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律图书馆

  • 新法规速递

  • 法律:思维意识与行为模式的安排

    [ 李成文 ]——(2008-3-11) / 已阅46445次

    墨西哥人希望实行联邦制,于是把他们的邻居英裔美国人的联邦宪法作为蓝本,并几乎全部照抄过来。但是,他们只抄来了宪法的条文,而无法同时把给予宪法以生命的精神移植过来。因此,他们的双重政府的车轮便时停时转。各州的主权和联邦的主权时常超越宪法为它们规定的范围,所以双方总是冲突。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 董果良译 商务印书馆2004版P186
    一个国家的人民只有从心理、态度和行为上与法制现代化的历史进程相互协调,这个国家的法治现代化才能真正得以实现。换言之,在一个国家法制现代化的进程中,不管这些法律制度是如何现代化,如果操作这些制度的那些人,并没有从心理、态度、行为方式上实现由传统人向现代人的转变,那么,不仅这些法律制度难以取得很理想的效果,而且这个国家的法制现代化不过是徒具有虚名而已。公丕祥:法制现代化的概念架构 法律科学 1998---4
    怀有与托克维尔一样忧虑情节的梁治平先生对当下的中国法变表现出了深深的忧虑:
    我们的现代法律制度包括宪法、行政法、民法、诉讼法等许多门类,它们被设计来调整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为建构一个现代社会奠定基础。同时,它们也代表了一种精神价值,一种在久远的历史中逐渐形成的传统。问题在于,这恰好不是我们的传统。这里不但没有融入我们的历史、我们的经验,反倒常常与我们‘固有的’文化价值相悖。于是,当我们最后不得不接受这套法律制度的时候,立即就陷入到无可解脱的精神困境里面。一种本质上是西方文化产物的原则、制度,如何能够唤起我们对于终极目的和神圣事物的意识,又怎么能够激发我们乐于为之献身的信仰与激情?我们并不是渐渐失去了对于法律的信任,而是一开始就不能信任这法律。因为它与我们五千年来一贯遵行的价值相悖,与我们有着同样久长之传统的文化格格不入。这样的困境不是比西方人面临的危机更难以摆脱吗? 伯尔曼:法律与宗教 著 梁治平译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 代译序P3
    事实上,我们在形式上引入了法治,舍弃了我们原有的东西。但原有的东西并不会因为形式上的隐退而彻底走出我们的视野,相反,它以一种潜在的方式继续存在着,并在实际中定着这些新来者的命运。虽然法律制度、法律体系乃至法律形式均已是西方的模式,但法律
    的实际运作及其法律所赖以存在的社会文化环境却无一不体现并受制于中国的传统。法律并不仅仅体现于它自身的力量,它实际上为背后一种更为强大的力量所决定。尹伊君:社会变迁的法律解释 商务印书馆 2003版P16从根本上讲,法变成功与否,乃取决于思维与行为模式是否转变。当一种全新的事业在制度安排和实际运行中停滞不前时,很可能是其内在的文化模式,即思维与行为模式出了问题。原有的模式不是支撑而是阻滞这一事业的进展,而且这种阻滞是通过阻碍与原有模式不一致的新模式而实现的。事实上,变迁可以分成很多层:首先是物质层次,其次是制度层面,在其次是风俗习惯层次,最后是思想与价值层次。……但在精神价值方面则并无根本的突破,而且事实上也无法尽弃故我。余英时: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版P32从器用层次到制度层次,到文化层次的全面改革。就个人来说,这是思想、感情、态度、行为模式的全人格的改变,才算是成功的适应。韦政通:中国文化与现代生活、伦理思想的突破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 P18如果思维与行为模式跟不上新的模式的行进不乏,新的制度只能表现为无根无源之态。其如:
    在精神性维度上,我们同主体精神、个性意识、科学精神、自由观念、民主意识等并不陌生,但是,这些理性化的文化精神远没有在我们的个体生存、公共生活、社会运行和制度安排中作为本质性的机理和规定性而扎根,事实上处于一种“无根的”浮萍状态。衣俊卿:现代性与文化阻滞力 人民出版社 2005年版 P37

    结语:
    法律是什么?一个古往今来让人困惑不解的问题,多有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其论述,笔者的论述也算是其中一环。在笔者繁冗的论述中,法律乃思维与行为模式的安排这一结论最终得以显现,也许,这一结论在诸多关于法律的定义中并不惊艳出众,因为它本身就是在综合诸多学派的理论基础上而得的结论,但笔者以为本文所采用的视野却表达了笔者对中国法学问题本身的深深忧虑。法律乃思维与行为模式的安排,这一定义既能有力的驳斥当下法学者们的法治盛世论观点,更能找准研读中国法学问题的基点。
    功利的中国法学一向缺乏思辨,仅将法律视作为一项技术,剥脱了法律原本应有文化内涵,他们往往在还未诊断出病情的时候就已经开出了救治方剂,这样的认识方式及粗浅的论断常常导致了法学危机的产生,也因为如此,中国法学一向留于幼稚、肤浅的状态。中国法学走向何方,只有在厘定清楚法律之本源的基础上进行判断,否则,中国的法学永远也摆脱不了幼稚的嫌疑。因此,本文可视作中国法学开始进入思辨,迈向成熟的行动之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中国法学的振兴,尚需更多的思辨者参与这一事业的建设。
    寥寥数语,权作结语。

