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律图书馆

  • 新法规速递

  • 人民检察院公益诉讼办案规则

    1. 【颁布时间】2021-6-29
    2. 【标题】人民检察院公益诉讼办案规则
    3. 【发文号】
    4. 【失效时间】
    5. 【颁布单位】最高人民检察院
    6. 【法规来源】检察日报正义网

    7. 【法规全文】

     

    人民检察院公益诉讼办案规则

    人民检察院公益诉讼办案规则

    最高人民检察院


    人民检察院公益诉讼办案规则


    第四十九条 人民检察院提起公益诉讼的案件,应当派员出庭履行职责,参加相关诉讼活动。



    人民检察院应当自收到人民法院出庭通知书之日起三日内向人民法院提交《派员出庭通知书》。《派员出庭通知书》应当写明出庭人员的姓名、法律职务以及出庭履行的职责。



    人民检察院应当指派检察官出席第一审法庭,检察官助理可以协助检察官出庭,并根据需要配备书记员担任记录及其他辅助工作。涉及专门性、技术性问题,可以指派或者聘请有专门知识的人协助检察官出庭。



    第五十条 人民法院通知人民检察院派员参加证据交换、庭前会议的,由出席法庭的检察人员参加。人民检察院认为有必要的,可以商人民法院组织证据交换或者召开庭前会议。



    第五十一条 出庭检察人员履行以下职责:



    (一)宣读公益诉讼起诉书;



    (二)对人民检察院调查收集的证据予以出示和说明,对相关证据进行质证;



    (三)参加法庭调查、进行辩论,并发表出庭意见;



    (四)依法从事其他诉讼活动。



    第五十二条 出庭检察人员应当客观、全面地向法庭出示证据。根据庭审情况合理安排举证顺序,分组列举证据,可以使用多媒体等示证方式。质证应当围绕证据的真实性、合法性、关联性展开。



    第五十三条 出庭检察人员向被告、证人、鉴定人、勘验人等发问应当遵循下列要求:



    (一)围绕案件基本事实和争议焦点进行发问;



    (二)与调查收集的证据相互支撑;



    (三)不得使用带有人身攻击或者威胁性的语言和方式。



    第五十四条 出庭检察人员可以申请人民法院通知证人、鉴定人、有专门知识的人出庭作证或者提出意见。



    第五十五条 出庭检察人员在法庭审理期间,发现需要补充调查的,可以在法庭休庭后进行补充调查。



    第五十六条 出庭检察人员参加法庭辩论,应结合法庭调查情况,围绕双方在事实、证据、法律适用等方面的争议焦点发表辩论意见。



    第五十七条 出庭检察人员应当结合庭审情况,客观公正发表出庭意见。



    第七节 上 诉



    第五十八条 人民检察院应当在收到人民法院第一审公益诉讼判决书、裁定书后三日内报送上一级人民检察院备案。



    人民检察院认为第一审公益诉讼判决、裁定确有错误的,应当提出上诉。



    提出上诉的,由提起诉讼的人民检察院决定。上一级人民检察院应当同步审查进行指导。



    第五十九条 人民检察院提出上诉的,应当制作公益诉讼上诉书。公益诉讼上诉书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公益诉讼上诉人;



    (二)被上诉人的基本情况;



    (三)原审人民法院名称、案件编号和案由;



    (四)上诉请求和事实理由。



    第六十条 人民检察院应当在上诉期限内通过原审人民法院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交公益诉讼上诉书,并将副本连同相关证据材料报送上一级人民检察院。



    第六十一条 上一级人民检察院认为上诉不当的,应当指令下级人民检察院撤回上诉。



    上一级人民检察院在上诉期限内,发现下级人民检察院应当上诉而没有提出上诉的,应当指令下级人民检察院依法提出上诉。



    第六十二条 被告不服第一审公益诉讼判决、裁定上诉的,人民检察院应当在收到上诉状副本后三日内报送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提起诉讼的人民检察院和上一级人民检察院应当全面审查案卷材料。



    第六十三条 人民法院决定开庭审理的上诉案件,提起诉讼的人民检察院和上一级人民检察院应当共同派员出席第二审法庭。



    人民检察院应当在出席第二审法庭之前向人民法院提交《派员出庭通知书》,载明人民检察院出庭检察人员的姓名、法律职务以及出庭履行的职责等。



    第八节 诉讼监督



    第六十四条 最高人民检察院发现各级人民法院、上级人民检察院发现下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公益诉讼判决、裁定确有错误,损害国家利益或者社会公共利益的,应当依法提出抗诉。



