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律图书馆

  • 新法规速递

  • 犯罪论的比较与建构
    编号:24928
    书名:犯罪论的比较与建构
    作者:张小虎
    出版社:北大
    出版时间:2006年6月
    入库时间:2006-7-20
    定价:78
    该书暂缺

    图书内容简介

    没有图书简介

    图书目录

    第一编 犯罪构成的基本观念
    第一章犯罪概念 3
    第一节 犯罪学犯罪概念与刑法学犯罪概念 3
    一、犯罪学与刑法学的犯罪概念考察 3
    二、犯罪学与刑法学的犯罪概念辨析 4
    第二节犯罪学视野中的犯罪概念 7
    一、犯罪学犯罪概念考察 7
    二、犯罪学犯罪概念辨析 8
    第三节刑法学视野中的犯罪概念 14
    一、犯罪概念的形式与实质 15
    二、国外犯罪成立条件的形式与实质 21
    三、我国刑法理论犯罪的形式与实质 23
    四、犯罪概念形式与实质的理论建构 28
    第四节犯罪分类 33
    一、犯罪分类的刑事法学流派溯源 33
    二、刑法典与犯罪学的犯罪分类考察 39
    三、犯罪分类的价值取向与具体表现 44
    第二章犯罪构成 50
    第一节犯罪构成理论演进 50
    一、理论萌芽:由诉讼法的“犯罪确证”到
    实体法的“构成要件” 50
    二、理论初创:贝林格创建犯罪构成理论
    基本雏形 52
    三、理论发展:迈耶确立犯罪构成理论
    基本模式 55
    四、理论形成:麦兹格创立主观构成要件
    理论基本理念 57
    五、理论成熟:威尔哲尔创立开放构成要件
    理论基本理念 59
    第二节犯罪构成理论模式考究 62
    一、二元犯罪构成理论体系 62
    二、三层犯罪构成理论体系 65
    三、四层犯罪构成理论体系 73
    四、我国的犯罪构成理论体系 76
    五、英美法系犯罪构成理论体系 78
    第三节犯罪构成理论体系建构 78
    一、犯罪成立判断的层次与平面 79
    二、犯罪成立条件的要件与要素 79
    三、构成要件内容的描述与评价 85
    四、构成要件理论体系结构 85
    第四节犯罪构成的理论分类 89
    一、普通的犯罪构成与减轻的犯罪构成、
    加重的犯罪构成 89
    二、基本的犯罪构成与修正的犯罪构成 91
    三、开放的犯罪构成与封闭的犯罪构成 92
    四、积极的犯罪构成与消极的犯罪构成 93
    五、简单的犯罪构成、选择的犯罪构成、合并的
    犯罪构成、混合的犯罪构成 94
    六、叙述的犯罪构成与援引的犯罪构成 101
    第二编犯罪构成的形式评价
    第三章客观要件 105
    第一节客观要件概述 105
    一、客观要件的概念 105
    二、客观要件的特征 105
    三、客观要件的形式 107
    四、客观要件的意义 110
    第二节构成要件行为 112
    一、构成要件行为的术语 112
    二、大陆法系的行为理论 114
    三、构成要件行为的构成要素 116
    四、构成要件行为的价值蕴含 118
    五、构成要件行为的基本形式 119
    六、不纯正不作为犯 130
    七、刑法中的实行行为 177
    第三节行为的附随情况 187
    一、构成要件结果 187
    二、因果关系 195
    三、行为对象 203
    四、行为时间、地点、情境 205
    第四章主体要件 206
    第一节 主体要件概述 206
    一、主体要件的概念 206
    二、主体要件的特征 207
    三、主体要件的意义 209
    四、主体要件的分类 210
    第二节 自然人责任能力 210
    一、责任能力的理论地位 210
    二、责任能力的概念 213
    三、责任能力的内容 217
    四、责任能力的程度 218
    五、影响责任能力的年龄因素 221
    六、影响责任能力的精神因素 223
    七、影响责任能力的生理因素 228
    八、影响责任能力的醉酒因素 229
    九、原因自由行为 233
    第三节 自然人主体身份 236
    一、一般主体与特殊主体 236
    二、特殊主体与身份犯 244
    第四节法人犯罪主体 245
    一、法人犯罪理论 245
