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律图书馆

  • 新法规速递

  • 我国股市当前存在的问题之源:股市的制度变迁方式

    [ 曾清汉 ]——(2004-3-19) / 已阅26056次

    行政介入过多,还会导致权力寻租的泛滥,因为行政权力垄断着行业内的许多资源。“行政垄断已经成为渐进转型经济中最严重的腐败形式之一。由于它是通过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和规定的形式取得垄断权力的,因此也常称为法定垄断”⑤
    3.信用缺失。
    信用是股市的支柱。由于我国建设市场经济的历史短,对信用的认识肤浅,因此在信用体制的建设上步履缓慢。建立股市信用的关键在于信息流通要畅快,信息披露的内容要完全、真实、正确。但是在现实中,上市公司在披露信息时不够及时或秘而不宣。在有可能影响公司股价的重大事件发生时,上市公司往往为了稳定股价不公开发布此种信息,但该信息却又在私下里传播,形成内幕交易。上市公司伙同中介机构作假已是公开的秘密。这些都是经济发展道路转轨国家的通病。在股市发展初期,由于股票发行少,而购买者众多,炒作和投机盛行,导致股价不断上扬,形成表面繁荣,此时人们不大关注上市公司的信用。而当气泡破灭后,人们才去伪存真,最终认识到信用的重要。英国的“南海事件”和美国的“黑色星期一”事件从历史的角度给我们敲了警钟。现在我国股市的低迷,很大原因在于上市公司的信用缺失,我们应亡羊补牢,及时纠正。
    4.法治化建设落后。
    市场经济是自治的经济,也是民主化和法治化的经济。股市制度属于市场经济的内容,其也必然纳入法治化的轨道。在我国,证券立法、执法和守法均存在疏漏,相对来说,立法和执法存在的问题更多。证监会制定的规范可谓多也,禁止性规定多,但在有关法律责任的规定中却轻描淡写,甚至是于法无据,例如规范中有“依法予以处罚”,但我们往往不知“依法”是依据的什么法。还有“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但我们也往往不知这里的构成犯罪是依据《刑法》的哪一条。甚至在《刑法》中根本没有相应的罪名。在执法中更是软弱无力,往往是在事情变得很糟了,才予以处罚,没有防范机制。对会计师事务所和律师事务所伙同上市公司的造假行为缺乏监督。甚至一些地方政府也加入了造假行列。
    三、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想打掉阻碍股市发展的“尾巴”,要解决的问题很多,最关键也是最难的就是从上层建筑到经济体制的转变,这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我们应保持紧迫感,逐步褪去束缚我们前进的传统,去伪存真,还市场一个真实的面目。尽管千头万绪,但我们总能找到突破口。笔者认为当前的突破口在于国有资本从国有企业退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其原因在于:
    1.国有资产的大量存在,不仅体现了市场中国有价值形态的充斥,也导致了大量的思想观念的冲突。物质是观念的载体,国有资产承载的观念具有公共性、政府的大量干预性、群众作为主人的监督性。同时,国有企业经营的失败会引起社会不良的情绪化反应,导致社会的不稳定。这些特性和不良情绪严重地束缚了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的发展,是和市场经济不相协调的。当国有资本正当地退出后,这些观念和情绪就会消失,“皮之不存,毛将附焉”。思想观念的改变必然带动上层建筑以及其他制度环境的改变。
    2.有利于完善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结构。国有上市公司由于国资所有者的缺位,造成内部人控制严重、国有资产监管者内部化。这不但不利于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还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和资源的浪费。如果国资退出,私有资本跟进,就不会有所有者缺位现象的发生。
    3.国有资本退出后,证监会可以放手监管。由于国有上市公司与政府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使得证监会顾忌太多,因而监管不力。现在社会保障系统基本建立,企业办社会的现象正在消失,这正是国有资本退出的时候。这样,证监会才可以加强监管,进市退市制度、信息披露制度和执法力度等就可得到改善。
    4.市场自律组织将得到加强。国有资本退出后,政府的“有形之手”也会退缩,市场的作用就会跟进,自律组织自然会健康发展。这样,也减轻了证监会的监管压力。
    当然,国有资本怎么退出,这将是一个巨大的考验。这方面的问题应由专门的文章来阐述,在此不论。


    ①胡继之.中国股市的演进与制度变迁[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42.
    ②陈兴、周升业、吴晓求主编.证券市场基础知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14.
    ③龚浩成、金德环主编.上海证券市场十年[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16.
    ④梁定邦主编.中国资本市场前瞻[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99.
    ⑤迟福林主编.中国改革的下一步[C].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 271.


    作者:曾清汉 重庆市江津人,现为上海大学知识产权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金融法。
    联系地址:上海大学嘉定校区D楼611室 邮编:201800
    电话:13564503171 (021)58897662 作者介绍:


    总共2页  [1] 2

    上一页  

    ==========================================

    免责声明:
    声明:本论文由《法律图书馆》网站收藏,
    仅供学术研究参考使用,
    版权为原作者所有,未经作者同意,不得转载。

    ==========================================

    论文分类

    A 法学理论

    C 国家法、宪法

    E 行政法

    F 刑法

    H 民法

    I 商法

    J 经济法

    N 诉讼法

    S 司法制度

    T 国际法


    Copyright © 1999-2021 法律图书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