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律图书馆

  • 新法规速递

  • 试论民事诉讼模式之转型

    [ 秦永 ]——(2003-6-18) / 已阅37267次

    4、 宋冰主编:《程序、正义与现代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12月版;
    5、 田平安、刘春梅《试论协同型民诉模式的建立》,载《现代法学》2003年第2期;
    6、 张卫平:《体制转型与我国民事诉讼理论的发展》,正义网,2003年1月22日;
    7、 王利明:《审判方式改革中的民事证据立法问题探讨》,载《中国法学》2000年第4期。

    1 田平安、刘春梅:《试论协同型民诉模式的建立》一文中说,民事诉讼必须在维护当事人“私益”与实现社会“公益”方面寻求一种平衡,一种统一。载《现代法学》2003年第2期第82页。
    2 张卫平:《体制转型与我国民诉理论的发展》,正义网,2003年1月22日。
    3 (日)高桥宏志.辩论主义【J】法学教室,1990,(9),转引自张卫平《体制转型与我国民事诉讼理论的发展》。
    4〔苏〕多勃罗沃里斯基.苏维埃民事诉讼[M].北京:法律出版社,1985年版,第43页。
    5 李浩:《民事举证责任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年6月版,第10页。
    6 黄宇:在其《对民事诉讼证据的证明标准的思考》一文中,他认为我国高标准低规范的证据制度——即一方面确立了客观真实原则,另一方面立法上却相当简略——在我国政治环境中存在的合理依据之一就是“实事求是”的政治原则在司法上的表现。见“法思网”2002年10月11日。
    7 在罗蔺《民事审判方式改革与法官司法理念的重塑》一文中,他认为“人民主权、民主政治在司法领域当然意味着必须贯彻司法民主原则,在诉讼中充分尊重当事人的主体地位和自主意志,保护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充分发挥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有效限制法官恣意、专横和对职权的滥用”。载《现代法学》2000年第10期,第63页。
    8 同1,第84页。
    9 《民事诉讼法》第125条规定“当事人在法庭上可以提出新的证据”,一般理解为当事人的证据可以“随时”提出。
    10 景汉朝:《关于司法公正若干基本问题的思考》,载《理论前沿》2001年第3期。
    11 黄松有:《渐进与过渡: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冷思考》,在该文中,黄先生列举了各级法院在探索审判方式改革中所采用过的“一步到庭”、“完全由当事人举证”及简单的“当庭质证”等片面措施。见《现代法学》2000年第8期第18页。
    12 同5,第25页。
    13 王锡山译:《民事举证责任著作选译》,第97页,转引自李浩《民事举证责任研究》,第32页。
    14 柴发邦 主编:《体制改革与完善诉讼制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12页。
    15 肖扬:《法院、法官与司法改革》,见《法学家》2003年第1期,第4页。
    16 同7,第64页。
    17 见李国光主编:《证据规定的理解与适用》,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该书被用作司法工作者学习理解《规定》的指定参考书使用,故这一认识也可以认为是“立法者”的观点。
    18 见李力、韩德明:《解释论、语用学和法律事实的合理性标准》,载《法学研究》2002年第5期,第4页。
    19 同14,第119页。
    20 毕玉谦:《试论民事诉讼中的经验法则》,见《中国法学》2000年第六期,第111页。
    21 同15,第5页。



    总共3页  [1] [2] 3

    上一页  

    ==========================================

    免责声明:
    声明:本论文由《法律图书馆》网站收藏,
    仅供学术研究参考使用,
    版权为原作者所有,未经作者同意,不得转载。

    ==========================================

    论文分类

    A 法学理论

    C 国家法、宪法

    E 行政法

    F 刑法

    H 民法

    I 商法

    J 经济法

    N 诉讼法

    S 司法制度

    T 国际法


    Copyright © 1999-2021 法律图书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