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律图书馆

  • 新法规速递

  • 刑事法评论(第19卷)(2006)
    编号:29030
    书名:刑事法评论(第19卷)(2006)
    作者:陈兴良主编
    出版社:北大
    出版时间:2007年3月
    入库时间:2007-4-27
    定价:68
    该书暂缺

    图书内容简介

    《刑事法评论》第19卷仍设专栏讨论死刑问题,
    这也将是我们长期关注的一个问题。赵兴洪的《死
    刑缓期两年执行适用标准研究》一文,采用实证分
    析的方法,对死缓的适用标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在方法论上有所创新。在“理论前沿”栏目中,发
    表了德同著名刑法学家罗克信的《刑法的任务不是
    法益保护吗?》,这是作者的一篇重要论文,涉及
    刑法理论中的法益侵害说与规范违反说之争。在“刑
    事程序研究”栏目中,徐阳的《交涉正义初探一一
    一个刑事程序正义视角的阐释》一文,提巾了程序
    正义的另一种形式:交涉正义.作者认为,当代程
    序正义呈现出交涉性的特质。在“刑法学人”栏口
    中,德国学者托马斯.魏根特的《论刑法与时代精
    神》一文,使我们对耶塞克教授这位享誉世界的刑
    法学家有更全面的厂解。在“读书札记”中发表厂
    周微的<刑法的知识形态及其他》一文,这并不是
    一篇为发表而作的论文,而是一篇真丁意义上的读
    书笔记。在“共同犯罪研究”栏口中,杨金彪的《共
    犯的处罚根据论一一以引起说内部的理论对立为中
    心》一文,对共犯的处罚根据进行了颇有深度的探
    讨。在“实证研究”栏曰中发表了宋云苍的《贪污
    受贿案件量刑均衡问题研究》一文,作者采用实证
    方法对贪污受贿案件的量刑均衡问题进行厂实证研
    究,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在“专题研究”中,钱向
    阳的《婚内强奸的文化分析》一文,通过引入意母
    学方法,对婚内强奸这个颇具争议的问题进行了深
    入探讨。

