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律图书馆

  • 新法规速递

  • 我国私募基金法律制度的构建刍议

    [ 秦梦轩 ]——(2007-12-11) / 已阅16376次

    由“收益分成”代替“收益保底”,彻底禁止私募基金在与客户签订委托理财协议时承诺保底收益的行为。我国《证券法》第144条规定:“证券公司不得以任何方式对客户证券买卖的收益或者赔偿证券买卖的损失作出承诺”。显然,证券法从维护证券商和证券业健康发展出发,根本上否定了保底条款的法律效力。同样,《期货交易管理暂行条例》中规定了期货经纪公司不得向客户作获利保证,以及《严禁信托投资公司信托业务承诺保底的通知》中也规定了严禁信托投资公司在信托业务中承诺保底。总之,“收益保底”这一条款在金融法律法规中是禁止性的条款,因为私募基金的保底收益具有欺骗性,容易误导投资者,产生经济纠纷,动摇社会信用基础。如果将“收益分成”代替“收益保底”,则对私募基金的良性发展具有积极影响,一方面保持住了私募基金与公募基金竞争的优势,另一方面作为业绩激励的一种方式使私募基金经理更加全心负责地选择投资组合,达到利益的最大化。
    4.组织形式引入有限合伙制度
    当前私募基金以形形色色的委托理财业务如信托投资、投资顾问、代客理财等形式存在,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也极不规范,这也是导致无从监管的一个原因。若将私募基金合法化,必先将符合标准的委托理财形式统一组织形式,以便监管。笔者认为有限合伙制未尝不是一个可行方式。我国于2007年6月1日施行修订后的《合伙企业法》则为采用有限合伙型的私募基金带来了契机。有限合伙型私募基金即私募基金资产中应有一定比例的基金管理人的投入,它投入的这部分资产是要以这部分资产承担无限责任,私募基金管理人为普通合伙人;而私募基金投资者仅以投资额为限,承担有限责任,私募基金投资者则为有限合伙人。客观上,基金管理人承担无限连带责任,是对投资者利益的进一步保护。同时,对合伙企业不重复征税制度,使得私募基金中的个人投资者,可以合法享受证券投资收益的免税优惠,这亦符合私募基金投资者利益。 若采用有限合伙制,还需完善及修改相应的法律法规,这点仍值得商榷。
    5.私募基金管理人的诚信义务和投资者的风险教育
    私募基金之所以能够存在,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基金业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严格的审批制度和难以逾越的高门槛,使得一些投资者望而却步,他们宁愿选择私募基金而不愿意注册成立法定组织,从事基金投资活动。但由此又产生了一个问题,即私募基金管理人得诚信问题。笔者建议以国外经验对私募基金采取宽松的监管制度,这就需要将私募基金管理人的诚信义务上升到法律高度,并规定违反诚信的法律责任。对于私募基金投资者进行风险教育,投资私募基金并非代表着能带来高收益,虽然私募基金投资者多为有一定风险承担能力的投资者,但应明确私募基金所蕴藏的道德风险和法律风险,培养成理性的投资者。所以,应重视私募基金业的诚信建设,强调私募基金管理人的诚信责任,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完善私募基金内部的风险控制制度,促进基金业的发展。

    五、结语

    私募基金合法化的目的就是要充分发挥它的积极作用,限制其消极影响,这对提高整个基金业的运作水平是有重要意义的。 总的来说,国外私募基金成功的秘诀是:合法化+成熟的市场+理性的投资者+规范化发展+良好的信用+能力+监管。 私募基金在我国出现与发展只有短短十几年的时间,势必会经历一个从无序到有序、从失范到规范、从幼稚到成熟的过程。对待私募基金只有持着“正视现实,着眼未来,注重引导,加强规范”的态度,同时借鉴国外经验,尽快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私募基金法律制度,以促使私募基金在法律的框架内趋利避害、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志攀:《证券市场与法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 中国人民大学信托与基金研究所:《中国基金业发展报告(1991~2003)》,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
    [3]、 郭峰:《证券法律评论(第四卷)》,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4]、 何孝星:《证券投资基金运行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 柳志伟:《基金业立法和发展:比较与借鉴》,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6]、 李惠:《走近私募基金》,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7]、 赵振华:《证券投资基金法律制度研究》,中国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8]、 李茂生,苑德军:《中国证券市场问题报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9]、 王洪波,刘传葵:《中国基金前沿报告(2004)》,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年版。
    [10]、朱少平:《<证券投资基金法>解读》,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年版。
    [11]、中国人民银行研究所:《金融研究重点课题获奖报告(2006)》,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年版。

    总共2页  [1] 2

    上一页  

    ==========================================

    免责声明:
    声明:本论文由《法律图书馆》网站收藏,
    仅供学术研究参考使用,
    版权为原作者所有,未经作者同意,不得转载。

    ==========================================

    论文分类

    A 法学理论

    C 国家法、宪法

    E 行政法

    F 刑法

    H 民法

    I 商法

    J 经济法

    N 诉讼法

    S 司法制度

    T 国际法


    Copyright © 1999-2021 法律图书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