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律图书馆

  • 新法规速递

  • 中国行政法学前沿问题报告
    编号:10168
    书名:中国行政法学前沿问题报告
    作者:张步洪
    出版社:中国检察
    出版时间:2003年1月
    入库时间:2003-1-26
    定价:34
    该书暂缺

    图书内容简介

    没有图书简介

    图书目录


    步洪做了一件我多年来一直想做而没有做成的事。
    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自1984年成立至今,已经成为
    联系全国行政法学者的主要组织。研究会每年(有时隔年)举
    行一次学术研讨会,一般都选择对当时行政法治具有重大理论和
    实践意义的题目作为年会主题。每次年会都要收到几十篇论文。
    这些论文,或在理论上有新见解,或对实践有参考价值,每每为
    之欣喜不已。开完年会,总想把这些论文结集出版,使当代行政
    法学研究的前沿信息得以在更大范围内传播并发挥实际作用,为
    有志于研习行政法学的广大读者所了解和利用。由于多种原因,
    这一愿望未能实现。对此我一直深以为憾,常感有负于这些付出
    辛勤劳动的作者。1993年,《行政法学研究》杂志问世,使年会
    的部分论文得以刊出,但毕竟篇幅有限。虽每年有综合报道,又
    稍嫌简略。此次步洪收集了1997、1998、1999三次年会的论文,
    并按不同论点分类归纳,以《中国行政法学前沿问题报告》为
    题出版,成为一本极好的主题索引专集。
    步洪为这一学术工程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他也将获得
    可贵的回报,那就是这本著作所显示的意义和所起的作用:首
    先,传播学术信息,为没有参加年会的广大读者和有志于行政法
    学学习研究的后学者提供“行政法学前沿问题”的信息,也为
    学术界的研究工作提供极大的方便。同时,步洪的这一工程,也
    为学术信息的整理、传播,开拓了一个新的模式。它不满足于简
    单的论文集结,而是在对论文作分类研究的基础上对不同论点的
    组织和比较,更便于读者了解、掌握和吸收。步洪这种采用不同
    方式进行研究,开拓新的传播模式的努力,是值得赞赏和倡导
    的,它也显示了步洪在学术研究中的毅力、功力和创造力。
    欣喜之余,作序以为贺,并期待着步洪将这一工程继续下
    去。
    应松年
    1999年8月18日
    于北京为公桥畔
    目录
    第一编行政强制、行政
    执行与行政法实务
    第一部分行政强制与行政执行法研究
    — —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00年年会主题
    一、基本概念的界定
    (-)行政执行的概念
    (二)行政强制执行的概念
    (三)行政强制行为的概念
    (四)基本概念之间的关系
    (五)扶助性行政强制
    二、行政强制执行模式
    (一)行政本位模式
    (二)司法本位模式
    (三)我国现行行政强制执行模式
    (四)模式选择与强制执行权配置
    三、行政机关自行强制执行
    (一)行政机关自行强制执行的必要性
    (二)行政强制执行的原则
    (三)行政机关强制执行的范围
    (四)行政主体之间执行权限的划分
    (五)行政机关强制执行程序规则
    (六)行政机关强制执行的救济
    四、即时强制
    (-)即时强制的概念
    (二)即时强制的性质
    (三)即时强制的条件
    (四)即时强制的方法
    (五)即时强制的救济
    五、非诉行政执行
    (-)非诉行政执行的产生与发展
    (二)非诉行政执行制度的成因
    (三)非诉行政执行的性质
    (四)法院对行政执行依据的审查
    (五)完善非诉行政执行制度的思路
    (六)完善非诉行政执行制度的有益探索
    六、行政强制中的和解
    (一)问题的提出
    (二)行政强制中和解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三)行政强制中和解的几个阶段
    (四)对行政强制中和解的控制
    第二部分行政法实务问题研究
    — —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00年年会探讨的
    其他问题
    一、行政行为的更正
    (-)对“行政行为更正”的界定
    (二)行政行为的更正对象
    (三)行政行为更正的原则和机关
    (四)行政行为的更正方法和方式