    二、法人犯罪立法 248
    三、我国单位犯罪的基本概念 251
    四、我国单位犯罪的刑法规定 256
    五、我国单位犯罪的刑事处置 258
    第五章主观要件 261
    第一节 主观要件概述 261
    一、主观要件的理论地位 261
    二、主观要件的基本概念 261
    三、主观要件的基本特征 264
    四、主观要件的基本形式 269
    五、主观要件的意义 272
    六、主观要件的认定 274
    第二节犯罪故意 274
    一、犯罪故意的理论地位 274
    二、犯罪故意的概念 276
    三、犯罪故意的构成要素:认识要素 279
    四、犯罪故意的构成要素:意志要素 301
    五、认识要素与意志要素的关系 302
    六、犯罪故意的类型 303
    第三节犯罪过失 315
    一、犯罪过失的理论地位 315
    二、犯罪过失的概念 318
    三、犯罪过失的构成要素:理论考究 322
    四、犯罪过失的构成要素:事实因素 326
    五、犯罪过失的构成要素:规范因素 330
    六、犯罪过失的类型 354
    第四节 特定的动机与目的 359
    一、犯罪动机与犯罪目的的概念 359
    二、特定目的、特定动机与犯罪目的、
    犯罪动机 360
    三、特定动机、特定目的与犯罪故意、
    犯罪过失 360
    第五节无罪过事件 361
    一、不可抗力事件 361
    二、意外事件 362
    三、期待可能性 363
    第六节刑法上的错误(犯罪故意的阻却) 369
    一、错误的概念 369
    二、错误的分类 371
    三、错误的立法规定 386
    四、错误的判断标准 389
    第三编 犯罪构成的实质评价
    第六章犯罪客体(肯定性评价) 401
    第一节犯罪客体概述 401
    一、犯罪客体的理论地位 401
    二、犯罪客体的概念 404
    三、犯罪客体与行为客体 410
    四、犯罪客体的法律表现 411
    五、犯罪客体的研究意义 412
    第二节犯罪客体分类 413
    一、犯罪客体基本分类 413
    二、直接客体具体种类 415
    第七章 阻却严重危害(否定性评价) 418
    第一节阻却危害概述 418
    一、阻却危害概念 418
    二、阻却危害本质 419
    三、阻却危害类型 421
    第二节正当防卫 421
    一、正当防卫的概念 42l
    二、正当防卫条件:起因条件 423
    三、正当防卫条件:时间条件 427
    四、正当防卫条件:主观条件 435
    五、正当防卫条件:对象条件 446
    六、正当防卫条件:限度条件 451
    七、防卫过当 462
    第三节紧急避险 470
    一、紧急避险的概念 470
    二、紧急避险条件:起因条件 473
    三、紧急避险条件:时间条件 474
    四、紧急避险条件:主观条件 475
    五、紧急避险条件:对象条件 477
    六、紧急避险条件:限度条件 479
    七、紧急避险条件:选择唯一 484
    八、紧急避险条件:主体禁止 486
    九、避险过当 487
    十、紧急避险与正当防卫 492
    第四节其他阻却危害事由 495
    一、其他阻却危害事由概述 495
    二、被害人承诺行为 498
    三、执行命令行为 503
    四、正当业务行为 505
    五、自救行为 506
    第五节危害显微 508
    一、危害显微概述 508
    二、客观危害显微 509
    三、主观恶性显微 510
    四、人身危险性显微 510
    第四编犯罪形态的基本原理
    第八章 犯罪形态之一(故意犯罪停止形态) 519
    第一节 故意犯罪停止形态概述 519
    一、故意犯罪阶段、过程、形态 519
    二、故意犯罪停止形态存在范围 523
    第二节犯罪既遂形态 525
    一、犯罪既遂形态的衡量标准 525
    二、犯罪既遂形态的概念 530
    三、普通犯罪构成既遂形态的类型 530
    四、犯罪既遂形态的处罚 536
    第三节犯罪预备形态 536
    一、犯罪预备行为的犯罪性 536
    二、犯罪预备形态的概念 537
    三、犯罪预备与相关行为 541
    四、犯罪预备形态的类型 545
