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伍江林 ]——(2013-1-15) / 已阅13249次
[4] 张圣华.试析精神损害赔偿的几个法律问题[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8(4).
[5] 刘梦玲.中美两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之比较[J].理论建设,2007,(05).
[6] 段莹.试论精神损害赔偿[J].湖南农机,2008,35(11).
[7] 参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0条.
[8] 赵珑,孙凌云.精神损害赔偿研究[J].中州大学学报,2004,(03).
[9] 宫铭.试论精神损害赔偿[J].法制天地,2008,(21).
[10]赵东辉.程晓燕.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中主体资格认定的中英立法司法比较[J].行政与法,2000,(6).
[11]肖淑玲.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刍议[J].文史博览(理论),2008,(04).
[12]马士力.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完善之我见[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半月),2008,(05).
[13]白雪峰,王秋荣.我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法学之窗,2008,(9).
[14]侯莉.浅析精神损害赔偿[J].法制与社会,2008,01(下).
[15]苏日娜.浅论法人的精神损害赔偿[J].前沿,2006,(3).
(作者单位:广西桂林市临桂县人民法院)
总共3页 [1] [2] 3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