,而邻国日本仅仅只有5.4。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职工平均工资最高的单个行业中,证券业、其他金融业和航空业的平均工资分别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6倍、5.1倍和2.6倍,具体工资分别为年薪17.21万、8.767万和7.58万。而金融、保险、石油、电力、电信、烟草等国有垄断企业的职工不足全国职工总数的8%,但工资及工资外收入总额却相当于全国职工总额的55%.大量国企高管百万年薪者比比皆是。据统计,我国现有央企155家,央企管理层年薪数十万、百万者司空见惯,年薪千万者亦不乏其人,然而他们管理下的企业,大多数员工的月工资不过一两千元。可见,我国不仅不同行业间工资差异巨大,同一行业的不同岗位之间的工资差异同样惊人。全国总工会2010年4月发布的一个调研显示,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中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从1997年的55.4%降到了2007年的39.7%,降幅高达15.7个百分点,而企业盈余的占比则从21.2%升至31.29%的高水平。而发达国家的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一般在50%以上。世界银行报告显示,美国的5%的最富家庭掌握了60%的财富,而中国则是1%的家庭掌握了全国41.4%的财富。 中国的财富的集中度可见一斑,甚至非美国能比。
    可见,中国的财富不是集中在国有垄断行业的职工手上,就是以企业财富的形式集中在少量企业主身上,当然也集中在掌握了大量资源的政府部门公务员队伍里。中国的“新富集团”与“后富集团”收入差距之大,财富分配之悬殊世所罕见。陕西榆林与内蒙古鄂尔多斯的千亿富豪均多达千人,山西煤老板炒房团与温州炒房团声势之浩大如雷贯耳,温州现已淤积了8000亿资金不知往何处去。中国不差钱,虽然中国有很多“后富者”,但是“先富者”的财富足以俾睨天下!
    在中国没有更好的投资渠道之前,这些先富者的天量资金还是会源源不断的涌入房地产市场,中国的房地产仍将供不应求,中国的房地产价格仍将有源源不断的资金动力源。若说改革开放之后的一段时间内,这些“先富者”还多多少少还有一些挥洒汗水的创富者,今天很大部分已经完全堕落为一个资本的“食利者”阶层。据说,国家发改委特聘研究员、深圳大学金融研究所所长国世平教授称其某弟子竟在东莞购买了680套房。这些人大手笔购入房产,把房价抬高,坐等资本收益。中国的真正的购买力在这些人手里。
    5.4、动力4——刚性的消费需求为投机投资需求托底
    “先富者”投资房市、投机者投资房市、“热钱”投资房市的目的何在?所有资本存在的意义都是一样的,譬如牛羊逐水草而行,资本者逐利而已。说白了就是为了自己的投资找一个更好的下家,如果没有下家,这种击鼓传花的游戏就玩不下去。房市与股市一样,在没有套现之前,涨得再多那也不是自己的钱,股价、房价涨了,个人的资产负债表上的资产的账面价值会水涨船高,会变得光鲜亮丽,令人爽心悦目。但是在没有兑现之前,一切都如海市蜃楼,虽然看起来很美,但又充满虚幻和无穷的变数,只要一旦出现风吹草动,市场风向为之一转,股价一泻千里,房市一蹶不振。如此这般,盈利不说,还可能出现账面亏损,如果斩仓割肉,账面亏损就转为现实亏损,如果不斩仓,则可能颗粒无收。就这一点而言,房市又与股市不同,股票可能一文不名、颗粒无收,房子则不一样,即使市场在低迷,房价再低,只要房子还在,总有市场繁荣,房价高涨的一天。但是如果是杠杆投资,从银行贷款买房,则房市则更像是期货市场,可以进行保证金交易,保证金越低,杠杆率就越高,潜在的风险与收益也更大,但是一旦期货价格下调就要不断的进行平仓,如果出现资金链断裂,无力补仓,则可自行斩仓,或者被强行平仓,房市也是一样,如果市场低迷,房价下降,投资者可能因为资金链崩溃而出现断供,房子被银行强行收回,这与期货被平仓本质是一样的。投资者绝不愿面对被迫割肉、斩仓、平仓这种不利局面,他们要做的就是炒热市场,把房价推高,在房市逆转,进入下行周期前,把自己的房子卖个最好的价格,套现出局。谁来为这些投资者、投机分子买单呢?又有多少人愿意为这些人买单,甚至不得不为这些人买单呢?投资、投机分子有恃无恐,因为中国有大量的住房消费需求,这些需求往往具有一定的刚性,因为在中国人看来房子是生活的必需品,而今天尚未得到而又渴望得到的人多如牛毛,所以有刚性需求为投资投机行为托底,投机分子心里异常安稳。那么,我国的刚性需求的主要来源有哪些?
    5.4.1、城市化逐年加剧,城市人口逐年增加
    表5-4-1:1998-2010年我国总人口及城镇、农村人口变化趋势图

