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律图书馆

  • 新法规速递

  • 德日犯罪构成理论多元化及其定罪结论的差异

    [ 欧锦雄 ]——(2019-9-16) / 已阅13963次

    晚近几十年来,德日各种犯罪构成理论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我国刑法学者对中国与德日的犯罪构成理论进行了比较研究,我国刑法学在德日犯罪构成理论的影响下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我国一些刑法学者赞叹、羡慕德日“精致”的、多元化的犯罪构成理论,主张我国犯罪构成理论也应多元化,并应运用多种犯罪构成理论去指导司法实践。但是,前文论述的德日犯罪构成理论多元化格局让人眼花缭乱,其各种犯罪构成理论的科学性均需要得到证明,其定罪结论具有差异性、多样性,容易导致司法不统一,因此,这种犯罪构成理论多元化的主张是存在问题的。
    笔者认为,在犯罪构成理论一元化和多元化的论争中,应将犯罪构成理论予以分种类来论述。其实,犯罪构成理论可两种:一种是理想的犯罪构成理论,一种是用于指导司法的犯罪构成理论(可简称“司法犯罪构成理论”)。理想的犯罪构成理论是不受现有刑法规定约束的、纯粹从理论上设计的应然的犯罪构成理论。理想的犯罪构成理论可以指导立法者在刑法上建立科学的犯罪构成体系,它是处于理想状态中的犯罪构成理论体系。而司法的犯罪构成理论是以现行刑法规定为依据而建立的、系统的、忠实于刑法的、指导司法工作的犯罪构成理论体系。刑法理论研究的目标是追求理想的理论形态,而对于何谓理想的犯罪构成理论,这是有争议的,因此,在刑法理论研究上,应允许百家争鸣,应赞扬犯罪构成理论多元化。但在司法上,运用犯罪构成理论的目的是准确地定罪,保证司法的统一。如果在司法实践上赞同犯罪构成多元化,而犯罪构成理论多元化会产生定罪差异,那么,实际上就是赞成对同一案件的定罪可以有不同的结论,并支持司法的不统一。这显然是违反法治国精神的。因此,在司法上不应支持犯罪构成理论的多元化,而应支持犯罪构成理论的一元化。在司法实践中,这一种被选定的犯罪构成理论应是完全符合刑法规定的、能科学地准确分析判断行为的性质从而作出正确定罪结论的理论。

    The Pluralism of the Theory of Criminal Constitution of Germany and Japan and the Difference of the Conviction Conclusion
    OU JINXIONG

    (Guangxi Police College, Nanning 530023)
    [Abstract] Germany and Japan are severely affected by the thoughts of the criminal positivist school, they deviate the right direction of the legal state with a certain rang .The criminal law of Germany and Japan didn’t define the concept of ‘crime’ ,and ‘the crime constitution ’ ,and its important constituent elements, so the criminal law experts of Germany and Japan make a lot of different theory of criminal constitution .The pluralism of the theory of criminal constitution will make the diversification of conviction conclusion , it will damage the authority of the law ,and will violate the human right , and it also will be disadvantage of social protection. According to the foregoing , China can get some enlightenment : first ,we should adhere to the thoughts of the legal state ,and maintain the unity of justice ;second , Chinese criminal law should clearly define the concept of ‘crime’ ,and ‘the crime constitution ’ ,and its important constituent elements ; third ,Chinese criminal law should provide the special legal system of de-crimination and incrimination ;fourth, we should understand correctly the pluralism and monism of the theory of criminal constitution .

    [Key Words] Germany and Japan; the theory of criminal constitution; pluralism; monism; conviction conclusion; reason; enlightenment.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欧锦雄,男,广西玉林市人,1964年10月出生,广西警察学院教授,广西民族大学刑法学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刑法学和外国刑法学。
    [1]张明楷.构建犯罪论体系的方法论.[J].中外法学. 2010(1):32-37.
    [2]林东茂.刑法综览(修订五版).[M]. 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9:43.
    [3] 黎宏.日本刑法精义.[M].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63-68.
    [4]许玉秀.当代刑法思潮.[M]. 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5:63-117.
    [5] [德]汉斯·海因里希·耶赛克和托马斯·魏根特著(徐久生译).德国刑法教科书(总论).[M]. 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314-706.
    [6]于改之.社会相当性理论的体系地位及其在我国的适用.[J].比较法研究. 2007(5):23-28.
    [7]德]克劳斯·罗克辛著(王世洲译).德国刑法学总论(第1卷).[M].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192.
    [8]陈璇.社会相当性理论的源流、概念和基础.陈兴良主编.刑事法评论(第27卷).[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27) :261-263 .
    [9]于改之.可罚的违法理论及其在我国的适用.赵秉志主编.刑法论丛(第12卷).[M].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12):19.
    [10] [日]大塚仁著(冯军译).刑法概说(总论).[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36.
    [11]刘士心.论可罚的违法性.[J].中国刑事法杂志. 2009(3):21.
    [12]林山田.刑法通论(上册)增订十版).[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194.
    [13] [德]克劳斯·罗克辛著(蔡桂生译).刑事政策与刑法体系(第二版).[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76-79.
    [14]吴情树.客观处罚条件研究——构成要件抑或处罚条件.[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24.
    [15] 冯军.德日刑法中的可罚性理论.[J].法学论坛. 2000(1):107-108.
    [16] 赵秉志.外国刑法原理(大陆法系).[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60-62.
    [17] [日]松宫孝明著(钱叶六译,王昭武审校).刑法总论讲义(第4版补正版).[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136-139.
    [18]马克昌.比较刑法原理——外国刑法学总论.[M]. 北京: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432-446.
    [19] 李秀林、王于、李淮春主编.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4版).[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229-230.
    [20] 甘雨沛、何鹏.外国刑法学(上册).[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132-143.
    [21]樊文.罪刑法定与社会危害性的冲突――兼析新刑法第13条关于犯罪的概念.[J].法律科学,1998(1):26-27.
    [22]陈兴良、刘树德.犯罪概念的形式化与实质化辩正.[J].法律科学,1999(6):92.
    [23] 欧锦雄.犯罪的定义对犯罪构成边界之限制----以我国四要件体系与德、日等国三阶层体系相比较为例的分析.[J].法商研究,2016(2):152.
    [24] 欧锦雄.刑法的辩护与批判.[M]. 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8:27-37, 45-52.

    本文发表于《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3期

    总共3页  [1] [2] 3

    上一页  

    ==========================================

    免责声明:
    声明:本论文由《法律图书馆》网站收藏,
    仅供学术研究参考使用,
    版权为原作者所有,未经作者同意,不得转载。

    ==========================================

    论文分类

    A 法学理论

    C 国家法、宪法

    E 行政法

    F 刑法

    H 民法

    I 商法

    J 经济法

    N 诉讼法

    S 司法制度

    T 国际法


    Copyright © 1999-2021 法律图书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