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明龙 ]——(2013-7-18) / 已阅17554次
注释:
[1]张新宝. 隐私权的法律保护( 第 2 版) [M]. 北京: 群众出版社,2004.
[2][美]文森特·R·约翰逊. 美国侵权法[M]. 赵秀文,等译.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詹文凯. 隐私权之研究[M]. 台北: 台湾大学法律学院,1998.
[4]Louis Henkin. Privacy and Autonomy[J]. 74 Colum. L. Rev. 1410,1425( 1974) .
[5]颜厥安. 财产、人格、还是资讯? ——论人类基因的法律地位[M]/ /. 颜厥安 . 鼠肝与虫臂的管制. 台北: 元照出版公司,2004.
[6]郑玉波,黄宗乐. 民法总则( 修订 10 版) [M]. 台北: 三民书局,2007.
[7][德]马克斯米利安·福克斯. 侵权行为法[M]. 齐晓琨,译. 北京: 法律出版社,2004.
[8][日]五十岚清. 人格权法[M].[日]铃木贤,葛敏,译.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9]王泽鉴. 人格权保护的课题与展望( 三) ——人格权的具体化及保护范围( 6) : 隐私权 中[J]. 台湾本土法学杂志,2007,( 97) : 27 -50.
[10]王胜明.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民法室. 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解读[M]. 北京: 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
[11]奚晓明. 最高人民法院侵权责任法研究小组.《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条文理解与适用[M]. 北京: 人民法院出版社,2010.
[12]杨连波. 医患纠纷中隐私侵权的常见类型及预防[J]. 医院管理论坛,2004,( 2) : 51 -52.
[13]佟柔. 中国民法[M]. 北京: 法律出版社,1990.
[14]杨立新. 人身权法论[M]. 北京: 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
[15]刘士国. 患者隐私权: 自己决定权与个人信息控制权[J]. 社会科学,2011,( 6) : 96 -100.
[16]杨秀仪. 美国“告知后同意”法则考察分析[J]. 月旦法学杂志,2005,( 121) : 138 -152.
[17]朱伟. 生命伦理中的知情同意[M].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18]杨秀仪. 谁来同意? 谁作决定? 从“告知后同意法则”谈病人自主权的理论与实际: 美国经验之考察[J]. 台湾法学会学报,1999,( 20) : 367 -410.
[19]周友军. 论中国侵权法上的知情同意规则[J].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1,( 4) : 62 -66.
[20]杨秀仪.“知情放弃”与“空白同意”合乎自主原则吗? 论病人自主之性质[J]. 生命教育研究,2009,( 2) : 97 -122.
[21]刘宏恩. 医师以病人为研究对象时之角色冲突与伦理规范[N]. 苹果日报,2005 -5 -26.
[22]杨立新. 侵权责任法[M]. 北京: 法律出版社,2010.
[23]王利明. 侵权责任法研究( 下册) [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4]张新宝. 侵权责任法( 第 2 版) [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5]张弛. 患者隐私权定位与保护论[J]. 法学,2011,( 3) : 41 -48.
[26]杨秀仪. 论病人自主权——“我国”法上“告知后同意”之请求权基础探讨[J]. 台湾大学法学论丛,2007,( 2) : 229 -268.
[27]王利明,周友军,高圣平. 中国侵权责任法教程[M]. 北京: 人民法院出版社,2010.
[28]葛云松.《侵权责任法》保护的民事权益[J]. 中国法学,2010,( 3) : 37 -51.
[29]唐德华. 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一庭.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的理解与适用[M]. 北京: 人民法院出版社,2001.
[30]王竹. 解释论视野下的侵害患者知情同意权侵权责任[J]. 法学,2011,( 11) : 93 -100.
出处:法律科学 2013年第3期
总共2页 [1] 2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