    从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到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这十年当中,笔者注意到,我国总人口从124761万人上升到133972万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率为0.57%,共增加近7390万人。同期,我国的城镇人口从41608万人上升到66558万人,农村人口则从80837万人下降到67415万人,十年间,我国城市人口增加了近20714万人,城市化率从36.22%上升到49.68%,总计上升的15.46%,年均城市化率高达1.34%,远远超过我国总人口的增长水平。预计未来十年我国的年均城市化率仍将达到1.5%左右,也就是说到2020年,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将有望达到65%以水平,城市人口数量将进一步提高。
    当前,我国的城市化的进程正在加剧,新增城市人口逐年增多,而我国的基本情况是已有的城市人口的住房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新增的城市人口的住房问题又日益增加,新旧城市人口的住房需求叠加,使得我国城市住房需求日益迫切,而对城市住房供给形成了很大的压力。而本次人口普查的数据表明,人口有快速向北京上海广东等东部发达地区流动的趋势,这就进一步加大了这些地区的住房压力。总之,城市化是当前我国住房需求增加的最大的动力源。
    5.4.2、家庭小型化加剧,家庭数量增加
    表5-4-2:我国历次人口普查的变化趋势图

    数据来源:http://www.stats.gov.cn/zgrkpc/dlc/yw/t20110428_402722384.htm
    伴随着城市化的进程的还有我国的家庭人口小型化的趋势,自我国上世纪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城市严格执行“一胎政策”,农村实行“一胎半政策”,三口之家、四口之家成为常态,人口流动加剧,空巢家庭逐渐增多,单身主义渐成潮流,丁克家庭盛行,离婚率连年攀升,导致单亲家庭不断增多等等诸多因素都促成了家庭日益小型化。户均人口规模从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到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已经连续三次出现下降,累计降幅已经达到1.31人/户。
    在总人口不变的情况下,家庭小型化就意味着家庭总数的增加,意味着住房总需求的增加。如果城市化还在迅猛发展,城市总人口还在急剧增加,那就意味着城市家庭总数的急速爆棚,真是雪上加霜了。然而,这就是中国的现状,城市化+家庭小型化,使得住房的潜在需求进一步增加。这也成为我国住房需求增加的重要动力源之一。
    5.4.3、中国首次购买房产人群年龄小龄化
    新中国第二批婴儿潮“70”“80”后纷纷进入了婚恋期,这意味着将有更多的人要组建家庭、结婚生子。中国的传统观念是有房才有家,所谓安居乐业。所以但凡结婚,总得准备新房,就目前而言,房价高企,“裸婚”男女有所增加,但买房结婚才是主流。而房子一般由男方购买,当前更是这样。有人笑称“生男孩是建设银行,生女孩是招商银行”。结婚为什么非得买房,为什么非得由男方来买房呢?归结起来,还是跟计划生育政策有关。
    众所周知,计划生育政策遇到了我国传统的重男轻女的思想,加上现代高科技——胎儿性别识别技术与堕胎合法化的流氓法律,导致了我国严重的男女比例失调,性别比严重超标。据统计25-40岁的适婚人群中,男性人口比女性人口多出近3000万。其结果导致婚恋市场
    表:5-4-3:我国历次人口普查的人口性别比构成

