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律图书馆

  • 新法规速递

  • 合同诈骗罪中罪与非罪的界限

    [ 王勇 ]——(2001-8-15) / 已阅39487次

    式掩盖骗取对方财物的实质。

      3.行为人是否有履行合同的实际行为。

      一般来说,凡是有履行合同诚意的,在合同签订以后,总会积极
    创造条件去履行合同。即使不能履行,也会承担违约责任。而利用合
    同进行诈骗的人,在合同签订后,根本不去履行合同,即使有履行合
    同的行为,也只是象征性的。签订合同后得到的财物一到手,即逃之
    夭夭,或大肆挥霍,或作与合同毫不相干的其他用途,根本无力偿还。
    对于这种情况,不论其有无履行合同的实际条件,均应以合同诈骗罪
    论处。

      4.标的物的处置情况。

      在行为人已经履行了合同义务的情况下,行为人已经合法取得了
    依法转移的财物所有权,当事人对其处分固然无实际意义。但若当事
    人没有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只履行一部分合同,则当事人对其占有他人
    财物的处置情况,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当时的主观心理态度。不同的
    心理态度,对合同标的的处置也必然不同。合同诈骗犯由于具备非法
    占有他人财物的故意,因此,行为人一旦非法取得了他人财物的控制
    权,则通常将其全部或大部分任意挥霍,或从事非法活动,偿还他人
    债务,有的则携款潜逃,根本不打算归还。

      5.行为人在违约后有无承担责任的表现。

      一般来说,具有履行合同诚意的人,在发现自己违约或经对方提
    出自己违约时,虽然从其自身利益出发,可能进行辩解,以减轻自己
    的责任,但却不会逃避承担责任。在自己违约确凿无疑之后,会有承
    担责任的表现,并有一定的承担责任行为。而利用合同进行欺骗的人,
    由于明知自己根本不可能履行合同或全部履行合同,也根本没有履行
    合同或全部履行合同的诚意,在纠纷发生后,行为人往往会想方设法
    逃避承担责任,使对方无法挽回已遭受的损失。

    人民法院报2001年7月10日。



    总共3页  [1] [2] 3

    上一页  

    ==========================================

    免责声明:
    声明:本论文由《法律图书馆》网站收藏,
    仅供学术研究参考使用,
    版权为原作者所有,未经作者同意,不得转载。

    ==========================================

    论文分类

    A 法学理论

    C 国家法、宪法

    E 行政法

    F 刑法

    H 民法

    I 商法

    J 经济法

    N 诉讼法

    S 司法制度

    T 国际法


    Copyright © 1999-2021 法律图书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