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律图书馆

  • 新法规速递

  • 关于“七五”普法工作成果、存在问题及方向路径的思考·

    [ 徐凤林 ]——(2019-6-3) / 已阅19746次

    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任务,是实施“十三五”规划、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全面依法治国作出了重要部署,对法治宣传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明确了法治宣传教育的基本定位、重大任务和重要措施。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对于服务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笔者立足县域普法实际,对普法工作成果、存在问题及方向路径进行学理探讨,撰文如下,供同仁商榷。
    一、工作成果
    “七五”普法启动以来,市政府以弘扬法治精神、培育法治文化为目标,以创建“法治城市”为载体,深入开展“法律六进”活动,普法机制进一步健全,普法实效进一步增强,依法治理进一步深化,全民法治观念和全体党员党章党规意识明显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明显增强,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不断提高,保障了全市“十三五”规划顺利实施,为推动振兴发展加快建设美丽城市提供了有力法治保障。
    成果一:强化机制建设,推动“七五”普法顺利启动
    按照《关于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推进法治城市建设的第六个五年规划(2011—2015年)》通知要求,召开全市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会议,成立了市长任组长,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的普法工作领导小组,把“七五”普法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构建了良好的普法工作格局。建立联席会议机制、年终考评机制、监督检查机制和经费保障机制,使普法目标任务更明确,措施更有力。加强普法机构建设,建立依法普法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实施普法年终目标考核,形成上下联动的普法组织网络,顺利启动“七五”普法工作。
    成果二:创新普法形式,形成特色普法品牌
    大力开展创建“法治城市”活动,抓好节日宣传。开展“12.4”法治宣传日等普法宣传活动,利用春节和“5•1”劳动节等重要节日、农民工集中返乡时机和“3•8”妇女维权周、“6•26”国际禁毒日等有利契机开展普法宣传。利用电视、网络、报纸抓好媒体宣传。录制了《法律在心中》节目,开设《警官说交通》节目。寓教于乐抓好艺术宣传。通过民间艺术书画展览、法制漫画、法制文艺剪纸等方式开展法律知识宣传。以农村“法治农家院”、“社区秧歌队”、“老年艺术团”为平台,自编自演了各类法制文艺节目,使群众潜移默化地接受法律知识教育,法治意识不断提升,形成特色普法品牌。
    成果三:突出普法重点,增强学法、尊法、守法、用法实效
    以抓好领导干部普法宣传为重点,开展领导干部法制讲座培训、开展干部任前法律知识考试和年度法律知识考试活动,巩固和提高学法用法成效。抓好青少年的法制宣传教育。以创建“法治示范校”和“百警进校园”等活动为载体,增强青少年的法律意识。抓好农民和流动人口的法制宣传教育。针对土地、林地、宅基地和农民外出打工拖欠工资、因工致残引发的纠纷问题,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农民法制观念和法律素质。抓好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法制宣传教育。以 “法企结队”、举办培训班等各种形式为企业提供法律咨询、普法培训、担当法律顾问,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成果四:强化依法治市,营造良好营商环境与氛围
    坚持政务和村务公开,从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方面健全村民自治章程,夯实了基层法治建设,提升了社会自治功能,保障了社会和谐稳定。深入开展依法治理专项整治活动,维护了社会治安稳定,群众安全感明显增强。以“法律服务年”为载体,以“走进基层,服务民生”为核心,深入开展“法律服务六个一”活动,畅通群众诉求渠道,协调解决群众合理诉求,不断提高法律服务水平,为促进振兴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做出了贡献。
    二、存在问题
    问题一:普法认识有待于提高,普法措施需深入研究,依法行政、公正司法意识需要进一步加强。
    问题二:普法载体有待于进一步丰富,普法形式要活化和创新,普法宣传要坚持制度化、规范化。
    问题三:普治并举、依法整治有待于进一步深化,普法教育和法律服务水平需要进一步提升。
    三、努力方向
    方向一:坚持五个原则,加强新时代普法体系建设
    围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以习近平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指导,坚持“五个原则”(1、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2、坚持依靠群众,服务群众;3、坚持学用结合,普治并举;4、坚持分类指导,突出重点;5、坚持创新发展,注重实效),创新普法形式,注重普法实效,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加强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实施的普法体系(1、目标管理体系;2、普法组织体系;3、宣传教育体系;4、督导管理体系;5、信息沟通体系)建设, 落实“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责任制,健全普法宣传教育机制和协调协作机制,建立普法责任清单制度、媒体公益普法制度、典型案例发布制度和以案释法制度,强化普法经费保障,补齐普法硬件短板,加强普法讲师团和法治宣传志愿者队伍建设,增强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提升广大党员群众掌握、遵守、运用国家法律和党内法规的水平,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
