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住宅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自从有人类以来,就出现了“住”的问题。特别是工业化和城市化以来,住宅缺乏现象,则成为“城市病”中的一个主要病症。尽管由于不同国家具体情况和政策的差异,使住宅问题表现不同,有的解决得好些,有的解决得差些,但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无论是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至今没有一个国家公开声明,他们的住宅问题已得到圆满解决。在我国,住宅短缺已经成为一个较为严峻的社会问题,引起了政府和普通群众的广泛关注,我们必须加强住宅保障,通过市场、社会、互助、家庭等各种方式满足社会成员的住宅需求,保障社会成员的住宅权利,特别是中低收入社会成员住宅问题的解决,这是住宅保障中的重中之重。为此,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住宅法是为了保障人们的住宅权利、满足住宅需求、保持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而制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是实现“住有所居”目标的制度保障。当前,政府与社会各界正着力推进我国住宅立法工作,并期望在不久的将来出台一部较为全面的、能够囊括我国主要住宅保障法律制度内容的《住宅法》。不过,人们对住宅法的许多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的研究尚不深入,这已成为我国进一步推进住宅立法工作的理论瓶颈。为此,我们从2007年6月份开始,组织了一批对住宅法相关问题有一定研究的学者、研究生和社会人士,选择了一些住宅立法中的理论和实践难点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以期为我国住宅法的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力图突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注重对住宅法基础理论的研究,努力构建我国住宅法的理论体系;(2)围绕着“住宅权”这一核心问题,从“大保障”的角度设计我国住宅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3)在研究方法上,采用比较的方法,从历史的纵向和中外的横向两个维度进行研究,使我们的研究能够建立在前人理论研究和实践基础之上;(4)在体例安排上,采用从理论问题到实践问题的渐进式的方式展开对住宅法不同方面内容的论述,以期能够满足不同读者群的教学、研究、学习等不同的目的。为了聚集社会各界的智慧来共同解决我国住宅立法中的难点和重点问题,我们组织了第一届“住宅立法论坛”和“首都高校住宅保障博士生论坛”,这两个论坛的成果给本书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源泉,使得本书更加具有了集体创作的特点。
本书的内容分为四编,共十四章和一个附录。第一编为住宅法基础理论研究(第一章至第四章);第二编为住宅立法比较研究(第五章至第六章);第三编为我国住宅立法发展历程(第七章至第九章);第四编为我国住宅立法的完善(第十章至第十四章);最后是附录:《中华人民共和国住宅法草案建议稿》。
本书由周珂任主编,李明、楚道文任副主编。各位著作人的分工如下:
(以撰写章节顺序为序):
周珂楚道文——第一、二、三、四章;
杨佳会陈远航——第五章第一、二节;
周珂李博——第五章第三、四、五、六、七节,第六章;
谭卿朝——第七章第一节;
王磊潘庆——第七章第二节;
曹春晖董书——第七章第三节;
丑杰——第七章第四节:
李 明 楚道文——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第一节、第十一章、第十二章;
李 明——第十章第二节、《中华人民共和国住宅法草案建议稿》。
本书初稿完成后,由楚道文副主编统稿修改,最后由主编修改定稿。李博和尹杰分别对第二编和第七章的完成作了一定的组织工作。
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委员、国土资源部原副部长蒋承菘先生自始至终一直关心着本书的创作,他给了我们创作人员以极大的指导、鼓励和帮助,并欣然为本书作序,我们的感激之情难以言表。
法律出版社学术分社朱宁社长、高山编辑、易明群编辑对本书的出版给予了热情帮助和大力支持,在此我们表示衷心感谢。
在本书的创作过程中,我们参考了学界同仁的有关著作和论文资料,吸收了一些有益的研究成果,在此谨表谢忱。
由于住宅法在我国尚属新鲜法学学科,许多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也由于我们的水平有限,所以,本书肯定有许多不足之处,恳请专家、学者和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著者
2008年4月
Copyright © 1999-2024 法律图书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