    注释118:
    【1】【2】更多相关定义可见中国传统法律文化 武树臣等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4版 P32--47
    【3】其实中国关于法之精神的论述与孟氏同出一侧,其意大致相当。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实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性,生其六气,用其五行。气为五味。,发为五色,章为五声。淫则昏乱,民失其性。是故为礼以奉之:为六畜、五牲、三牺,以奉五味;为九文、六采、五章,以奉五色;为九歌、八风、七音、六律,以奉五声。为君臣上下,以则地义;为夫妇外内,以经二物;为父子、兄弟、姑姊、甥舅、婚媾、姻亚,以象天明;为政事、庸力、行务,以从四时;为刑罚威狱,使民畏忌,以类其震曜杀戮;为温慈惠和,以效天之生殖长育。民有好恶喜怒哀乐,生于六气。是故审则宜类,以制六志。哀有 哭泣,乐有歌舞,喜有施舍,怒有战斗。喜生于好,怒生于恶。是故审行信令,祸福赏罚,以制死生。生,好物也;死,恶物也。好物,乐也;恶 物,哀也。哀乐不失,乃能协于天地之性。是以长久。《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将礼视作为自然法.转自梁和谐P333
    【4】自然与自发秩序,见哈耶克
    【5】大小传统问题

    参考文献:
    一、汉译著作:
    1、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 商务印书馆 1980 版
    2、费古斯.奥坎楚:红色道路1990版
    3、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 王庆节、陈嘉映译 三联书店1987版
    4、奥斯汀:法理学的范围 刘星译 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版.
    5、西塞罗.论共格国论法律 王焕生译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版
    6、亨廷顿:变动社会中的政治秩序 张岱元等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9版
    7、庞德: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 法律的任务 沈宗灵、董世忠译商务印书馆 1984年版
    8、萨维尼:论立法与法学的当代使命 许章润译 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1版
    9、考夫曼:法哲学、法律理论和法律教义学 郑永流译 中国法理学精萃(2001下卷)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版
    10、伯尔曼:法律与革命 贺卫方等译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9版
    11、莫里森:法理学:从古希腊到后现代 李桂林等译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3版
    12、安.赛德曼、罗伯特B.赛德曼:法律秩序与社会改革 时宜人译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2版
    13、帕特里夏.尤伊克、苏珊.S.西贝尔:法律的公共空间:日常生活中的法律 陆益龙译 郭星华校 商务印书馆 2005版
    14、伏尔泰:风俗论(下册)梁守锵译 商务印书馆 1995版
    15、S.斯普林克尔:清代法制导论:从社会学角度加以分析 张守东译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版
    16、戴维.波普尔:社会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版
    伯尔曼:法律与宗教 梁治平译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3版
    17、布迪、莫里斯著:中华帝国的法律 朱勇译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4版
    18、德沃金:法律帝国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沈宗灵译 1996版
    19、罗伯特.伯格、罗纳德.费德瑞科:人类行为 梅毅译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3版
    20、恩伯和M.恩伯:文化的变异 杜杉杉译 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版
    21、菲利普.巴格比:文化:历史的投影 夏克等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版
    22、帕森斯:现代社会的结构与过程 光明日报出版社 1988版
    23、H.W.埃尔曼:比较法律文化 贺卫方、高鸿钧译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版
    24、G•罗兹曼主编:中国的现代化陶骅、杨砾等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版
    25、布莱克:现代化的动力 景跃进、张静译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9版
    26、格尔兹:文化的解释 ,韩莉译 译林出版社 1999版
    27、马克斯.维贝尔:世界经济通史 姚曾广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版

    总共4页  [1] [2] 3 [4]

    上一页    下一页

    ==========================================

    免责声明:
    声明:本论文由《法律图书馆》网站收藏,
    仅供学术研究参考使用,
    版权为原作者所有,未经作者同意,不得转载。

    ==========================================

    论文分类

    A 法学理论

    C 国家法、宪法

    E 行政法

    F 刑法

    H 民法

    I 商法

    J 经济法

    N 诉讼法

    S 司法制度

    T 国际法


    Copyright © 1999-2021 法律图书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