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律图书馆

  • 新法规速递

  • 行政行为先予履行制度的重构

    [ 倪培根 ]——(2013-4-11) / 已阅7558次


    (二)在“强制型”行政模式向“回应型”行政模式的转变过程中,行政相对人的主体地位需要加强。


    在传统的“强制型”行政模式中,行政主体居于主导地位,其行为只需要相对人服从与遵守,但在新型的“回应型”行政模式中,行政行为需要相对人认同和回应,所以,要承认并强化行政相对人的主体地位,使之能够真正参与到行政程序中来,在沟通、交流与合作中实现行政行为的内容。


    (三)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并非天然矛盾,在正常情况下,尊重和保护个人利益更具普适意义


    在行政法律关系中,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分别代表着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当二者发生冲突时,不能置个人利益于不顾而一刀切地选择只维护公共利益,只有在公共利益遭受切实损害之虞时,才会牺牲个人利益,而在正常情况下,尊重和保护个人利益更具普适意义。


    三、重构我国行政行为先予履行制度的立法建议


    笔者认为,重构行政行为先予履行制度,应当以先予救济为原则,以先予履行行政行为为例外。对于例外的规定,法律还需要依据一定的标准采用列举的模式进行具体的规制。


    (一)紧急性程度


    在行政紧急的状态下,行政机关根据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采取非常措施,这些措施有可能造成相对人合法权益的损害,但却是最能抑制事态恶化的有效且低廉的手段,而能够惠及很多人乃至整个社会,那么,相对人对该行政行为就必须先予履行。


    1.涉及事故安全隐患。行政行为要求相对人排除所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而避免发生安全事故。那么,相对人的任何理由包括救济自己的权益也不能阻止行政行为的履行。


    2.涉及商品流通。假如有危害人们健康和生命的产品即将或者已经进入了流通领域,行政主体对生产商或者经销商作出了查封、扣押或者召回的行政行为,那么,相对人必须先予履行。


    3.涉及证据灭失和财产转移。行政主体在作出行政行为过程中必须遵循“先取证、后裁决”的原则。如果行政主体在调查取证过程中发现证据有可能灭失,那么应当要求相对人必须先予履行行政行为。


    (二)利益的平衡


    公共利益大于个人利益,我们不能否认这句话的正确性,却也不能忽视其概括性、抽象性。因此在处理个案的过程中需要具体衡量,进而作出合理的维护哪种利益的选择,再通过立法予以规范。那么什么样的情形应该规定为例外呢?


    1.涉及食品、药品安全。食品、药品安全关系民生,相比个人利益更为重要且不能有任何风险,因此,当需抉择时,相对人的个人权益只能被损害或牺牲,而且这种损害或牺牲在此时是最为恰当且合理的选择。


    2.涉及公共安全。没有公共安全也就没有公民生存的空间,更不会有公民个人的权益。因此,公共安全身系的公共利益明显大于个人利益,而且在任何个案中这一点都无可质疑。


    3.涉及公共秩序。如果一个国家的公共秩序陷入混乱,那么这个国家的公共安全也将失去保障。如果因为维护一个公民的利益而导致整个公共秩序的紊乱,那么这对于其他公民而言是不公平的,也不利于社会整体利益的维护。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法学院 河南省开封市中级人民法院)

    总共2页  [1] 2

    上一页  

    ==========================================

    免责声明:
    声明:本论文由《法律图书馆》网站收藏,
    仅供学术研究参考使用,
    版权为原作者所有,未经作者同意,不得转载。

    ==========================================

    论文分类

    A 法学理论

    C 国家法、宪法

    E 行政法

    F 刑法

    H 民法

    I 商法

    J 经济法

    N 诉讼法

    S 司法制度

    T 国际法


    Copyright © 1999-2021 法律图书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