    第六十五条 人民法院决定开庭审理的公益诉讼再审案件,与人民法院对应的同级人民检察院应当派员出席法庭。



    第六十六条 人民检察院发现人民法院公益诉讼审判程序违反法律规定,或者审判人员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法》第四十六条规定的违法行为,可能影响案件公正审判、执行的,或者人民法院在公益诉讼案件判决生效后不依法移送执行或者执行活动违反法律规定的,应当依法向同级人民法院提出检察建议。



    第三章 行政公益诉讼



    第一节 立案与调查



    第六十七条 人民检察院经过对行政公益诉讼案件线索进行评估,认为同时存在以下情形的,应当立案:



    (一)国家利益或者社会公共利益受到侵害;



    (二)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食品药品安全、国有财产保护、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未成年人保护等领域对保护国家利益或者社会公共利益负有监督管理职责的行政机关可能违法行使职权或者不作为。



    第六十八条 人民检察院对于符合本规则第六十七条规定的下列情形,应当立案:



    (一)对于行政机关作出的行政决定,行政机关有强制执行权而怠于强制执行,或者没有强制执行权而怠于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的;



    (二)在人民法院强制执行过程中,行政机关违法处分执行标的的;



    (三)根据地方裁执分离规定,人民法院将行政强制执行案件交由有强制执行权的行政机关执行,行政机关不依法履职的;



    (四)其他行政强制执行中行政机关违法行使职权或者不作为的情形。



    第六十九条 对于同一侵害国家利益或者社会公共利益的损害后果,数个负有不同监督管理职责的行政机关均可能存在不依法履行职责情形的,人民检察院可以对数个行政机关分别立案。



    人民检察院在立案前发现同一行政机关对多个同一性质的违法行为可能存在不依法履行职责情形的,应当作为一个案件立案。在发出检察建议前发现其他同一性质的违法行为的,应当与已立案案件一并处理。



    第七十条 人民检察院决定立案的,应当在七日内将《立案决定书》送达行政机关,并可以就其是否存在违法行使职权或者不作为、国家利益或者社会公共利益受到侵害的后果、整改方案等事项进行磋商。



    磋商可以采取召开磋商座谈会、向行政机关发送事实确认书等方式进行,并形成会议记录或者纪要等书面材料。



    第七十一条 人民检察院办理行政公益诉讼案件,围绕以下事项进行调查:



    (一)国家利益或者社会公共利益受到侵害的事实;



    (二)行政机关的监督管理职责;



    (三)行政机关不依法履行职责的行为;



    (四)行政机关不依法履行职责的行为与国家利益或者社会公共利益受到侵害的关联性;



    (五)其他需要查明的事项。



    第七十二条 人民检察院认定行政机关监督管理职责的依据为法律法规规章,可以参考行政机关的“三定”方案、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等。



    第七十三条 调查结束,检察官应当制作《调查终结报告》,区分情况提出以下处理意见:



    (一)终结案件;



    (二)提出检察建议。



    第七十四条 经调查,人民检察院认为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作出终结案件决定:



    (一)行政机关未违法行使职权或者不作为的;



    (二)国家利益或者社会公共利益已经得到有效保护的;



    (三)行政机关已经全面采取整改措施依法履行职责的;



    (四)其他应当终结案件的情形。



    终结案件的,应当报检察长决定,并制作《终结案件决定书》送达行政机关。



    第二节 检察建议



    第七十五条 经调查,人民检察院认为行政机关不依法履行职责,致使国家利益或者社会公共利益受到侵害的,应当报检察长决定向行政机关提出检察建议,并于《检察建议书》送达之日起五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检察院备案。



    《检察建议书》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行政机关的名称;



    (二)案件来源;



    (三)国家利益或者社会公共利益受到侵害的事实;



    (四)认定行政机关不依法履行职责的事实和理由;



    (五)提出检察建议的法律依据;



    (六)建议的具体内容;



    (七)行政机关整改期限;



    (八)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



    《检察建议书》的建议内容应当与可能提起的行政公益诉讼请求相衔接。



    第七十六条 人民检察院决定提出检察建议的,应当在三日内将《检察建议书》送达行政机关。



    行政机关拒绝签收的,应当在送达回证上记录,把《检察建议书》留在其住所地,并可以采用拍照、录像等方式记录送达过程。



    人民检察院可以采取宣告方式向行政机关送达《检察建议书》,必要时,可以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民监督员等参加。



