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律图书馆

  • 新法规速递

  • 关于农村人口犯罪问题的分析

    [ 盛立军 ]——(2010-7-6) / 已阅18229次


    (一)加强农村普法教育,提高农村人口整体素质

      许多农村人口犯罪都是在不懂法不知法的情况下发生的,加强法制宣传,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和整体素质,是减少农民犯罪的根本。基层组织部门尤其是基层政法部门应贴近农村实际,紧密结合农民群众的需求开展普法工作,具体可以通过法制讲座、发放宣传单、放映录像、电影等形式,大力宣传土地承包、征地拆迁、税费改革、环境保护、婚姻家庭、计划生育等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宣传内容上要贴近群众生产、生活,宣传手段上采取通俗易懂、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农民的法律意识,使农民知法、懂法、守法,懂得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把法制教育同培养良好的文化素质、健全的心理素质、完整的人格和广泛的社会适应能力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

    (二)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农民犯罪很大一部分是为了经济利益和非法经济利益,只有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民生活,解除农民后顾之忧,才能缓和、协调、解决广大农民需要与社会物质承受力之间的矛盾。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三条途径:

    1、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稳定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 。

      基层干部要带领广大农民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使农民生活得到改善。各级党委、政府应坚持农村经济体制和市场化改革方向,在资金和技术方面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改革农村经济管理体制和税费制度,减轻农民负担,千方百计增强农民收入。

    2、加快小城镇建设,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私营企业。

      通过加大农村非农业行业的就业力度,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分布,为不愿从事农业劳动的剩余劳动力创造就业机会,减少和杜绝因闲散无聊引发的刑事案件,从而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

    3、做好农村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

      目前,由于诸多原因,我国广大农民在养老、医疗、就业等方面还不能享有切实有效的社会保障。因此,要探索建

      立符合中国特色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这不但对稳定农民队伍和农业生产,降低农民刑事案件的发案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对保护农民利益、促进新农村建设等也将产生深远的社会影响。

    (三)切实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建立预防农民犯罪的社会联动机制

      对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应建立“输出有组织,输入有管理”的动态运行机制,实行综合治理。相关的劳动保障部门、就业管理部门和各农村的基层政府组织应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向前延伸服务工作,做好进城务工农民的就业引导、就业服务、就业保障工作,避免和减少农民工正当权益受到的侵害,为民工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条件。同时建立农民工权益维护的司法援助体系,帮助农民工通过司法途径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我们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提高进城务工人员综合素质,加强公安、劳动、工商、民政等各部门之间的有机联系,最终建立预防农民犯罪的社会联动机制。

    (四)强化基层组织职能作用,全面加强农村人民调解工作。

    1、农村治安状况的好坏,一个重要原因是农村干部是否起到一个很好的作用。因此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强对农村干部的管理和教育,增强其为民服务的“公仆”意识,定期对村干部开展法律知识培训,强化村干部的综合素质,提高村干部的法律修养和依法处理群众中发生矛盾和纠纷的能力,尽量使矛盾和纠纷解决在农村、解决在当地,以避免和减少民事纠纷转化为刑事案件。同时要教育广大农村干部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多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搞好村务、政务公开,增强透明度,消除腐败现象,做到自身正、自身廉、取信为民,充分发挥基层职能部门预防和控制犯罪的作用。

    2、加强农村人民调解工作要认真研究和把握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矛盾纠纷的特点和规律,倡导人民调解组织形式和工作模式多样化,努力实现优势互补。要做到抓好调解工作制度建设,认真做好矛盾纠纷的预防和调解工作,注重调解质量,提高纠纷调解率、调解成功率和协议履行率,实现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的有机整合。不断拓宽调解工作领域,重点要做好城镇化进程中土地承包、土地流转、征地拆迁、环境污染、税费改革等热点难点纠纷的调解工作,努力将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

    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人民检察院:盛立军

    邮编:025550

    电话:15049916619

    邮箱:tsyzhgc@yahoo.com.cn

    总共2页  [1] 2

    上一页  

    ==========================================

    免责声明:
    声明:本论文由《法律图书馆》网站收藏,
    仅供学术研究参考使用,
    版权为原作者所有,未经作者同意,不得转载。

    ==========================================

    论文分类

    A 法学理论

    C 国家法、宪法

    E 行政法

    F 刑法

    H 民法

    I 商法

    J 经济法

    N 诉讼法

    S 司法制度

    T 国际法


    Copyright © 1999-2021 法律图书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