    五、犯罪预备形态的处罚 547
    第四节犯罪未遂 548
    一、犯罪未遂形态的概念 548
    二、着手界说 552
    三、犯罪未遂形态的类型 555
    四、犯罪未遂形态的处罚 565
    五、未遂犯与其他犯罪形态 566
    第五节犯罪中止 568
    一、犯罪中止形态的概念 568
    二、自动放弃可能重复侵害行为 574
    三、犯罪中止形态的类型 579
    四、犯罪中止形态的处罚 581
    第九章犯罪形态之二(共同犯罪形态) 586
    第一节正犯与共犯理论基础 586
    一、正犯理论:正犯概念 586
    二、正犯理论:正犯类型 588
    三、共犯理论:共犯概念 589
    四、共犯理论:共犯与正犯 593
    五、共犯理论:共犯类型 596
    第二节共同犯罪人及其处罚原则 603
    一、组织犯 603
    二、正犯(共同正犯) 606
    三、教唆犯 610
    四、帮助犯 623
    第三节共犯其他问题 634
    一、共犯的区别 634
    二、共犯与身份 636
    三、共犯与未遂 653
    第四节 我国刑法共同犯罪的成立条件 666
    一、共同犯罪的主体要件:二人以上犯罪主体 667
    二、共同犯罪的主观要件:共同的犯罪故意 667
    三、共同犯罪的客观要件:共同的构成要件行为 668
    四、共同犯罪的认定 670
    第五节我国刑法共同犯罪人的分类及
    处罚原则 671
    一、理论考察 67l
    二、共犯分类 673
    三、处罚原则 676
    四、立法完善 678
    第十章犯罪形态之三(罪数形态) 681
    第一节罪数形态的概述 681
    一、罪数形态的概念 681
    二、决定罪数的标准 681
    三、罪数形态的类型 683
    第二节继续犯 687
    一、继续犯的概念 687
    二、继续犯的基本特征 687
    三、继续犯与相关的犯罪形态 689
    四、继续犯的处罚原则 693
    第三节结果加重犯 693
    一、结果加重犯的概念 693
    二、结果加重犯的基本特征 693
    三、结果加重犯与相关的犯罪形态 699
    四、结果加重犯的处罚原则 700
    第四节规范竞合 700
    一、规范竞合的概念 700
    二、规范竞合的基本特征 702
    三、规范竞合的类型 708
    四、规范竞合与相关的犯罪形态 713
    五、规范竞合的适用原则 715
    第五节想象竞合犯 729
    一、想象竞合犯的概念 729
    二、想象竞合犯的基本特征 729
    三、想象竞合犯与相关的犯罪形态 736
    四、想象竞合犯的处罚原则 741
    第六节集合犯 743
    一、集合犯的概念 743
    二、集合犯的基本特征 743
    三、集合犯的类型 744
    四、集合犯与相关的犯罪形态 749
    五、集合犯的处罚原则 749
    第七节结合犯 749
    一、结合犯的概念 749
    二、结合犯的基本特征 750
    三、结合犯与相关的犯罪形态 752
    四、结合犯的处罚原则 753
    第八节转化犯 753
    一、转化犯的概念 754
    二、转化犯的基本特征 754
    三、转化犯的类型 761
    四、转化犯与相关的犯罪形态 762
    五、转化犯的处罚原则 763
    六、我国刑法中的转化犯 763
    第九节连续犯 769
    一、连续犯的概念 769
    二、连续犯的基本特征 769
    三、连续犯与相关的犯罪形态 774
    四、连续犯的处罚原则 783
    第十节吸收犯 784
    一、吸收犯的概念 784
    二、吸收犯的基本特征 784
    三、吸收犯的吸收关系形态 787
    四、吸收犯与相关的犯罪形态 79l
    五、吸收犯的处罚原则 793
    第十一节牵连犯 794
    一、牵连犯的概念 794
    二、牵连犯的基本特征 796
    三、牵连犯与相关的犯罪形态 800
    四、牵连犯的处罚原则 804
    术语索引 806
    主要参考书目 816
    共820页

    Copyright © 1999-2022 法律图书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