    数据来源:http://www.stats.gov.cn/zgrkpc/dlc/yw/t20110428_402722384.htm
    上女性严重的供不应求,如果把男方比作买方,女方比作卖方,当前的婚恋市场就是典型的卖方市场,卖方掌握定价权,可以任意叫价,而买方则显著缺少议价能力。而现在婚恋市场上女方或女方家庭,尤其是丈母娘叫出的底价就是男方起码要有房子。这就是住房市场上著名的“丈母娘刚性需求”。
    当然还有另外一个方面,同样跟计划生育政策有关,“70后”,尤其是“80后”,当今婚恋市场上的主力军,基本都是独身子女,背后都有一个“421”的家庭,有些开明的丈母娘同样也愿意资助“准女婿”购房结婚,女方的背后也站着一个“421”家庭,购买婚房不是两个人的事儿,背后是双方的父母、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是两个家族的强大的后援团。据报道,北京首次购房人群的平均年龄为27岁,日本、德国为42,法国为37,我国台湾地区为36,美国也在30以上。难道中国首都青年的购买力真的比美法德日的同龄人更高?当然不是,因为“他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丈母娘刚性需求”与独生子女能获得更多家庭的经济援助,使年轻人不仅有买房的意愿,更有了买方的经济能力。年轻的朋友们提前进场,加入了购房大军的行列,使得真实需求被大大提前。这也是构成我国住房需求增加的不可小觑的动力源。
    5.4.4、婴儿潮跨入中年,改善性需求增加
    表5-4-4:我国历次普查年龄金字塔

    数据来源:http://www.stats.gov.cn/zgrkpc/dlc/yw/t20110428_402722384.htm
    考察我国历次人口普查金字塔各年龄段人口的变化情况,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婴儿潮进入了40-50岁的黄金消费期,四五十岁正是人生的黄金时段,家庭稳定、事业有成,正是全社会的中坚阶层,有房有车有钱,子女长大成人,经济负担最轻,经济能力最强。这些人对住房条件有了进一步的要求,希望住房能更加舒适宽敞甚至豪华,这部分需求被称为改善性需求。既然是改善性需求,那应该就不应归为刚性需求,但是由于这些人往往经济宽裕、头寸十足,对住房需求的价格敏感性较弱,需求具有一定的刚性,故也就将其归为刚性需求。还有就是这个群体往往理财的意识很强,改善性需求很容易就转化为投资需求。所以说改善性需求我国住房需求增加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动力源之一。
    本节小结:
    城市化的持续推进、家庭小型化越演越烈、中国首次购买房产人群年龄小龄化、中年人群的改善性需求不断释放等四种因素相互作用,首次购房需求与改善性需求相互叠加,对住房有需求的民众的数量将不可避免的逐年增多,房地产的潜在需求力量在短期内将不断累积并得以增强。而这些“刚性需求”势必为投机投资需求托底,这些人群也不可避免的为投资投机人群买单。
    5.5、动力5——房地产消费需求投资化,投资需求全民化
    自1998年住房货币化改革以来,房价逐年攀升,呈现出房价只升不降的趋势,出于追涨杀跌的大众心理,房价上涨预期不下,使得更多的人在更短的时间内投入到购房大军中去,越买越涨、越涨越买,生怕错过了房价上涨的末班车,房价上涨由此自我实现。房市股市化趋势增强,住房的居住功能渐弱,而其投资功能渐强。
    表5-5-1:1998-2010年商品房平均售价及同比增长率趋势图

