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律图书馆

  • 新法规速递

  • 浅谈缓刑的适用条件 ——从一则案例谈起

    [ 叶礼辉 ]——(2015-5-4) / 已阅19593次


    第十二,犯罪分子是否因犯罪行为获利。一般说来,在犯罪行为其他方面相当,因犯罪行为获利越多,犯罪情节就越重;反之,没有因犯罪行为获利或获利较少,犯罪情节就较轻。

    (3)犯罪分子人身危险性较小。作为有条件暂不实际执行刑罚的刑罚执行方式,缓刑的适用对象注定了只能适用于人身危害性较小的犯罪分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判断犯罪分子人身危险性的大小:

    首先,犯罪分子一贯的表现。一般说来,在犯罪行为其他方面相当,一贯遵纪守法,表现良好的犯罪分子人身危险性较小,更有教育挽救的必要和可能性,也更有可能被宣告缓刑。

    其次,犯罪分子的职业和身份。一般说来,同样的犯罪情节,有正当职业的犯罪分子被判处缓刑的可能性远大于游手好闲、好吃懒做的罪犯;同样的犯罪情节,大学生罪犯适用缓刑的概率要比文盲稍大。倒不是刑罚的身份歧视,而是由于:通常说来,有正当职业,接受过良好教育者自我反省、自我纠错的能力就较强,行为的控制力也较强,人身危险性较小。

    再次,有无悔罪表现。这里的悔罪表现包括:如实供述犯罪事实,主动配合司法机关查清犯罪事实,认罪态度较好;有自首、立功等表现;对受害者积极赔偿,主动修复被损害的社会关系;积极缴纳罚金,真诚悔罪等。有悔罪表现的犯罪分子人身危险性较小。

    再次,犯罪分子年龄。一般说来,未成年人或老年人的人身危险性相对较小,其被宣告缓刑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最后,犯罪分子的身体状况。一般说来,身有残疾(如聋哑人、盲人等)、体弱多病的犯罪分子被宣告缓刑的概率较高,主要原因就在于他们的人身危险性相对较小。

    (4)犯罪分子有无再犯的可能性。刑罚的首要目的是报复,是一种严厉的打击犯罪的手段;其次目的才是教育。这就决定了缓刑只适用于部分教育改造难度小,再犯的可能性较低的罪犯。犯罪分子再犯的可能性,一般从以下几方面分析:

    首先,是否有有利于犯罪分子自我改造、自我教育的环境。比如在家庭破裂,家属素质较低的犯罪分子,远比身在温暖、和谐家庭的犯罪分子再犯的可能性大。

    其次,是否是恶习难改的犯罪分子。一般说来,惯偷再犯的可能性非常大,对其适用缓刑可能性较小。

    再次,是否是对犯罪物品形成精神依赖的罪犯。比如以贩养吸的毒品犯罪分子,再犯毒品犯罪的可能性就很高。

    最后,是否对犯罪行为形成病变性嗜好的犯罪分子。比如不少强奸犯对性就有典型的病态性嗜好,其再犯强奸罪的概率非常大。

    (5)适用缓刑的社会效果、刑罚价值的评估。

    刑法是社会管理的重要工具,刑罚无疑具有强大的社会导向性。考虑民意、预估判决的社会反应是刑罚必须考量的因素。判决与普通民众法感情基本一致,与普通民众的公平正义的道德伦理感念不悖离,是刑罚真正发挥作用的重要基础。对民愤极大的犯罪分子适用缓刑会伤害百姓对法律的信仰和情感,激起民愤,甚至引发群体性事件;反之,对一贯表现良好、犯罪行为系事出有因、并符合缓刑其他条件的犯罪分子适用缓刑,可能更能激起民众对法律的敬畏感,让百姓感受到社会的公平,法的正义,民众更易形成遵法守法的信念。

    2、适用缓刑的排除条件

    尽管具备《刑法》第七十二条规定的情形,但如果具有某些情形的,也不得适用缓刑。学理上,通常将这些不得存在的情形称为适用缓刑的排除性条件:

    (1)累犯。累犯是指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五年以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犯罪分子。

    由于累犯缺乏自我教育改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教育改造难度大,人身危害性较大,对其适用缓刑不符合刑罚目的,也不符合设置缓刑的立法目的,故除非是过失犯罪和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否则累犯不适用缓刑[3]。

    (2)犯罪集团中的首要分子。

    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一般对犯罪行为起着策划、组织、领导作用,其本身人身危险性较大,不符合适用缓刑的前提条件;再则,对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从重处罚,排除缓刑的适用,有利于贯彻罪刑相适应原则,利于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体现量刑均衡性,利于分化瓦解犯罪,更好地实现刑罚目的。

    (3)属于重点打击的犯罪。

    刑法重点保护的社会关系不容破坏,否则会受到刑罚的重点打击。严重危害国家安全、破坏社会秩序、侵犯人民群众人身财产安全类的犯罪历来是刑罚从严打击的对象。正因如此,故意杀人罪、绑架罪、颠覆国家政权罪等犯罪除非有非常特殊的情况出现,否则被告人被适用缓刑的可能性非常小。

    此外,刑罚重点打击的对象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经济社会状况和社会治安形势的变化,以及在关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以及惩治犯罪的实际需要,刑事政策需要适时调整宽严的对象、程度、范围。如果恰恰属于当地当时期重点打击的犯罪,即便犯罪分子符合缓刑适用的其他条件,一般适用缓刑的概率也较小。比如针对毒品犯罪巨大的危害,毒品犯罪案件多发等特点,对毒品犯罪分子适用缓刑的可能性较小;针对盗窃案件多发、人民群众对盗窃犯罪深恶痛绝的现实,法院一般对盗窃案件犯罪分子适用缓刑的概率也很小。

    (4)适用缓刑会造成社会重大不良影响。刑法适用必须考虑其社会效果,若预判适用缓刑会与大多数群众道德感情与民意严重相悖,可能会伤害群众的法感情,伤害国家机关的现象,甚至引起群体性事件的,法院一般就不会适用缓刑。比如,媒体广泛报道的富二代故意打人案件,法院对富二代适用缓刑的概率就较低。

    三,法院对本案被告人王二适用缓刑是恰当的

    总共5页  [1] [2] 3 [4] [5]

    上一页    下一页

    ==========================================

    免责声明:
    声明:本论文由《法律图书馆》网站收藏,
    仅供学术研究参考使用,
    版权为原作者所有,未经作者同意,不得转载。

    ==========================================

    论文分类

    A 法学理论

    C 国家法、宪法

    E 行政法

    F 刑法

    H 民法

    I 商法

    J 经济法

    N 诉讼法

    S 司法制度

    T 国际法


    Copyright © 1999-2021 法律图书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