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和谐是一个深刻而又高远的有着永恒生
命,力的理念,一直以来就存在于中国文化的血脉之中。实现社会和
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
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改革
开放以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相继提
出,表明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先进政党。特别是
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并将民主法治、公平正
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六个方面作为
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写人党的正式文件,拓展了新世纪、新时
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格局的科学内涵。和谐社会的提
出,是科学发展观在社会建设层面合乎逻辑的展开,是中国共产党人
在探索人类基本价值观念问题上的一大贡献,是能够与西方社会提
出的民主、自由、人权、平等等量齐观的概念体系,是人类文明进步的
重要体现。
中国共产党不但是和谐社会先进理念的提倡者,更是和谐社会
先进理念的实践者。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
中国共产党承担着光荣而重大的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人承担着光
荣而重大的历史使命。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的
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高速
增长、政治安定团结、文化不断繁荣、社会事业不断进步,一个正在崛
起的大国屹立于世界之林。能不能将这种良好的发展势头保持下
去,能不能使人们安居乐业、国富民强,这对执政的中!司共产党来说,
是一种考验。
要应对执政的考验,就必须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执政方
式。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中央苏区的革命根据地、陕
甘宁边区等抗日根据地以及解放区,进行着局部执政的政治实践,那
个时候中国共产党实际上是地方政治的执政党。新中国成立后,中
国共产党成为全国政权的执政党,在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
建设过程中,逐渐形成党政不分、以党代政、强调党的一元化领导这
样一种传统执政方式。这种传统执政方式在一段时期内对动员人民
参加各项建设事业,凝聚党心、民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积累了许
多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在邓小平总设计师的积极倡导推动下,党提
出党政分开,调整党政关系,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改善党内民主状
况,取得积极成效。党的十三届四届全会以来,江泽民同志适时提出
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执政方式,提出依
法治国这一治理方略,强调执政党行为的制度化、法律化、程序化。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更加注重研究执政党
的执政规律,不断出台一些具体措施推进执政方式的改革。我们认
为,在改革和完善党的执政方式过程中,必须尊重广大人民的意愿和
利益诉求,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正确处理执政党和国家权力机关、
行政机关以及司法机关的关系,在实践基础上形成制度化、规范化、
程序化的和谐的关系格局,目的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构建和谐社
会的能力。我们坚信,中国共产党只有在坚持党的领导前提条件下,
改革和完善党的执政方式,摒弃传统执政方式的不合理成分,继承传
统执政方式中的合理做法,根据新时期、新形势、新任务,适时推进执
政方式向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方向转变,才能应对时代赋予执政
党的使命和随之而来的考验。
Copyright © 1999-2024 法律图书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