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律图书馆

  • 新法规速递

  • 刑事法评论(2004)(第15卷)
    编号:17556
    书名:刑事法评论(2004)(第15卷)
    作者:陈兴良
    出版社:政法大学
    出版时间:2004年12月
    入库时间:2005-3-11
    定价:58
    该书暂缺

    图书内容简介

    没有图书简介

    图书目录

    目 录
    主编絮语/陈兴良…………………………………………………………………(1)
    [死刑研究]
    支持死刑民意的内在驱动力分析
    ——死刑存废的命运/祁胜辉………………………………………………(1)
    一、导论……………………………………………………………………(1)
    二、支持死刑民意的一般信息………………………………………………(3)
    三、遏制迷信——支持死刑民意的功利驱动力……………………………(13)
    四、复仇冲动——支持死刑民意的道德驱动力……………………………(20)
    五、民意与死刑存废的命运………………………………………………(26)
    六、结论……………………………………………………………………(39)
    美国与日本的死刑悖论/[美]大卫·特德·约翰逊………………………(40)
    [刘涌案研究]
    关于刘涌再审案的师生对谈/冯军李艳红喻海松侯俊……………………(61)
    一、关于写作《评论》的缘由和目的………………………………………(61)
    二、关于具体问题……………………………………………………………(62)
    司法审判与媒体报道和舆论之关系新探
    ——兼刘涌案法理解读/周泽……………………………………………(80)
    一、刘涌案件的司法进程及媒体报道………………………………………(81)
    二、对刘涌案的媒体报道和舆论分析………………………………………(85)
    三、社会评价理论的推演……………………………………………………(93)
    四、媒体报道及舆论与司法审判关系的几个命题
    ——兼对一些流行话语的批判………………………………………(101)
    五、结语……………………………………………………………………(125)
    [犯罪构成研究]
    论作为归责理论的犯罪构成理论/倪培兴……………………………………(126)
    一、引言…………………………………………………………………(126)
    二、犯罪与刑事责任……………………………………………………(129)
    三、罪责归属与刑事不法…………………………………………………(134)
    四、结果归责与因果关系…………………………………………………(146)
    五、罪责与罪过……………………………………………………………(152)
    六、归责理论与犯罪构成理论……………………………………………(157)
    七、结语……………………………………………………………………(162)
    论我国犯罪论体系的统一
    ——以完善我国传统犯罪构成体系为路径/聂昭伟……………………(165)
    一、犯罪构成体系在大陆法系及前苏联的演变…………………………(165)
    二、我国犯罪论体系存在的问题…………………………………………(169)
    三、我国犯罪论体系的完善………………………………………………(176)
    犯罪客体论纲/童伟华…………………………………………………………(185)
    一、犯罪客体的由来………………………………………………………(185)
    二、犯罪客体的概念………………………………………………………(189)
    三、犯罪客体的构成要件地位……………………………………………(194)
    四、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的关系…………………………………………(199)
    共犯与身份
    ——大陆法系与我国之比较研究/江溯…………………………………(209)
    一、共犯与身份:比较法上的考察………………………………………(209)
    二、共犯论的基础:共犯从属性与共犯的处罚根据论…………………(215)
    三、身份与身份犯…………………………………………………………(224)
    四、共犯与定罪身份………………………………………………………(225)
    五、共犯与量刑身份………………………………………………………(241)
    六、共犯与消极身份………………………………………………………(241)
    七、结论……………………………………………………………………(243)
    共谋共同犯罪引论/陈毅坚……………………………………………………(244)
    一、序说:“共谋共同犯罪”之提倡………………………………………(244)
    二、范畴辨正:我国刑法中“共谋”之界说…………………………(247)
    三、形态透视:“共谋共同犯罪”之理论形态……………………………(258)
    四、路径选择:“共谋者”之刑事责任……………………………………(275)
    五、结语…………………………………………………………………(283)
    过失的共同正犯问题研究/陈家林 ……………………………………(284)
    一、问题之所在与议论的实益…………………………………………(284)
    二、各国立法概况…………………………………………………………(285)
    三、判例评析……………………………………………………………(286)
    四、理论纷争………………………………………………………………(292)
    五、我国学者的观点………………………………………………………(300)
    六、过失共同正犯问题之我见…………………………………………(303)
    犯罪定义学的理论方法与实证刑法学/白建军………………………………(309)
    一、面包与铁路………………………………………………………(309)
    二、主体本位的犯罪定义观………………………………………………(314)
    三、客体本位的犯罪定义观………………………………………………(323)
    四、中介本位的犯罪定义观………………………………………………(328)
    五、实证刑法学之构想……………………………………………………(342)
    六、余论……………………………………………………………………(351)
    规范违反说视野中的刑罚理论/周光权……………………………(352)