    方向二:坚持创新发展,加快建设“法治城市”
    围绕建设“法治城市”,勇于创新普法理念、机制、载体和方式方法,深入开展“法律六进”活动,坚持抓常、抓长,推进“法律进机关”制度化、“法律进乡村”阵地化、“法律进社区”多样化、“法律进学校”大众化、“法律进企业”规范化、“法律进军营”常态化,营造良好的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社会氛围。深化“法治蛟河”、法治乡村(社区)创建活动,以学习宣传习近平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主题,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搞好“五星创建”评选活动,以"12.4"宪法宣传日活动为载体,以重大纪念日、传统节日为契机,抓好节日宣传、媒体宣传和法治艺术宣传,突出地方特色,培育法治文化精品,打造特色普法品牌,增强普法吸引力和社会效果。推进“互联网+法治宣传行动”,抓好基层法治文化公共设施建设,教育公民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引领法治风尚,形成自觉守法、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氛围和法治习惯。
    方向三:坚持突出重点,为加快新时代振兴发展提供法治保障
    围绕深入实施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把普法融入司法、执法、守法等法律活动中,坚持学法、普法、用法制度,突出学习宣传宪法,开展“宪法进万家”活动,使宪法精神、宪法意识、宪法权威、宪法文化深入人心。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大力宣传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食品安全等领域法律法规,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法治需求,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坚持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制度,宣传《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党内法规,教育广大党员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尊崇、维护党章,做党章党规党纪和国家法律的尊崇者、遵守者、捍卫者。搞好国家公职人员法律知识培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法治宣传教育,引导树立诚信守法、爱岗敬业意识,提高依法经营、依法管理能力。加强农民工等弱势群体的法治宣传教育,帮助、引导依法维权,运用法律手段解决矛盾纠纷。加强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强化校园普法工作,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法治教育格局,提升青少年的宪法意识、国家意识和法治观念。
    方向四:坚持普治并举,全面推进依法治市进程
    围绕建设平安城市,学用结合、普治并举,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深化政务公开,大力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提升依法行政、公正执法能力。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形成权责明晰、奖惩分明、分工负责、齐抓共管的社会治理责任链条,打造全民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综合运用系统治理、综合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等方式方法,深化部门、行业乱象治理活动,发挥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开展环境污染、食品安全、安全生产大检查,消除危险隐患,防范重大风险,保障群众生产、生活安全,全面提升社会法治化治理水平。加快建设平安蛟河,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完善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健全守法诚信褒奖机制和违法失信行为惩戒机制;落实信访“五位一体”包保机制,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加大信访积案化解攻坚力度,提升维护社会稳定的能力和水平。加强普法工作指导,健全奖惩激励机制,把普法纳入综合绩效考核,开展阶段性普法检查验收,总结典型经验,推进法治宣传教育不断深入。加强人大对普法工作的监督和检查,在全社会倡导契约精神,强化规则意识,弘扬公序良俗,努力实现法安天下,为加快新时代振兴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吉林省蛟河市人大法工委主任 徐凤林













    ==========================================

    免责声明:
    声明:本论文由《法律图书馆》网站收藏,
    仅供学术研究参考使用,
    版权为原作者所有,未经作者同意,不得转载。

    ==========================================

    论文分类

    A 法学理论

    C 国家法、宪法

    E 行政法

    F 刑法

    H 民法

    I 商法

    J 经济法

    N 诉讼法

    S 司法制度

    T 国际法


    Copyright © 1999-2021 法律图书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