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律图书馆

  • 新法规速递

  • 科学鉴定与刑事侦查(刑事法学诸子论丛)
    编号:25219
    书名:科学鉴定与刑事侦查(刑事法学诸子论丛)
    作者:朱富美(台湾)
    出版社:民主法制
    出版时间:2006年7月
    入库时间:2006-8-11
    定价:25
    该书暂缺

    图书内容简介

    没有图书简介

    图书目录

    目 录
    第一章导论………………………………………………………………1
    第二章鉴定证据之调查与评价…………………………………………14
    第一节问题之提出……………………………………………………14
    第二节如何确定有效之科学知识——论美国法之发展……………15
    第一项 鉴定人在美国法是证人……………………………………15
    第二项Daubert案揭示科学知识鉴定意见之证据容许性…………16
    第一款 科学知识与其他特别知识之区分………………………16
    第二款Daubert案提出判断专家证言具
    证据容许性之标准………………………………………19
    第三款 依据“特别知识”实施之鉴定
    不适用Daubert原则………………………………………20
    第三项 Kumho案扩大Daubert案标准至
    科学证据以外之证言………………………………………21
    第三节调查与评价鉴定证据之困难…………………………………25
    第一项 自由心证之问题……………………………………………26
    第二项 法官自有之知识……………………………………………28
    第三项 法官审核鉴定人鉴定结果之范围与界限…………………31
    第四项跨领域了解专业知识之困难………………………………37
    第五项 侦查追诉机关内部单位担任鉴定人………………………42
    第四节鉴验所得事实与附加发现事实………………………………49
    第一项鉴验所得之事实……………………………………………50
    第二项 附加发现之事实……………………………………………51
    第三项德国实务……………………………………………………52
    第四项 台湾地区实务………………………………………………54
    第五节结论……………………………………………………………56
    第三章活体之检查……………………………………………………58
    第一节身体不受侵犯权之本质与保障依据…………………………58
    第一项 身体不受侵犯权……………………………………………58
    第二项 台湾地区“宪法”对身体不受侵犯权之保障依据…………59
    第一款 台湾地区“宪法”未明定权利之保障依据………………59
    第二款 台湾地区“宪法”对身体不受侵犯权保障之依据………60
    第三项 身体不受侵犯与隐私权……………………………………61
    第二节刑事诉讼程序之检查身体……………………………………62
    第三节身体不受侵犯权与自我决定权………………………………66
    第一项 身体不受侵犯权之抛弃……………………………………66
    第二项 以被告身体为证据与被告之同意…………………………67
    第三项勘验检查身体与搜索身体…………………………………73
    第四项 强制呼气或抽血检验酒精浓度与缄默权…………………80
    第一款 Schmerber v.Cahfomia案…………………………………8l
    第二款South Dakota v.Neville案 ………………………………82
    第四节侵人身体检查…………………………………………………85
    第一项 侵入身体采证与简易之身体检查之区分…………………86
    第二项 告知义务与被鉴定人之配合义务…………………………87
    第三项 比例原则……………………………………………………90
    第一款 侵入身体方式与犯罪事实间之比例原则………………90
    第二款 侵入身体检查之必要性及可期待性……………………92
    第四项 抽血及其他侵入身体之检查只能由医生为之……………94
    第一款 抽血是医疗行为…………………………………………94
    第二款 非医生之验血与证据使用………………………………96
    第五项 得许可之检查身体处分……………………………………99
    第六项 血液及其他身体证据使用后之毁弃………………………101
    第五节对被告以外之人侵人身体检查………………………………102
    第一项 以有相当理由认为于调查犯罪情形有必要者为限………102
    第二项 德国刑事诉讼法对第三人检查身体之原则………………104
    第一款 证人原则及迹证原则……………………………………104
    第二款 例外准许对第三人抽血…………………………………105
    第三款 期待可能性原则…………………………………………106
    第六节不侵入身体之检查……………………………………………107
    第一项 为对质指认改变被告发型及胡式…………………………108
    第二项 为比对之目的窃录被告非公开对话采取声调……………114
    第七节结论……………………………………………………………116
    第四章尸体死因鉴定与相验……………………………………………119
    第一节问题之提出……………………………………………………119
    第二节司法相验之“非病死”…………………………………………122
    第三节相验及法医制度之立法例……………………………………125
    第一项 英格兰、威尔士之验尸官(死因裁判官)
    及验尸官法庭制度…………………………………………126
    第一款 英国验尸官(死因裁判官)制之沿革……………………126
    第二款 英国之“验尸官法庭”(死因调查法庭)…………………127
    第三款 验尸官之资格及产生……………………………………129
    第四款 验尸官之主要职掌………………………………………130
    第二项 苏格兰之检察官制…………………………………………133
    第一款 致死意外事件及猝死调查程序(Inquiry)………………133
    第二款 强制与任意调查程序……………………………………135
    第三款 解剖之决定………………………………………………136
