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律图书馆

  • 新法规速递

  • 著作权侵权精神损害赔偿的归责原则

    [ 严莹 ]——(2005-3-29) / 已阅23168次

    应当指出,我国民法通则及著作权法并未规定侵害著作权的行为人即使无过错也要承担赔偿责任。因此随意在著作权案件中扩大无过错原则的适用,并无法律依据。
    要分析无过错责任在著作权精神损害赔偿中的适用,我们首先来看精神损害赔偿中无过错责任的理论争议。目前对于无过错责任是否适用于精神损害赔偿,在理论上存在两种观点,即肯定说和否定说。肯定说认为,其一,民事责任可分为过失责任和无过失责任。因过时责任所发生的损害,有财产上的损害和非财产上的损害。既然在过错责任中可以请求非财产损害赔偿,那么在无过错责任中也应允许请求非财产损害赔偿,不应有所差别。其二,就精神损害赔偿的功能而言,也应肯定无过错责任原则在精神损害赔偿中的适用。即精神损害赔偿功能主要在于调整和抚慰。其三,从各国立法例来看,大陆法系主要国家允许无过错责任适用于精神损害赔偿。否定说认为,其一,从多数国家民法的规定来看,无过错责任多依据法律明文规定而存在,而且,多设有最高赔偿额的限制。而精神损害的发生及其损害程度不易确定,故不宜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其二,从精神损害赔偿的功能来看,精神损害即指精神痛苦,赔偿权利人请求赔偿希望除去痛苦。在无过错责任原则下,赔偿义务人因合法但却是危险的行为承担赔偿责任,未免也会产生精神痛苦,为何赔偿义务人的痛苦被漠视而赔偿权利人的痛苦被重视?两者之间现任失衡。[7](P379)对此,有些学者认为根据我国现行法的规定,应采肯定说,允许无过错责任适用于精神损害赔偿。[8](P179)
    然而,笔者认为,绝对的采取肯定或否定的观点都存在弊端。著作权的精神损害赔偿与民法中普通的精神损害赔偿相比有其特殊性。我们知道著作人身权是作者基于作品的创作而产生的,有关作者身份及其利益,由本人专属享有的著作权。著作人身权具有著作权的一般特性,存在权利人的私权与公众利益的冲突,于是才有诸如合理使用制度的产生来缓解矛盾。如果完全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强调侵权人无过错也要承担所有责任,显得过为严格,这样看来对无过错者也是不公平的。因此,从民法公平原则的角度出发,无过错责任在著作权精神损害赔偿中的适用应该有合理的限度,不能一味盲目适用,需要我们来平衡利弊。现在,我国已经是WTO的成员国,抛开能否达到TRIPS协议的最低保护要求不谈,该协议已经非常明确地授权各成员国在“适当场合”可以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来认定知识产权地侵权行为(该协议第45条第2款),这就充分肯定了在某些情形下,无过错责任原则是可以作为归责原则来适用的。而且,在我国《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过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的第20条第3款中,已经对出版者做出了无过错责任原则的规定:“出版者尽了合理注意义务,著作权人也无证据证明出版者应当知道其出版涉及侵权的依据,根据民法通则第117条第1款的规定,出版者承担停止侵权、返还其侵权所得利润的民事责任。”虽然目前对于其他侵犯著作权的行为尚未做出无过错责任的规定,但毕竟我国的著作权法在侵权的认定上又迈出了可喜的一步,起码不再绝对的排斥无过错责任原则的适用。对无过错原则在著作权精神损害赔偿中的适用限制可以根据实际中的案例来把握这个度,然后再衍生到立法的层面对其进行必要的规定,只有法律做出明确规定才能更好地在实践中得到充分地运用,全面保护权利人的利益,平衡权利人和社会公众的权益。


    参考文献
    [1] 蒋志培:《入世后我国知识产权法律保护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 参见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庭编著:《知识产权案例精选》,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3] 郭卫华等著:《中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
    [4] 杨立新:《人身权法论》(修订版),人民法院出版社2001年版
    [5] 佟柔:《中国民法》 ,法律出版社,1990年版
    [6] 王利明:《举证责任倒置的概念和特征》载《人民法院报》2002年12月13日
    [7] 曾世雄:《损害赔偿法原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8] 同[3]


    总共2页  [1] 2

    上一页  

    ==========================================

    免责声明:
    声明:本论文由《法律图书馆》网站收藏,
    仅供学术研究参考使用,
    版权为原作者所有,未经作者同意,不得转载。

    ==========================================

    论文分类

    A 法学理论

    C 国家法、宪法

    E 行政法

    F 刑法

    H 民法

    I 商法

    J 经济法

    N 诉讼法

    S 司法制度

    T 国际法


    Copyright © 1999-2021 法律图书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