    (五)行政行为更正的效力
    二、关于工伤认定行为的可诉性
    三、利害关系人的行政诉讼原告资格
    (一)传统理论、司法实践及其缺陷
    (二)利害关系人原告资格的根据
    (三)利害关系人提起诉讼的条件
    (四)利害关系人诉讼的常见形态
    (五)利害关系人与行政诉讼第三人
    四、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衔接中的问题
    (-)行政复议范围与行政诉讼受案范围
    (二)复议当事人资格与诉讼当事人资格的认定
    (三)行政复议审查与行政诉讼审查的范围
    (四)复议与诉讼的审查依据和法律适用
    (五)行政复议终局裁决与司法终审
    五、规章在行政审判中的适用
    (-)规章规定的行政主体规范的适用
    (二)规章规定的行政行为内容规范的适用
    (三)规章规定的行政程序规范的适用
    六、行政程序的司法审查
    (-)法定程序的界定
    (二)行政程序司法审查的主要内容
    第二编记给行政的理论与安践
    — —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 2001年年会主题
    第一部分依法行政的宏观问题
    一、依法行政的基本问题
    (一)依法行政的涵义
    (二)依法行政的前提和原则
    (三)依法行政的成就
    二、依法行政的宪政基础
    (一)作为依法行政制度前提的民主
    (二)作为依法行政机制保障的法治
    (三)作为依法行政价值追求的人权
    三、行政法的发展走向
    (-)行政“疆域”的变迁
    (二)行政权行使主体的变迁
    (三)行政法原则的变迁
    (四)行政目标和手段的变迁
    (五)行政控权机制的变迁
    四、依法行政的范式转换
    (一)计划帝国之下行政权与法的关系
    (二)法治国家之下行政与法的关系
    五、依法行政与中国人文基础
    (-)中国人文基础与依法行政理念的冲突
    (二)人文缺陷的克服与依法行政观念的树立
    六、行政法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一)行政法理论与实践的应然关系
    (二)我国行政法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三)行政法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原因
    (四)改善行政法理论与实践关系的建议
    七、依法行政与行政法立法
    (一)行政法立法的宗旨
    (二)行政法立法与行政法治原则
    (三)行政法立法的原则
    (四)立法决定权与行政决策权
    (五)立法民主与立法平等
    八、依法行政的依据
    (一)依法行政依据的种类
    (二)“法律优先”的障碍
    (三)法律作为排他依据的事项
    九、依法行政与行政组织
    (一)行政主体资格与自费行政单位
    (二)职权法定与权限冲突
    (三)部门利益化与执法扭曲
    (四)双重领导与地方保护
    (五)首长负责制与领导干预
    (六)现行干部制度的缺陷
    十、依法行政的问题及对策
    (一)立法中的问题及其对策
    (二)行政执法中的问题及其对策
    (三)行政本位主义及对策
    (四)行政执法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五)法律责任追究中的问题及对策
    十一、宪法的适用
    (一)理论界对《批复》的评价
    (二)宪法的直接可适用性
    (三)宪法私法化的危险
    第二部分依法行政的中观问题
    一、依法行政与行政审批
    (-)行政审批的涵义与特征
    (二)行政审批存在的问题及危害
    (三)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四)立法设定行政审批的有关问题
    二、依法行政与行政计划
    (-)行政计划的定义
    (二)行政计划的特征
    (三)行政计划的分类
    (四)行政计划的功能
    (五)有关行政计划的其他问题
    三、依法行政与行政指导
    (-)行政指导行为的合法性
    (二)行政指导与依法行政的关系
    (三)行政指导存在的问题分析
    (四)行政指导法治化的措施
    (五)行政指导行为的可诉性
    (六)行政指导引起诉讼的有关问题
    四、行政事实行为
    (-)行政事实行为的概念和意义
    (二)行政事实行为的种类
    (三)行政事实行为的可诉性
    五、无权限行政活动
    (一)无权限行政活动的涵义
