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律图书馆

  • 新法规速递

  • 文艺批评中的名誉权界限

    [ 姚辉 ]——(2012-3-1) / 已阅15648次

    对于事实性陈述而言,真假性的判断是第一位的。美国《侵权行为法重述》认为,“公布诽谤性事实的行为人,如果该陈述属实,不须承担诽谤责任。” 事实陈述的真实性对名誉权的抗辩是强有力的。若陈述属实,则无论陈述目的何在、行为人主观恶意与否,都不应被认为是对名誉权的侵害(当然,若是对他人与公益无关的私生活的描述,即便属实,亦不可避免地构成隐私权的侵犯)。因为名誉权所保护的对客观的社会评价,对权利人基于信息的不对称而获得的虚高评价,法律是无须加以维护的。值得注意的是,真实性抗辩仅限于对诽谤的阻隔,如果表达构成了对他人的侮辱,则是无法引用内容的真实性加以抗辩的。

    日本法中,以“真实性、相当性”法理作为一般民事上的名誉权毁损的免责要件。其内容是:作为民事侵权行为的名誉毁损,如果该行为事实是与公共利益相关的事实,且以实现公共利益为目的,如果能够证明所揭示的事实具有真实性,那么上述行为就不具有违法性,所以理解为侵权行为不成立是恰当的。如果对上述事实无法证明其真实性,但行为人有相当理由确信其为事实的时候,对上述行为因不具有故意或过失,结果也不应当理解为侵权行为不成立。[18]虽然其中“相当性”的抗辩功能主要在于否定过错,但是试图使真实性抗辩突破客观真实,而向主观真实的延伸的做法,还是值得我们加以借鉴的。

    2.公正评论抗辩
    涉及评论与名誉权的纠纷中,最常被提及的便是英美法中的“公正评论抗辩”原则。其主要指在涉及公共性事务时,评论是自由的,只要是出于公共利益而非侮辱他人的目的,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所作的评论,即使观点片面、表达激烈,甚至客观上造成了被评论者社会评价的降低,也不应因此而对评论人苛以责任。公正评论是建立在事实和意见的划分的基础上的,是意见自由在公共利益之上取得的绝对优势。

    简单地说,“公正评论”是指“为了公共利益“而诚实地作出”评论。[19]就其构成要件,英国法认为,第一,被告要证明其评论涉及的是有关公共利益的事项;第二,被告必须证明其评论具有事实上的根据;第三,被告还要证明其评论不是恶意的。[20]我国学者则更加详尽地指出,如果对有关社会利益的公众事件进行评论,以及就某些学术观点进行争论和批评,只要评论人从维护公共利益出发,善意地表达自己的真实见解,而非故意贬损他人人格的,一般不应认为侵害名誉权。[21]因此,就本案而言,文艺批评当属学术争论和批评,被告出于促进文艺发展的目的,在陈述事实的基础上,对以原告为代表的文艺现象作出批评,应属于“公正评论”,得以免除责任的承担。



    注释:
    [1] 张平华:《权利位阶论——关于权利冲突化解机制的初步探讨》,载《法律科学》2007年第6期。
    [2] 张新宝:《名誉权的法律保护》,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04页。
    [3] 林来梵、张卓明:《论权利冲突中的权利位阶——规范法学视角下的透析》,载《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
    [4] 梁治平:《名誉权与言论自由:宣科案中的是非与轻重》,载《中国法学》2006年第2期。
    [5] 张翔:《基本权利冲突的规范结构与解决模式》,载《法商研究》2006年第4期。
    [6] 王利明:《人格权法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30页。
    [7] 苏力:《<秋菊打官司>的官司、邱氏鼠药案和言论自由》,载《法学研究》1996年第3期。
    [8] 梁治平:《名誉权与言论自由:宣科案中的是非与轻重》,载《中国法学》2006年第2期。
    [9] 廖文:《文艺批评:为人民而担当》,载《人民日报》2010年06月25日。
    [10] 黄展人:《文艺批评学》,暨南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42页。
    [11] 周忠厚主编:《文艺批评学教程》(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0页。
    [12] [日]五十岚 清:《人格权法》,铃木贤、葛敏 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57页。
    [13] 杨立新、张新宝、姚辉:《侵权法三人谈》,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179页。
    [14] 魏永征:《把事实和意见分开:名誉权案的重要原则——评点《新闻记者》点评假新闻文章引起的名誉权案”》,载《新闻记者》2011年第8期。
    [15] 杨立新:《人身权法论》(第三版),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年版,第593页。
    [16] 张新宝:《名誉权的法律保护》,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51页。
    [17] 李华章:《真心•善意——文艺批评断想》,载《当代文坛》1983年第11期。
    [18] [日]五十岚 清:《人格权法》,铃木贤、葛敏 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7页。
    [19] 徐爱国编:《英美侵权行为法(二)》,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184页。
    [20] 杨立新:《新闻侵权抗辩22个关键词(上)》,载《检察日报》2008年7月23日。
    [21] 王利明:《人格权法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27页。

    总共3页  [1] [2] 3

    上一页  

    ==========================================

    免责声明:
    声明:本论文由《法律图书馆》网站收藏,
    仅供学术研究参考使用,
    版权为原作者所有,未经作者同意,不得转载。

    ==========================================

    论文分类

    A 法学理论

    C 国家法、宪法

    E 行政法

    F 刑法

    H 民法

    I 商法

    J 经济法

    N 诉讼法

    S 司法制度

    T 国际法


    Copyright © 1999-2021 法律图书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