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律图书馆

  • 新法规速递

  • 从天使到魔鬼--女性犯罪原因之探析

    [ 吴思博 ]——(2007-12-17) / 已阅38551次

     (三)家庭因素
    1.家庭暴力是诱发女性犯罪的一个重要因素
    根据全国妇联今年的一项调查表明,在我国2.8亿个家庭中,约31%的存在不同程度的家庭暴力。究其根源,受我国封建残余思想的影响,女性的地位一直比较低,男尊女卑的观念根深蒂固,以为丈夫可以凌驾在妻子之上,随便打骂;而由于女性自身的体力和性格的弱点,使女性极易成为家庭暴力的受害者,一些女性在忍无可忍,被逼无奈的情况下,残忍地向自己的丈夫举起了屠刀。家庭暴力已经成为女性犯罪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
    2.家庭教育的缺失
    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这已成为犯罪学界的共识。正确的家庭观念和道德价值取向,在青少年的道德意识形成过程中具有重大作用。可以正确引导教育青少年的成长,使其能够朝着正确的人生方向前行。残缺的家庭结构,如父母离异、父母亡故,孩子缺乏家庭的关爱,很容易受到坏人的拉拢和欺骗。此外,家庭关系不当使其家庭成员在心里和行为上受到压抑,经常处于恐怖和紧张的情绪中,对家庭和社会存在着强烈的不满,极易做出极端的举动。这一点在女性犯罪者身上体现的最为明显。女性青少年由于失去了家庭的护佑,成为被害的可能性增加,受不良侵害的机会也大大增加。 致使目前女性青少年的犯罪率大幅度上升。

     三、女性犯罪的防治对策
    犯罪预防是指,为消除犯罪发生的原因和条件,预先防止犯罪的发生,避免犯罪的现实危害而制定的各种政策和采取的各种措施,是对犯罪的事先预防。搞好犯罪预防工作,有利于减少和遏制犯罪率的上升,避免犯罪给社会造成的损害;有利于促进社会秩序的稳定发展。此外,犯罪预防也是治理犯罪的根本途径。根据上述女性犯罪的特点,笔者拟对女性犯罪提出了以下几项防治对策:
    (一)运用法律手段预防女性犯罪
    立法的直接或主要目的在于消除和减少犯罪诱因或犯罪条件。国家通过制定或完善各种相关的法律法规,以调整社会关系,实现社会整合,以达到预防和控制犯罪的效果。针对女性犯罪问题,国家应努力制定各项法律法规,例如:《反对家庭暴力法》,并完善《妇女权益保护法》。此外,还要加强执法队伍的组织建设,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既做到在立法上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也要做到执法上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并且为了真正搞好犯罪预防各项法律措施的落实,要坚决做好法律监督工作。

    (二)对女性犯罪的社会预防
    社会预防是指通过调整与完善社会结构,使社会健康和谐发展,从而达到预防、遏制和减少犯罪发生的一项社会活动。社会预防通过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等各种手段,在社会上建立起一个严密的社会防范体系。社会预防是犯罪预防采取的治本战略,具体的实行措施有以下几项:
    1.政治手段
    在政治上,根据不同时期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具体政策措施,进一步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的各种矛盾,坚持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一起抓,保证社会的安定,对搞好犯罪预防工作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2.经济手段
    由于封建残余思想的影响,我国还存在着男女不平等的现象,尤其是在农村和一些偏远山区妇女的地位一般都比较低下,经常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政府各相关部门应大力宣传教育,提高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使女性平等地享受到受教育的权利,提高妇女的整体素质,使她们在现实生活中真正能够得到与男性平起平坐,享受到同工同酬的待遇。政府应努力加强宏观调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增加社会就业的工作岗位,使女性在经济上得到独立,劳动就业部门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她们的文化素质,培养她们的劳动技能和生存能力,扩大她们的就业竞争门路,发展经济增加她们的劳动收入,减少妇女因为贫困而导致的违法犯罪。
    3.文化手段
    犯罪预防的文化手段是指运用文化措施,创造良好、健康向上的社会环境,增强社会的防腐能力和抵御能力,从而减少犯罪行为的发生。针对女性犯罪的特点和原因,具体措施为: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吸取西方先进文化精髓,坚决取缔、查禁和消除腐朽落后文化,加强文化控制手段。要充分利用各种传播媒体和宣传工具,多渠道宣传健康文化,批判各种腐朽的生活方式,并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文化法律法规和政策,清除精神污染,为女性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对女性的行为起到教育、鼓舞、指导的能够。同时,我们要加强文化部门的宣传,弘扬主旋律,讴歌先进人物,宣传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消除性别歧视,满足精神文化需求,使她们的思想境界得到提高,为女性成长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社会氛围。