    表5-5-2:2003-2011年各季度我国居民购房意愿走势图


    表5-5-3:2009年二季度以来居民房价上涨预期、房价感受及购房意愿等指数变化趋势图

    分析以上三表可知,与我国房价一路水涨船高的上行趋势正好相反,我国居民购房意愿指数从2003年3季度的21.6%持续下降到2011年2季度的14.6%的历史最低水平,可以说居民购房意愿处于长期低迷的状态。2009年2季度至2011年二季度,认为房价“偏高难以接受”的居民组占被调查者比重从60%一路上升到75%左右的历史高位,“预期房价上涨”,包括先降后涨的居民组比重从45.9一路下跌到25.9的较低水平,但是“预期房价上涨”和“预期房价平稳”的居民组比重仍高达60.1%,可见居民对房价下跌仍缺乏信心。因为房价坚挺依旧,丝毫未见有下调或即将下调的明确的市场信号。根据这组数据,市场应该是低迷的,但事实并非如此。
    5.5.1、房奴心态与中国住房市场功能的异化
    数据是会骗人的,居民的购房意愿低迷,可是购房行动可不低迷,正所谓口不由心。一方面对高房价恨得牙根痒痒,一方面又迫不及待的杀进房市,购房抢房。有一种心态叫房奴心态,时常抱怨房价高,工资低,月供艰难,看到曾经一起看房的亲戚同事朋友因为没有尽早出手,房价越拖越高,等到真的下定决心,准备买房的时候,无奈的发现自己竟连首付也付不起了,真是欲做房奴而不能,于是开始悔不当初,此时房奴们看到 “欲做房奴而不能者”的纠结,看到房价的节节高升,都暗自庆幸自己当时的英明果决,仿佛忘记房贷月供的痛苦。能做房奴,总比连房奴都做不起的好,这就是中国房奴的真实写照——痛并快乐着!都知房奴不好做,奈何人心向往之。今天不做房奴,明天连房奴都做不起,在糟与更糟之间,很多中国人,而且越来越多的中国人选择前一种。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都是同事,工作年限、工资水平、身家背景等等都差不多,就因为一个买了房,一个没买房,没过两年,一个基本原地踏步,一个身家倍增,号称百万或者还多。在这种背景下,你会怎么做,大众心理学告诉我们,你会怎么做,别人就会怎么做,越来越多的人走在了通往房奴的道路上。因为买房不仅仅是在购买一个安居之所,更是在投资,月供是痛苦的,而投资回报的喜悦又是无与伦比的。
    当购房从一个获得一个安居之所的消费行为,演变为带有浓重的理财色彩的投资行为时,就意味着中国进入一个房地产消费需求投资化的时代,同时也昭示了住房投资全民化时代了来临。而也就是这个时候,住房刚性需求、改善性需求转为投资投机需求,“刚性需求”得以完全释放,近期需求迫切化,远期需求当前化,房市火爆,房价高企。
    5.5.2、异化的住房市场,传统的价格理论失灵
    北京师范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董藩说,中国当前的房价不高,否则就解释不了中国房地产需求旺盛的现象。房价如果真的过高,应该是大家争着把自己手上的房子抛出去才是,而不是抢着把市场的房子买进来。根据弗里德曼的《价格理论》中的供求理论,价格调整供需,价格高了,需求就会下降,中国的房子至今供不应求,根据该理论,价格就是不高的。董藩说,否则解释不了这个现象。是的,按照费里德曼的价格理论,是无法解释这个现象。但是如果房地产本身构成价格理论的一个例外,或者其理论本身就有其局限性呢?何全胜《交易理论》中提到了新价格理论,即供求决定价格,而非价格决定供求。而且对于一些具有需求刚性的消费品,价格甚至不能影响需求,馒头1元一个,一人一天消费一个,馒头10元一个,一人一天还是消费一个。一个馒头是为了满足一个人的生存需求,不会因为便宜而多消费,或因为昂贵而少消费。同时对于具有金融属性的投资品也是一样,比如股市、房市,股票价格越高,买的人越多,买的人越多,股票价格又被抬得更高,这叫价格的自我实现。同样,房市也是这样,价格越高,人们的涨价预期也被抬得越高,价格每提升一次,人们的上涨预期又被推的一个新的高度,于是进场交易的人就越聚越多,价格也就居高不下。相反,如果股市、房市的价格出现下跌,进场交易的人反而少,价格不降,有价无市,价格太低,有市无价,其结果就是市场低迷,价格越来越低,价格越低,买的人越少,价格进一步降低,这也是价格的自我实现。追涨杀跌是投资者的天性,也是投资最大的原则之一。房地产不是普通的消费品,而是投资品、金融品,用弗里德曼的价格理论怎么能够解释呢?

    总共5页  [1] [2] [3] 4 [5]

    上一页    下一页

    ==========================================

    免责声明:
    声明:本论文由《法律图书馆》网站收藏,
    仅供学术研究参考使用,
    版权为原作者所有,未经作者同意,不得转载。

    ==========================================

    论文分类

    A 法学理论

    C 国家法、宪法

    E 行政法

    F 刑法

    H 民法

    I 商法

    J 经济法

    N 诉讼法

    S 司法制度

    T 国际法


    Copyright © 1999-2021 法律图书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