    一、报应的核心:回溯与正义……………………………………………(352)
    二、功利主义:手段与实效…………………-…………………………(355)
    三、一体论的困境…………………………………………………………(357)
    四、刑罚与规范确认:忠诚理论………………………………………(361)
    从民族一国家追问刑法
    ——刑法的现代性反思/劳东燕…………………………………(369)
    一、刑事司法体系中的压制性……………………………………………(370)
    二、压制性起源的分析进路:民族国家……………………………(375)
    三、压制性与民族国家的战争起源及民族主义…………………………(380)
    四、“现代性”中的压制性反思……………………………………………f392)
    五、国家主义话语笼罩下的刑事司法……………………………………(402)
    六、结语……………………………………………………………………(409)
    刑法文化视野中的定罪量刑问题 /汪明亮……………………………………(4ll )
    一、徒法不足以自行:定罪量刑中的困惑………………………………(411)
    二、归因:一个文化学上的解读…………………………………………(412)
    三、何谓刑法文化…………………………………………………………(414)
    四、观念性刑法文化与制度性刑法文化…………………………………(419)
    五、刑法文化功能及其对定罪量刑意义…………………………………(427)
    六、中国传统刑法文化对定罪量刑的影响………………………………(431)
    七、走出定罪量刑困惑:中国传统刑法文化之改进……………………(438)
    [域外传译]
    真理与司法刑事/〔法〕福柯著 强世功孙小佳译………………………(442)
    日本的自白法则与非法证据的排除
    /[日]三井诚著刘兰秋译宋英辉审校…………………………(505)
    一、自白排除法则…………………………………………………………(505)
    二、自白任意性的证明……………………………………………………(512)
    国际刑事法院:从何而来,去向何方
    /[挪威]罗尔夫·艾纳·法尔夫著 张旭 李綦通译校…………(525)
    一、为了反对一切不平等之事件而转变的国际刑法的范例……………(525)
    二、对法院相关问题的辨析………………………………………………(527)
    三、对规约规定的法院性质的探索………………………………………(531)
    四、对历史和国际法理论的回顾:规约在什么范围内适用? …………(534)
    五、对形成中的组织和国际刑法的角色的透视…………………………(537)
    论前南国际刑庭内被告人获得迅速审判的权利
    /[法]哈菲达·拉霍尔著林维译…………………………………(543)
    一、获得迅速审判的权利…………………………………………………(544)
    二、前南国际刑庭程序延误的原因………………………………………(548)
    三、法官确保迅速审判的责任:已采取的措施…………………………(553)
    四、结论……………………………………………………………………(557)
    [专题研究]
    刑事一体化视野中的刑事学科群及其结构/高维俭…………………………(558)
    一、问题的提出——刑事一体化以及刑事学科群………………………(558)
    二、问题的分析方法——结构方法………………………………………(560)
    三、刑事学科群结构的相关基本认识及简评……………………………(563)
    四、刑事学科群的结构分析………………………………………………(566)
    论原因自由行为/刘士心………………………………………………………(574)
    一、原因自由行为的概念…………………………………………………(575)
    二、原因自由行为的结构特征与类型……………………………………(580)
    三、原因自由行为的可罚性………………………………………………(585)
    四、原因自由行为犯罪的着手与罪过形式的确定………………………(590)
    五、原因自由行为的立法…………………………………………………(595)
    论大陆法及我国法上的亲手犯/孙运梁………………………………………(598)
    一、亲手犯的由来…………………………………………………………(598)
    二、亲手犯存否的歧异……………………………………………………(603)
    三、亲手犯的存在根据……………………………………………………(608)
    四、亲手犯的存在形态……………………………………………………(610)
    五、结语………………………………………………………………一…·(619)
    疏忽强奸的一种论证
    ——对男权主义强奸法的检讨性反思/罗翔…………………………(623)
    一、强奸罪的立法现状……………………………………………………(624)
    二、一种改革的思路………………………………………………………(630)
    三、结语……………………………………………………………………(639)
    监督的话语和权力:一种检察制度的语境
    ——评我国的检察法律监督/黎敏………………………………………(640)
    一、我国现行检察制度的价值取向………………………………………(640)
    二、法律监督权的合理性质疑……………………………………………(643)
    三、监督话语的辐射性后果:理念的更加模糊…………………………(647)
    四、结语:依托具体的制度技术走出困境………………………………(653)
    双方可罚原则的适用根据/秦一禾……………………………………………(655)
    一、问题所在………………………………………………………………(655)
    二、双方可罚原则的法的根据的研究史…………………………………(657)
    三、“引渡行为”正当化的双方可罚原则的机能…………………………(658)
    四、相互主义原则具体化的机能…………………………………………(661)
    五、犯罪人引渡程序上的双方可罚原则的机能…………………………(662)
    六、小结……………………………………………………………………(663)
    《刑事法评论》征稿启事………………………………………………………(666)
    总计667页

    Copyright © 1999-2022 法律图书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