    第三项 香港地区采验尸官制………………………………………138
    第一款 应向死因裁判官报告之死亡案件………………………139
    第二款 应报告死亡案件之处理…………………………………141
    第三款 “死因裁判法庭调查程序”之开始与进行………………142
    第四项 美国兼采验尸官制及法医师制……………………………146
    第一款 验尸官制在美国之演进…………………………………146
    第二款各州采行之制度…………………………………………148
    第三款 验尸官制之运作——以俄亥俄州为例…………………149
    第四款 法医师之运作——以佛罗里达州为例…………………151
    第五项 日本…………………………………………………………152
    第一款 日本之法医实务…………………………………………152
    第二款 监察医务院(法医局)之组织及功能……………………156
    第三款 日本相验制度之问题……………………………………158
    第六项德国…………………………………………………………159
    第七项 中国法医学史………………………………………………160
    第一款先秦时期…………………………………………………160
    第二款 汉唐时期…………………………………………………163
    第三款 两宋时期…………………………………………………164
    第四款 元明清时期………………………………………………165
    第五款 辛亥革命后………………………………………………167
    第八项 台湾地区法医制度之发展…………………………………168
    第一款 日治时代…………………………………………………168
    第二款 台湾“光复”后……………………………………………168
    第三款 “法务部”法医研究所正式成立…………………………169
    第四节行政相验………………………………………………………170
    第一项 定义…………………………………………………………170
    第二项 行政相验之适法性…………………………………………171
    第一款行政相验之执行…………………………………………171
    第二款 行政相验之法律依据……………………………………172
    第三项 检讨与改进…………………………………………………174
    第五节结论……………………………………………………………175
    第一项 省思相验制度未获重视之原因……………………………175
    第二项 重大刑案法医师相验时之决定与影响……………………176
    第三项 借镜各国相验立法例之优点………………………………179
    第四项行政相验之检讨……………………………………………182
    第五章尸体解剖鉴定……………………………………………………187
    第一节解剖之声请与决定……………………………………………187
    第一项 司法解剖无“解剖尸体条例”规定之适用…………………188
    第二项 强制解剖之利益衡量………………………………………189
    第三项 解剖规定之立法例——德国实务见解……………………190
    第四项 解剖之主体是法官、检察官或医师………………………194
    第五项 确认身份之集体死亡灾难与解剖…………………………196
    第一款 集体死亡灾难与死者指认………………………………196
    第二款 集体死亡灾难原则无解剖必要…………………………197
    第二节医疗鉴定与犯罪侦查…………………………………………198
    第一项 医疗疏失与原因鉴定………………………………………198
    第二项 医疗业务过失致死案原则应命强制解剖…………………199
    第一款 因未解剖或虽解剖但缺乏足够病理资料者……………199
    第二款 因解剖得以明白死因……………………………………203
    第三款 医疗纠纷案件之解剖鉴定………………………………204
    第三项 法医学检验之限制…………………………………………206
    第三节解剖鉴定与刑事侦查实务……………………………………206
    第一项 自杀伪装他杀………………………………………………208
    第二项 未解剖,致死因判断错误或困难…………………………216
    第三项 共犯及其人数判断不易……………………………………223
    第四项 焚尸案件应全身解剖………………………………………225
    第五项 死亡时间之判断不易………………………………………230
    第六项 性侵害案疏未采集精液或采集而未详为鉴定……………238
    第七项 死亡事故自为或他为………………………………………242
    第八项 鉴定人意见是个人意见或专业知识………………………248
    第九项 中毒疑有他杀时应判断服毒之方式………………………249
    第四节结论与建议……………………………………………………253
    第一项 正视解剖之重要性…………………………………………253
    第一款 末解剖或解剖不完全……………………………………253
    第二款 解剖率之计算与国际间不同……………………………254
    第三款 法医解剖应效法日本全程录音录像……………………255
    第二项 充实法医师法医学专业知识及提升工作条件……………256
    第三项 法医师专业能力之监督……………………………………257
    第一款 仅具医师之专业不足以担任法医师……………………257
    第二款 检讨相验尸体证明书之核发与使用监督………………259
    第三款 法医学界之弊案…………………………………………261
    第四项 医疗业务过失致死案件应采强制解剖……………………265
    第五项 法官之自由心证与禁止恣意………………………………265
    第六章DNA证据………………………………………………………270
    第一节认识DNA…………………………………………………270
    第二节DNA鉴定与身体信息自我决定权及人格权保护…………272
    第三节1997年后德国刑事诉讼法DNA之新规定…………………274
    第一项DNA分析(德国刑事诉讼法第81条e)…………………274
    第二项DNA分析之命令及程序(德国刑事诉讼法第81条f)…276
    第三项DNA鉴定之预防性措施(德国刑事诉讼法第8l条g)…277