    (三)对女性犯罪的个体预防
    1.应尽力采取多种措施,加强法制教育,文化知识教育
    一些女性由于受教育程度低,自身素质不高,缺乏科学的分析能力和辨别能力,做事容易冲动,甚至走上极端。因此应加强文化知识教育,尤其是一些农村妇女和偏远山区的女性,应广泛宣传女性受教育的权利的重要性,这是一项从根本上改变女性的命运和减少犯罪的措施。对那些贫困家庭,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应尽力采取各种措施,给予帮助和支持,使她们平等地享受受教育的权利。
    加大法制教育力度,不懂法或法制观念淡薄,在女性犯罪者身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加强法制教育,对于预防女性犯罪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通过法制教育,可以使她们分清哪些行为是合法的,哪些行为是违法的,什么行为是受法律保护的,什么是法律禁止的,分清罪与非罪的界限,逐步养成守法意识,并懂得依靠法律来处理各种矛盾纠纷,学会运用法律来维护个人的合法权益,依法律己,不行违法之事。
    2.强化女性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教育
    基于女性犯罪的特点和女性犯罪的原因,为了减少和预防女性犯罪,全社会都应该重视和加强对女性的道德教育。其中教育中心应当放在女性自重、自爱、自立、自强方面,使她们提高思想,明辨是非,自觉抵制腐朽思想,使她们懂得如何用理智克制自己的行为,培养她们勇于向不良倾向进行斗争的坚强性格。各级有关部门及社会、家庭、学校应强化她们的理想、信念和道德教育,使她们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形成和巩固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道德观,增强抵御犯罪诱因侵袭的能力,防止犯罪转化。
    3.重视对女性犯罪的心理预防
    心理预防是指社会个体进行健全人格的社会培养和自我修养的活动,这项活动是消除犯罪思想和犯罪心理形成的重要方面。根据女性犯罪的实际情况,具体实行方法为:由于生理原因的影响,某些女性的性格容易朝向自私、狭隘、偏激的方向发展,因此应着重提高女性辨别是非的能力,学会宽容大度地对待和处理问题,克服依附心理,强化自我保护及自立、自强能力,使女性群体在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时能够顺利得到解决,排除和化解心理障碍。还要注重对女性心理素质的教育和培养,学校、家庭和社区要善于沟通,对女性所遇到的挫折,进行及时的开导和劝解,使其危险状态扼杀在萌芽之中。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当中,要帮助女性学会理解和宽容,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竞争和挑战,有了稳定的的情绪,社会生活才能更和谐,对于减少女性犯罪将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四)对女性犯罪的家庭预防
    家庭预防是通过发挥家庭的教育功能,抑制和减少犯罪的一种方法。其主要任务是防止家庭成员犯罪和家庭受到犯罪的伤害。家长应充分运用自己的影响力以及权力与义务,采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和态度,正确地引导、培养、教育子女,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从小就养成良好的个性,具备科学的分析力和判断力,在处理问题时学会理性思维。同时,家长也应该以身作则,提高自身素质,为子女作出榜样,又要防止自己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综上所述,女性犯罪在当今社会中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从某中意义上讲,女性犯罪率是衡量社会道德水平的标志之一。因此,研究女性犯罪的原因、特点、以及防治对策,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多管齐下,形成有效的措施,以期望对抑制女性犯罪产生积极作用,更重要的是有助于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

    [*]吴思博(1982-),安徽合肥人,中国科技大学理学士,现中央司法警官学院法律系学生。
    ①康树华:<<.比较犯罪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95页.
    ②王金玲:<<社会转型中的妇女犯罪>>,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95页.
    ③李世棣等:<<犯罪心理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41页.
    ④王金玲:<<社会转型中的妇女犯罪>>,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02页.
    ⑤秦春元等:<<犯罪与综合治理>>,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434页.

    参考文献

    [1]王祖清.犯罪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M].2005
    [2]王金玲.社会转型中的妇女犯罪.浙江人民出版社[M].2003
    [3]衣家奇.犯罪学.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
    [4]张保平.犯罪心理学[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6.251—252
    [5]周惠恒.思想道德修养[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6]张晓秦、赵国玲.当代中国的犯罪与治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7]菲利.犯罪社会学[M].北京:中国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

    总共3页  [1] 2 [3]

    上一页    下一页

    ==========================================

    免责声明:
    声明:本论文由《法律图书馆》网站收藏,
    仅供学术研究参考使用,
    版权为原作者所有,未经作者同意,不得转载。

    ==========================================

    论文分类

    A 法学理论

    C 国家法、宪法

    E 行政法

    F 刑法

    H 民法

    I 商法

    J 经济法

    N 诉讼法

    S 司法制度

    T 国际法


    Copyright © 1999-2021 法律图书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