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律图书馆

  • 新法规速递

  • 刑事诉讼证人拒证原因探析

    [ 吴丹红 ]——(2002-8-18) / 已阅21826次

    刑事诉讼证人拒证原因探析

    吴丹红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部 湖北武汉,430074)

    [内容提要] 证人拒证现象乃是困扰刑事诉讼的一个顽疾。本文通过心理学视角、经济学视角、社会学视角和法理学视角剖析了证人拒证的深层原因,为更全面地解决证人拒证问题提供了有益的思考。
    [关键词] 证人拒证 原因 视角


    在刑事诉讼中,证人证言无疑是各国运用得最为广泛、最为普遍的一种证据。统计表明,我国检察机关提起公诉的案件中,存在明确证人的超过80%,然而真正出庭作证的却不到5%。这说明实践中证人拒证现象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证人不作证,特别是重要证人不作证,将直接影响刑事案件的庭审质量,进而关系到整个审判方式改革的成败。有鉴于此,许多学者就如何促进证人作证纷纷建言,但在论及证人拒证原因时往往一笔带过或陷于空泛,使立论基础大打折扣。笔者认为,不挖掘证人拒证背后的深刻根源,就不可能寻找到解决此问题的钥匙。本文尝试从多角度为证人拒证行为提供一种更为全面与合理的解释,以期对设计证人作证方案有所裨益。

    一、心理学视角:证人拒证是证人各种消极心理的外在表现
    证人作为自然人,不同于法人(法人不能作为证人)的最大区别,在于其具有感官和丰富的心理,这种心理乃是影响证人是否作证以及作证态度和效果的内在因素。为研究证人在担任这一特定社会角色时的心理活动,已经形成了一门独立的证人心理学,其中包括对证人拒证心理的研究。笔者从有关证人心理学的文献中归纳出以下十种证人拒证的心理,并采用问卷调查、三级评分和数学统计方法(过程从略)按影响力大小列表如下:
    序号 拒证原因 简 释 评分
    1 畏惧感 害怕受到威胁或人身报复,为安全考虑而不愿作证 78.3
    2 自私心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事不关己、少惹麻烦”,怕耽误时间 74.9
    3 庇护心 因与犯罪人有较亲密关系,出于感情因素不愿提供对被告人不利的证言 72.4
    4 贪利心 被金钱收买或被其他利益所诱惑而拒证 69.8
    5 报恩心 证人曾受过犯罪人或其亲友的恩惠,出于报恩而不愿作证 65.6
    6 抵触感 证人对司法人员的行为或对司法机关有抵触情绪 61.5
    7 报复心 证人与被告人或被害人有私仇,借机报复 59.2
    8 羞耻感 证人目击有伤风化的犯罪行为,羞于启齿 53.9
    9 恻隐心 同情犯罪人的遭遇或其家庭境况 50.3
    10 面子感 证人有一定地位或身份,怕作证有失面子 46.2
    上表结果表明,证人对作证可能受到的威胁顾虑最大,许多人对现实生活中证人作证遭到报复的例子心有余悸,不敢冒险,现行的证人保护制度之脆弱可见一斑。上表结果还表明,证人拒证考虑最多的是自己的切身利益或亲友的利益是否受到损害,其次是人际关系因素,再次是考虑个人感情是否受到伤害。传统理论认为这些都是证人思想觉悟的问题,是证人“法律意识淡薄,将个人利益置于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之上,企图逃避法定义务”的表现,从而试图通过说服开导、道德教育的手段来促使证人作证。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收效甚微,“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是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证人心理虽说是一种观念现象,但并非是一个单纯的思想问题,须知“观念现象不过是移植于头脑之内并在头脑之内改造过的物质现象”(物质决定论原理),只有通过改变社会现实中的各种刺激信息,着眼于创造一套矫正社会行为的制度体系而不是提高个别证人的思想觉悟,方能逐渐消除证人消极心理的根源。以笔者之见,在这个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不应当是道德系统,而应当是社会规范系统。

    二、经济学视角:缺少经济利益的驱动证人拒证的外在诱因
    市场经济的潮流普及了人们的商品意识、经济意识,也伴随着传统道德观念的世俗化和功利化。作为市场主体的“经济人”,以经济尺度来衡量自己行为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因为“他通常既不打算促进公共的利益,也不知道他自己是在什么程度上促进那种利益……他只是盘算他自己的安全……他所盘算的也只是他自己的利益。”因此,从经济学角度看,每个人实质上都是利己主义者,是以自我为本位的人。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证人作证和证人拒证行为的选择实际上就是一个利益权衡的过程,运用经济学方法可以简化为成本和收益的计算。正如下表所示:

    证人预期成本与预期收益帐表
    证人可能选择的 游戏策略 预期成本 预期收益 评分
    作 证 1. 可能受到的人身危险及忧虑 2. 因作证而3. 损失的直接物质利益和机会成本 4. 对原有的人际关系的破坏可能造成的隐形损失 1.可能因社会正义伸张而得到的心理慰藉 3>1
    拒 证 1.可能因证据不足而使罪犯逍遥法外,由此产生的道德负疚感 1. 避免了可能受到的威胁 2. 维持了原有的人际关系 3. 没有损失机会成本并且可能得到的物质利益 1<3
    在这个帐表中,作证的预期成本大于预期收益,而拒证的预期收益大于预期成本(假设每个要素分值均等),那么显而易见,从“经济人”天生的趋利避害性出发,拒证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当然,上面的游戏模型只是一种博弈论最简单的假设,我们并不反对在这个游戏中加入具有影响力的其他要素,例如增加作证经济补偿和拒证法律制裁两个条件,则上表又变为(仅例变量):
    预期成本 预期收益 评分
    作 证 1.… 3.. … 1.… 2.作证得到的经济补偿 2=2
    拒 证 1.… 2.拒证受到的法律惩罚 1.… 2.… 2=2









    在这个账表中,如果赋予各项要素相同分值,那么作证和拒证的预期成本和预期收益都基本持平,两者选择之优势均衡。但再在这个游戏中加入一个证人安全保护制度要素,则上表又戏剧性地演变为(仅例变量):

    预期成本 预期收益 评分
    作 证 3… 1… 2… 1<2

    总共2页  1 [2]

      下一页

    ==========================================

    免责声明:
    声明:本论文由《法律图书馆》网站收藏,
    仅供学术研究参考使用,
    版权为原作者所有,未经作者同意,不得转载。

    ==========================================

    论文分类

    A 法学理论

    C 国家法、宪法

    E 行政法

    F 刑法

    H 民法

    I 商法

    J 经济法

    N 诉讼法

    S 司法制度

    T 国际法


    Copyright © 1999-2021 法律图书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