    图书目录

    主编絮语/陈兴良………………………………………………………………………(1)
    [死刑研究]
    故意杀人罪在中国废除死刑道路中的坐标定位/葛向伟……………………………(1)
    一、引言 ……………………………………………………………………………(1)
    二、中国废除死刑道路的“三步走”设计…………………………………………(4)
    三、故意杀人罪立法的改革方向 …………………………………………………(8)
    四、故意杀人罪中的酌定情节法定化及情节竞合问题的把握…………………(12)
    五、故意杀人罪死刑适用的前后慎重……………………………………………(24)
    六、故意杀人罪死刑适用的左右协调……………………………………………(35)
    七、结语……………………………………………………………………………(42)
    死刑缓期两年执行适用标准研究/赵兴洪…………………………………………(43)
    一、引论:问题的提出 ……………………………………………………………(43)
    二、死缓适用的实然标准…………………………………………………………(47)
    三、死缓适用的理论标准…………………………………………………………(73)
    四、死缓适用标准的规范化………………………………………………………(83)
    五、余论:适用死缓就是废除死刑 ………………………………………………(88)
    论死刑案件二审开庭的意义及应对
    ——一个生与死的程序运作/吴情树 李明 ……………………………………(92)
    一、问题的提出:死刑案件二审开庭程序的启动 ………………………………(93)
    二、价值与目标一一死刑案件二审开庭的意义…………………………………(95)
    三、机遇与挑战一一死刑案件二审开庭的应对 ………………………………(100)
    四、生还是死:一个尚未走完的程序……………………………………………(108)
    亚洲的法律、社会与死刑/[美]富兰克林.齐姆林 大卫.约翰逊 文
    江溯 译………………………………………………………………………(109)
    一、引论 …………………………………………………………………………(109)
    二、亚洲死刑政策的多样性:一个跨法域的路径………………………………(110)
    三、亚洲死刑政策的多样性:一个暂时性的路径………………………………(112)
    四、日本作为一个主要指示器? ………………………………………………(113)
    五、东亚作为对欧洲理论的检验 ………………………………………………(115)
    六、结论 …………………………………………………………………………(117)
    在国家秘密处决之处:日本的死刑/[关]大卫.约翰逊 文 江溯 译………(119)
    一、丽子梦游仙境 ………………………………………………………………(119)
    二、墙上的砖 ……………………………………………………………………(122)
    三、一部保密的历史 ……………………………………………………………(126)
    四、正当化理由 …………………………………………………………………(134)
    五、结论 …………………………………………………………………………(141)
    [理论前沿]
    刑法的任务不是法益保护吗?/[德]克劳斯。罗克信 文 樊文 译…………(146)
    刑法学科学主义倾向之反思/陈晖…………………………………………………(166)
    一、科学主义与法学 ……………………………………………………………(166)
    二、刑法学科学主义的三个向度 ………………………………………………(168)
    三、刑法学科学主义是否可能? ………………………………………………(172)
    四、诠释与对话:走出刑法科学主义之困境……………………………………(177)
    犯罪构成体系的完善:以诉讼证明为视角的思考/聂昭伟 ………………………(182)
    一、从证明对象上来审视我国的犯罪构成体系 ………………………………(182)
    二、从证明责任分配上来审视我国犯罪构成 …………………………………(186)
    三、从证明标准的要求上来审视我国犯罪构成 ………………………………(191)
    四、我国犯罪构成体系的缺陷与完善 …………………………………………(193)
    梳理、反诘与澄清:对危害结果概念的一个规范检讨/丁鹏………………………(198)
    一、必要的说明:“危害结果”概念的意义与指称的选择………………………(199)
    二、危害结果定义的基点 ………………………………………………………(201)
    三、危害结果的存在形式 ………………………………………………………(213)
    四、危害结果的表现方式 ………………………………………………………(218)
    五、余论 …………………………………………………………………………(219)
    [刑事程序研究]
    交涉正义初探
    ——一个刑事程序正义视角的阐释/徐阳………………………………………(222)
    一、伦理视野的交涉正义: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223)
    二、刑事程序中的交涉正义:不同样态的分析…………………………………(226)
    三、作为正当化资源的交涉正义:在形式合理性与实质合理性之间…………(231)
    四、结语:从现代到后现代的追溯………………………………………………(238)
    论刑事诉讼人权保障机制的目标模式/白冬………………………………………(240)
    一、刑事诉讼人权保障机制目标模式的确立 …………………………………(240)
    二、刑事诉讼人权保障机制目标模式之评价 …………………………………(242)
    三、中国人权保障机制目标模式改革的构想 …………………………………(247)
    口供的前生今世:一种刑事法治视角的考察/孙运梁 ……………………………(254)
    一、引子 …………………………………………………………………………(254)
    二、口供:历史与现状的比较研究………………………………………………(255)
    三、被告人权利的提升与口供效能的限缩 ……………………………………(260)
    四、规训口供、保障被告人权利的进路…………………………………………(269)
    五、余论:人道主义的光辉让口供逊色…………………………………………(279)