    第七十七条 提出检察建议后,人民检察院应当对行政机关履行职责的情况和国家利益或者社会公共利益受到侵害的情况跟进调查,收集相关证据材料。



    第七十八条 行政机关在法律、司法解释规定的整改期限内已依法作出行政决定或者制定整改方案,但因突发事件等客观原因不能全部整改到位,且没有怠于履行监督管理职责情形的,人民检察院可以中止审查。



    中止审查的,应当经检察长批准,制作《中止审查决定书》,并报送上一级人民检察院备案。中止审查的原因消除后,应当恢复审查并制作《恢复审查决定书》。



    第七十九条 经过跟进调查,检察官应当制作《审查终结报告》,区分情况提出以下处理意见:



    (一)终结案件;



    (二)提起行政公益诉讼;



    (三)移送其他人民检察院处理。



    第八十条 经审查,人民检察院发现有本规则第七十四条第一款规定情形之一的,应当终结案件。



    第三节 提起诉讼



    第八十一条 行政机关经检察建议督促仍然没有依法履行职责,国家利益或者社会公共利益处于受侵害状态的,人民检察院应当依法提起行政公益诉讼。



    第八十二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检察院可以认定行政机关未依法履行职责:



    (一)逾期不回复检察建议,也没有采取有效整改措施的;



    (二)已经制定整改措施,但没有实质性执行的;



    (三)虽按期回复,但未采取整改措施或者仅采取部分整改措施的;



    (四)违法行为人已经被追究刑事责任或者案件已经移送刑事司法机关处理,但行政机关仍应当继续依法履行职责的;



    (五)因客观障碍导致整改方案难以按期执行,但客观障碍消除后未及时恢复整改的;



    (六)整改措施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



    (七)其他没有依法履行职责的情形。



    第八十三条 人民检察院可以根据行政机关的不同违法情形,向人民法院提出确认行政行为违法或者无效、撤销或者部分撤销违法行政行为、依法履行法定职责、变更行政行为等诉讼请求。



    依法履行法定职责的诉讼请求中不予载明行政相对人承担具体义务或者减损具体权益的事项。



    第八十四条 在行政公益诉讼案件审理过程中,行政机关已经依法履行职责而全部实现诉讼请求的,人民检察院可以撤回起诉。确有必要的,人民检察院可以变更诉讼请求,请求判决确认行政行为违法。



    人民检察院决定撤回起诉或者变更诉讼请求的,应当经检察长决定后制作《撤回起诉决定书》或者《变更诉讼请求决定书》,并在三日内提交人民法院。



    第四章 民事公益诉讼



    第一节 立案与调查



    第八十五条 人民检察院经过对民事公益诉讼线索进行评估,认为同时存在以下情形的,应当立案:



    (一)社会公共利益受到损害;



    (二)可能存在破坏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食品药品安全领域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侵害英雄烈士等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违法行为。



    第八十六条 人民检察院立案后,应当调查以下事项:



    (一)违法行为人的基本情况;



    (二)违法行为人实施的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



    (三)社会公共利益受到损害的类型、具体数额或者修复费用等;



    (四)违法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五)违法行为人的主观过错情况;



    (六)违法行为人是否存在免除或者减轻责任的相关事实;



    (七)其他需要查明的事项。



    对于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等应当由违法行为人依法就其不承担责任或者减轻责任,及其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承担举证责任的案件,可以重点调查(一)(二)(三)项以及违法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的关联性。



    第八十七条 人民检察院办理涉及刑事犯罪的民事公益诉讼案件,在刑事案件的委托鉴定评估中,可以同步提出公益诉讼案件办理的鉴定评估需求。



    第八十八条 刑事侦查中依法收集的证据材料,可以在基于同一违法事实提起的民事公益诉讼案件中作为证据使用。



    第八十九条 调查结束,检察官应当制作《调查终结报告》,区分情况提出以下处理意见:



    (一)终结案件;



    (二)发布公告。



    第九十条 经调查,人民检察院发现存在以下情形之一的,应当终结案件:



    (一)不存在违法行为的;



    人民检察院公益诉讼办案规则
    不分页显示   总共3页  [1] 2 [3]

    上一页    下一页

    ====================================
    免责声明:
    本站(law-lib.com)法规文件均转载自:
    政府网、政报、媒体等公开出版物
    对本文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
    请核对正式出版物、原件和来源
    客服:0571-88312697更多联系
    ====================================

    中央颁布单位

    Copyright © 1999-2024 法律图书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