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律图书馆

  • 新法规速递

  • 论程序公正

    [ 陈润根 ]——(2004-4-22) / 已阅25674次

    2、合理设计审级制度,以达到程序的及时终结性
    目前我国采取四级法院二审终审制,还有审判监督再审制度。二审生效后虽为终审,但可能会被再审推翻,当事人对二审不服还可以申请再审,造成无休止的诉讼,据统计目前我国在审级方面的最高记录是有一个案件历经了十四次审理,这就是无实质意义上的终审的结果。程序有开始也必须及时终结,否则在程序中的当事人无法被摆脱,这也不是法律的正义,也不是公正的程序。如果不终结程序,当事人权利义务关系始终处于不稳定状态,难以达到社会稳定。法院的朝判夕改也必将损害法律的权威、法院的形象,公众将对法律作用失去信心。所谓一审再审、二审再审形成某个法院自己审理自己已审理并已生效案件的状态,这样在程序上是不合理的,且这样的再审程序也非常凌乱,立法也无从修正,不如抛弃,取而代之以四级三审制,则可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三审之后是无可非议的真正意义上的终审判决,才是相对合理的程序。
    3、以完善的证据规则促进程序公正
    程序公正的另一要求是法官处于中立位置,由双方当事人进入辩论,进行证据对抗,法官在其中形成结论,依据是双方辩论、证据对抗的结果,这是公正程序所形成的诉讼状态。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于2002年4月1日起正式施行。作为我国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司法解释,它的公布施行,对促进程序公正将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民事主体地位平等和意识自治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这不仅体现在实体权利的享有和行使过程中,也体现在实体权利争议的解决程序中。市场经济要求在民事诉讼中充分尊重当事人的意志,充分贯彻当事人处分权和辩论主义的原则,通过当事人之间地位平等基础上的均衡对抗,实践市场经济的基本理念。为实现司法公正与效率,推进人民法院改革,为方便人民群众诉讼、完善我国入世后法制环境,促进司法程序公正作了先例。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也于2002年10月1起施行,为公正、及时地审理行政案件提供了保障。
    (二)消除诉讼程序中的行政色彩
    我国长期以来对法院的行政化管理掩盖了法院和法官应有的特性,现实中对法院和法官视为一般行政机关和行政官员现象不胜枚举。法院是什么?法院是真正的司法部门,即运行法律的部门。法官是什么?法官是真正的司法者,是判断者,并且具有被动性,以不告不理为原则;面对各种社会矛盾保持中立态度,具有中立性;法官更重视权力过程中的形式性,即程序的过程的正当性;法官的职业要求具有稳定性;司法权的专属性决定了法官的权力不得转授;法官是经过专门的法律训练,是法律界的精英并且有独特思维方式;法官的权力是终极性的,这是与行政官权力相比而言,因为行政官的决定可能被法院推翻,因而不具终极性;法官在行使权力当中,是让诉讼参与人进行交涉,法官的判断在交涉过程中完成;法官在管理关系上是一种非服从性的,只服从于法律;法官的价值取向是为公平、自由、民主。这些就是法官应有的特性,是法律的运行要求有这样的人群,否则法官与行政官相差无几。因此,基于法院和法官的上述特性,只有消除司法机关内部所有行政化色彩,才能够为实现程序公正打下基础。
    (三)严格执行程序法,确保程序公正,完善监督和制约机制
    实行司法公开,推进执法工作改革,防止司法腐败,体现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确保司法公正,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依法治国方略的方针,是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对司法工作的客观要求。司法机关在执法过程中把办事依据、办事程序、执法纪律和投拆方式向社会公开,司法机关的执法权利受到监督和制约,严格依法办事,杜绝“暗箱”操作,增强执法透明度,防止执法者犯法、徇私枉法,切实维护法律权威。
    (四)总结实践经验,深化审判方式改革
    1999年,最高人民法院制定了《人民法院五年改革纲要》,强化了审判方式改革。进入新世纪,肖扬院长提出司法“公正与效率”是人民法院世纪主题,使全国法院更加坚定追求程序公正的决心。各地法院纷纷实践世纪主题,努力仿效在审判方式改革上作出成效的法院的改革经验,很快掀起了全国范围内的审判方式改革的热潮。各级法院勇于探索审判方式的改革,立案大厅建起来了,立案程序简化了,当事人不再为立案而四处奔波;立审实行了严格的分立,立案的不审案,审案的不立案,有效地阻止了案件当事人与法官庭前的接触,消除办案中的人情因素;法官审案由电脑随机确定,由立案庭排期开庭,做到了公开、透明;还权于合议庭,还权于审判长,彻底改变审而不判,判而不审的现象;公布裁判文书,让人民群众对法官的判决书评说是非,推进审判质量提高;审理时限受到严格的限制,限期结案成了考核审判人员业务能力的硬指标,到期结不了严格处理;执行案件实行统一指挥,委托执行,协调配合等方法,推行执行公开听证制度,使执行工作逐步走向良性循环。审判方式是人民群众直接体验到的司法活动,他们往往从审判方式公开的程度来判断人民法院的司法活动是否公平、公正。要让人民群众对人民法院的审判公正树立信心,必须抓审判程序的公正。从这个意义上讲,人民法院认真抓审判方式的改革,的确是走向成熟的一种表现。

    要实现司法公正,就要确保实体公正,而实现实体公正,则程序公正是保障。程序公正要摆在第一重要位置。实现程序公正才能实现司法公正。程序公正必将伴随着审判方式改革的深入而日益发展。

    —————————————————————————————————
    注:
    〔1〕庞德:《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法律的任务》第55页, 商务印书馆1984年中译本。
    〔2〕罗尔斯:《正义论》第5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3〕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第238页,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4〕《罗马法》第336页,群众出版社1987年版。
    〔5〕《司法的形式化》夏锦文,1995年


    总共2页  [1] 2

    上一页  

    ==========================================

    免责声明:
    声明:本论文由《法律图书馆》网站收藏,
    仅供学术研究参考使用,
    版权为原作者所有,未经作者同意,不得转载。

    ==========================================

    论文分类

    A 法学理论

    C 国家法、宪法

    E 行政法

    F 刑法

    H 民法

    I 商法

    J 经济法

    N 诉讼法

    S 司法制度

    T 国际法


    Copyright © 1999-2021 法律图书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