    [刑法学人]
    论刑法与时代精神/[德]托马斯.魏根特 文 樊文 译
    …………………………………………………………………………………(283)
    [读书札记]
    刑法的知识形态及其他/周微………………………………………………………(307)
    [共同犯罪研究]
    共犯的处罚根据论
    一一以引起说内部的理论对立为中心/杨金彪…………………………………(316)
    一、共犯处罚根据论概述 ………………………………………………………(316)
    二、纯粹引起说的困境 …………………………………………………………(322)
    三、修正引起说的问题 ……………………………………………………(330)
    四、折衷引起说的缺陷 …………………………………………………………(333)
    五、本人的立场 …………………………………………………………………(336)
    间接正犯理论中的特殊问题/刘士心………………………………………………(341)
    一、间接正犯的着手与终了 ……………………………………………………(341)
    二、间接正犯的罪数与共犯 ……………………………………………………(351)
    三、间接正犯与狭义共犯的错误 ………………………………………………(354)
    四、被利用者中途知情 …………………………………………………………(359)
    五、被利用者的实施过限、不足与转化…………………………………………(360)
    六、利用者对被利用者利用支配关系的解除 …………………………………(362)
    [实证研究]
    贪污受贿案件量刑均衡问题研究/宋云苍…………………………………………(365)
    一、贪污受贿案件量刑实证分析 ………………………………………………(365)
    二、贪污受贿案件量刑失衡的原因 ……………………………………………(391)
    三、贪污受贿案件量刑失衡的危害 ……………………………………………(400)
    四、中外量刑均衡的研究与探索 ………………………………………………(406)
    五、构建贪污受贿案的刑罚阶梯 ………………………………………………(415)
    六、通过完善实体法和程序法来确保量刑均衡 ………………………………(425)
    七、结语 …………………………………………………………………………(429)
    [专题研究]
    普通法视野中的刑事类推与罪刑法定
    一一以美国法为例/樊百乐………………………………………………………(430)
    一、普通法的历史源流与特点 ………………………………………………(430)
    二、罪刑法定语境下的刑事类推 ………………………………………………(435)
    三、普通法排斥类推的司法技术 ………………………………………………(444)
    四、逻辑与修辞之间:再论罪刑法定、普通法与刑事类推 ……………………(458)
    正当防卫的制度变迁:从1979年刑法到1997年刑法
    一、以个案为线索的分析/陈兴良………………………………………………(461)
    一、1979年刑法:防卫权的初现与严打的阴影…………………………………(461)
    二、正当防卫的修订:司法的偏差与立法的纠正………………………………(469)
    三、1997年《刑法》:司法的偏差与立法的偏差…………………………………(473)
    非精神病精神障碍犯罪刑事责任研究/倪业群 李雪菲…………………………(480)
    一、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碍犯罪概述 ……………………………………………(480)
    二、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碍犯罪者的刑事责任能力的判定 ……………………(490)
    三、对完善我国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碍犯罪者刑事责任的几点思考 …………(500)
    名誉权的刑法保护及其限制:一个宪法规范的视角/唐煜枫……………………(505)
    一、我国名誉权的刑法保护体制及其局限 ……………………………………(506)
    二、宪法规范、理念的导入………………………………………………………(511)
    三、名誉权刑法保护之限制 ……………………………………………………(515)
    四、余论:宪法在刑事审判中的价值……………………………………………(522)
    婚内强奸的文化分析/钱向阳………………………………………………………(524)
    一、概述 …………………………………………………………………………(524)
    二、有关婚内强奸的立法背景 …………………………………………………(525)
    三、司法实践中的婚内强奸 ……………………………………………………(536)
    四、法律人的争论 ………………………………………………………………(542)
    五、普通人的态度 ………………………………………………………………(546)
    六、当前文化方法的分析 ………………………………………………………(569)
    七、意母学方法的构建 …………………………………………………………(581)
    八、意母学方法的分析 …………………………………………………………(595)
    九、结论 …………………………………………………………………………(604)
    论犯罪饱和性生成模式:犯罪宏观生成模式研究/汪明亮 ………………………(608)
    一、犯罪生成模式:微观与宏观…………………………………………………(608)
    二、犯罪饱和性生成模式概述 …………………………………………………(609)
    三、最低犯罪率 …………………………………………………………………(613)
    四、最高犯罪率 …………………………………………………………………(625)
    五、理想犯罪率…………………………………………………………………(638)
    六、饱和犯罪率…………………………………………………………………(646)
    《刑事法评论》征稿启事……………………………………………………………(659)
    本书共有660页

    Copyright © 1999-2022 法律图书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