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论丛》第33卷共载文23篇,内容涵括中国 刑法学、 外国刑法学、比较刑法、国际刑法学、区际刑法学、 犯罪学与 刑事政策等刑法学诸多领域。
赵秉志主编的《刑法论丛(2013年第1卷第33卷 )》特设“死刑专栏”,收录了4篇文章。姜涛副教授 在论 文“死刑制度改革与文化守成改造”中主张中国应努 力建构一 种全面保障人性尊严的死刑文化,实现中国传统死刑 文化更新, 从而为中国死刑制度改革提供合法性支撑。李风鸣博 士的“过 去的喧嚣与回响:民国死刑存废问题的论争”一文回 顾了中华 民国时期的死刑研究,并提出了值得当今参考借鉴的 看法。西 班牙学者Luis Arroyo Zapatero教授研讨了“致力 于死刑在全球 的正式废除”问题。王水明教授在其论文“美、加死 刑引渡发 展路径之考察”中,研究了美、加死刑引渡的立场变 化,并对 美国的死刑引渡立场进行了一定的批判。
《刑法论丛(2013年第1卷第33卷)》的其他栏 目收录了下面一些优秀成果: 欧锦雄教授撰文“犯罪构成体系的平面化与位阶 化”,与 陈兴良教授近期的观点进行商榷,认为德日三阶层体 系的阶层 划分并不科学,而我国平面化四要件体系符合犯罪认 定的司法 逻辑,且主张借鉴德日三阶层体系的合理方法,构建 具有中国 特色的犯罪构成阶层体系。
陈志军博士在其论文“对向犯研究”中提出,中 国刑法不 能机械地照搬德日对向犯理论,而只能立足中国的共 同犯罪理 论和立法,吸收其中与中国的理论和立法相契合的部 分。
日本早稻田大学曾根威彦教授的“日本刑法理论 的发展动向” 一文指出,“二战”后,日本刑法学在个人主义和自 由主义的 共识之下,产生了形式犯罪论和实质犯罪论、行为无 价值和结 果无价值的学说争鸣,构成当代日本刑法学发展的基 本图谱。
时延安博士在其论文“大陆与台湾违法论之比较 研究”中, 以违法性的本质为中心对海峡两岸的违法论进行了比 较研究, 试图在两者之间建立对应和沟通关系,并明确提出, 社会危害 性理论与实质的违法性理论在内涵和功效上具有相当 的一致性。
Copyright © 1999-2024 法律图书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