    第一款 立法经过及条文规定……………………………………277
    第二款 为将来诉讼程序采取细胞及进行
    分子遗传学检查之前提要件……………………………278
    第三款 命令之权限及检查程序…………………………………280
    第四节DNA鉴定适用法律之疑义…………………………………280
    第五节DNA证据与刑事侦查………………………………………283
    第一项 采取他人非故意放弃之身体迹证物质鉴定DNA………283
    第二项 取得犯罪嫌疑人同意采验DNA…………………………285
    第三项撒网采验DNA……………………………………………286
    第一款 欧美国家撒网采验DNA之实例………………………286
    第二款 撒网采验DNA在美国引发之讨论……………………287
    第六节DNA证据应用之其他问题…………………………………292
    第一项 被告是否有权得到专家协助………………………………292
    第二项DNA之检验及判读………………………………………295
    第三项 随机性相符的几率…………………………………………297
    第四项 判决确定被告之重新检验DNA…………………………299
    第七节结论……………………………………………………………300
    第七章指纹鉴定…………………………………………………………305
    第一节问题之提出……………………………………………………305
    第二节指纹鉴识之兴起………………………………………………306
    第一项指纹证据之发展……………………………………………306
    第一款 个人鉴别之问题…………………………………………306
    第二款指纹………………………………………………………309
    第三款 指纹之特征及应用………………………………………310
    第二项 指纹鉴识……………………………………………………311
    第一款特征点……………………………………………………311
    第二款 指纹资料之建立…………………………………………312
    第三款待鉴指纹…………………………………………………313
    第四款 鉴定方法…………………………………………………313
    第三项People v.Jennings案………………………………………316
    第三节 指纹证据为何快速为法院接受并且鲜被质疑………………318
    第四节指纹证据开始被质疑…………………………………………320
    第一项 联邦证据规则第702条之修订……………………………320
    第二项 依Daubert案之标准检验指纹证据………………………323
    第一款 应用的方法或技术是否曾被试验………………………324
    第二款 指纹鉴识的错误比率未受重视…………………………326
    第三款 未建立客观的决定标准…………………………………326
    第三项 实务见解……………………………………………………329
    第五节指纹鉴定在台湾地区之应用…………………………………334
    第一项 法官之自由心证……………………………………………334
    第二项 指纹之证据证明力…………………………………………335
    第六节结论…………………………………………………………342
    第八章笔迹鉴定…………………………………………………………344
    第一节问题之提出……………………………………………………344
    第二节笔迹鉴定专业在美国之兴起…………………………………346
    第一项 笔迹真伪之证明……………………………………………346
    第一款 笔迹真伪之证明方法……………………………………346
    第二款 普通法之“限制比较笔迹原则”…………………………347
    第二项 芝加哥“桶尸之秘密”谋杀案………………………………348
    第三项William Rice之死…………………………………………350
    第四项 笔迹鉴定兴起之背景………………………………………352
    第三节美国法院对笔迹鉴定证据能力之见解发展…………………353
    第一项 笔迹鉴定之沿革及实证研究………………………………353
    第一款1939年Fred Inbau之研究………………………………354
    第二款 美国刑事司法科学基金会之研究………………………356
    第三款 研究之发现………………………………………………359
    第二项Daubea案与联邦证据规则………………………………360
    第一款Daubert v.Merrell Dow Pharmaceutical,Inc.……………360
    第二款 笔迹鉴定是科学知识?特别知识?……………………363
    第三款 kumho Tire案后法院如何认定笔迹鉴定证据…………365
    第四节德国笔迹鉴定之司法实务……………………………………366
    第一项 笔迹鉴定之证据声请………………………………………368
    第二项 接近确信之可能性…………………………………………374
    第五节 台湾地区笔迹鉴定实务………………………………………377
    第一项 中文与英文笔迹鉴定异同…………………………………377
    第二项 中文笔迹鉴定之验证标准…………………………………380
    第三项笔迹之采取…………………………………………………381
    第四项 法官之自由心证……………………………………………385
    第五项 准专家鉴定之问题…………………………………………390
    第六项 笔迹鉴定是否基于科学知识………………………………391
    第六节结论……………………………………………………………393
    第九章结论………………………………………………………………395
    参考文献……………………………………………………………………405
    编者的话……………………………………………………………………417
    共417页

    Copyright © 1999-2024 法律图书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