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1”恐怖事件以后,国际恐怖主义势力似乎从“9.11”
恐阼事件的轰动效应和操作手法中找到了灵感,恐怖袭击案件不
断在世界各地发生。特别是2004年9月1日,32名丧心病狂的
恐怖分子占领俄罗斯南部北奥塞梯共和国别斯兰市的第一中学,
将1300余名参加开学典礼的学生、家长和教师劫持为人质,在
长达三天的危机谈判与对峙中,恐怖分子肆意杀害妇女和儿童,
最后迫使俄罗斯特种部队不得不以武力强攻战术解救人质,混战
中造成338人死亡,其中近一半遇难者是儿童。此外,还有数百
人负伤。恐怖分子挟持人质所造成的重大人员伤亡,以及所使用
的残暴手段引起了全球的关注。
今天,大多数国家在人质事件应急管理中所采用的应急处置
模式都源于1972年所发生的“慕尼黑人质事件”。当年巴基斯
坦恐怖分子因政治原因而闯入慕尼黑奥运选手村,挟持了11名
以色列运动员,在历经了十六个小时的僵持后,慕尼黑警方发动
攻击,经过一个半小时的枪林弹雨,结果造成所有人质、10名
恐阼分子及1名警察在内的22人丧生。“慕尼黑人质事件”所
造成的震撼,使世界各地执法人员重新审视人质事件的危机处置
技巧,以求在人质事件应急处置上有所突破。
根据美国蓝德公司的调查报告,人质事件中约有3/4人质的
死亡与警方的武力强攻行动有关,强攻策略所造成的人质死亡比
例,比被挟持者所杀害的人质死亡比例更高;研究也发现,强攻
战术造成人质伤亡的几率约为12%。可见人质事件应急处置中
的武力强攻行动危险性极高,武力强攻被世界各国认为是人质事
件应急处置的最后手段。
“危机谈判”的运用,并非局限于人质事件,甚至可以应用
于企图自杀、家庭暴力、自困他困、绑架以及群体冲突等危机事
件的处理上。警方在处理家庭暴力事件时,可运用危机谈判中的
减缓情绪、危机介人、危机沟通等技巧,协助冲突双方平和沟
通。而在面对企图自杀的民众时,警方除应当了解自杀者内心矛
盾外,更可通过倾听、引导其以另外方式解决问题等危机谈判技
巧解决事件。因此,“危机谈判”被大多数国家的执法人员公认
为“最有效的非致命性武器”。
反观处于社会转型关键期的我国,同样面临国际关系复杂多
变的严峻形势,特别是“9。11”恐怖事件后,民族分裂主义、
宗教极端主义和国际恐怖主义的滋生蔓延,成为危及世界和平与
我国社会稳定的不可忽视的力量。从国内形势看,社会与经济发
展中存在着一些值得重视的矛盾和问题,如分配不公、腐败现
象、社会治安、假冒伪劣等热点难点问题,也直接影响着民众情
绪,容易引发其不正确的思想认识,使社会矛盾时常在不同程度
凸显。我国已经进入危机高频期。
虽然目前我国各省市纷纷成立反恐局,在国内主要城市成立
反劫机应急机构,公安机关也制定了各类危机事件应急预案,并
加强反恐防暴队伍的建设。但是,目前反恐防暴在我国还处于起
步阶段,存在专业人才缺乏、实践和理论研究相对滞后等问题,
这些不仅会给公安机关的执法行动带来影响,甚至危害到我国的
社会稳定和经济建设。因此,如何提高公安民警危机事件应急处
置能力,以合适的应急处置策略化解挟持人质等危机事件的冲
突,已是迫在眉睫之事情。
“人质事件”的应急处置策略、过程和结果,不仅关系着人
质的安全与利益,也直接影响到政府的反恐政策及立场、能力与
施政品质,关系到政府在民众心目中的权威、地位和形象,同时
也影响到国家政治经济的稳定和社会发展,因此特别受到外国政
府与警方的重视。目前国际上有关人质事件应急管理的实际作法
与研究成果,多偏重危机过程中的应对策略与战术行动,缺乏事
前、过程、事后不同阶段的系统化整体观点。事实上,成功的人
质事件应急管理是事前预防与准备、灵活运用应对策略(危机
谈判、武力强攻战术或两者综合运用)和事后分析总结三部分
组成。人质危机系统处置模式,是针对公安机关所建立的一套整
合陸危机监测、危机预防和快速反应的制度和运行体系,其中各
职能部门有明确的任务和职责,具有组织健全、运行灵活、高效
统一的特点。
本书内容分为人质事件应急管理的基础篇与应用篇两部分,
主要包括人质事件相关的应急管理理论、应急处置要素、危机谈
判技巧、武力强攻策略、应急恢复工作、危机谈判模式、与邪教
信徒的危机谈判技术、基于心理和文化维度的危机谈判、跨文化
环境中的危机谈判模式、应急恢复中的心理辅导、提高危机谈判
技术的教育与训练方法等内容。本书的撰写,得到浙江警察学院
傅国良院长、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葛余敏社长、浙江大学心
理与行为科学学院博士生导师王健教授等同志的指导与帮助,在
此向上述同志表示诚挚的谢意。由于作者水平有限,难免有纰漏
与不足之处,恳请读者对本书提出批评指正,以利于进一步推动
我国应急管理领域的研究和发展。
Copyright © 1999-2024 法律图书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