    (二)无权限行政活动的分类和形式
    (三)无权限行政活动的救济
    六、依法行政与行政审判
    (一)依法行政与行政审判的基本观念
    (二)依法行政与行政审判的关系
    第三部分依法行政的微观问题
    一、地方立法中的“变通规定”
    (-)变通规定的产生背景
    (二)变通规定的种类
    (三)变通规定与其他规定的关系
    (四)变通规定的权限范围
    (五)变通规定的适用
    二、行政补偿的范围
    (一)行政补偿的行为范围
    (二)行政补偿的事项范围
    (三)行政补偿的权益范围
    三、一事不再罚原则
    (一)“一事”的界定
    (二)一事不再罚的理由和例外
    (三)一事不再罚的运作机理
    四、行政执法责任制
    (一)行政执法责任制的理论基点
    (二)行政执法责任制的主要内容
    五、行政复议的审查方式
    (一)行政复议审查方式的演进
    (二)现行审查方式的缺陷
    (三)完善行政复议审查方式的建议
    六、自然资源权属争议引起的行政复议
    (-)自然资源权属争议的成因
    (二)自然资源问题给行政复议带来的挑战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七、行政裁决的法律救济
    (一)行政裁决法律救济的制约因素
    (二)行政裁决的救济模式
    八、国家赔偿制度保障的“合法权益”
    (一)法律规范之间的内在冲突
    (二)判令重作行政行为的误区
    (三)程序违法的侵权责任
    (四)合法权利推定
    九、行政诉讼被告胜诉的条件
    (一)行政行为符合法定权限
    (二)行政行为具有事实根据
    (三)行政行为符合法定程序
    (四)行政行为适用法律正确
    (五)行政行为符合公正原则要求
    第三编行政程序立法问题研究
    — —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02年年会主题
    一、行政程序立法的基本问题
    (一)行政程序法典化的可行性分析
    (二)行政程序法治化的功能
    (三)行政程序立法的目标与模式
    (四)行政程序法公法属性的弱化
    二、行政程序法的基本原则
    (一)行政程序公正原则
    (二)行政程序效率原则
    (三)行政程序公开原则
    (四)诚信与信赖利益保护原则
    (五)相对人参与原则
    三、制定行政程序法的几个基本关系
    (一)程序规范与实体规范的关系
    (二)行政程序法典与单行法的关系
    (三)行政行为与行政程序的关系
    (四)内部程序与外部程序的关系
    (五)法定程序与正当程序的关系
    四、行政程序法的适用范围
    (-)确定行政程序法适用范围的因素
    (二)行政程序法适用的主体
    (三)行政程序法适用的行为
    (四)行政司法行为程序
    (五)行政协助行为程序
    五、行政程序中相对人的权利
    (一)行政程序申请人的知情权
    (二)行政相对人聘请律师的权利
    (三)当事人获取证据收据的权利
    (四)要求复制证据材料的权利
    (五)要求行政主体表明态度的权利
    六、正式听证与非正式听证的划分
    (一)划分正式听证与非正式听证的标准
    (二)我国现行听证会制度的类属
    七、公听代表人制度
    (一)建立公听代表人制度的必要性
    (二)建立公听代表人制度的因素
    (三)建立公听代表人制度的设想
    八、分政证据制度
    (一)行政证据的定义和种类
    (二)行政程序中的证明责任与举证责任
    (三)行政证据的审查判断规则
    (四)行政程序中的证明标准
    九、穷尽行政程序原则
    (-)穷尽行政程序原则的涵义
    (二)穷尽行政程序原则的作用
    (三)穷尽行政程序原则存在的问题
    (四)确立穷尽行政程序原则的建议
    十、行政规范制定程序
    (一)行政规范的名称和形式
    (二)行政规范的种类
    (三)制定行政规范的具体程序
    (四)对行政规范的监督与救济
    (五)有关行政规范的法条设计
    十一、行政指导程序
    (一)国外行政指导程序的基本内容
    (二)行政指导程序的问题分析
    (三)完善的行政指导程序的设想
    十二、行政程序违法及其责任
    (一)确定行政程序违法的根据
    (二)行政程序违法责任的根据
    (三)行政程序违法的责任主体
    (四)行政程序违法的责任形式与适用条件
    后记






    Copyright © 1999-2022 法律图书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