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律图书馆

  • 新法规速递

  • 安徽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和废止部分地方性法规的决定

    1. 【颁布时间】2017-11-17
    2. 【标题】安徽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和废止部分地方性法规的决定
    3. 【发文号】
    4. 【失效时间】
    5. 【颁布单位】安徽省人大常委会
    6. 【法规来源】http://www.ahrd.gov.cn/npcweb/web/info_view.jsp?strId=1511485763289152

    7. 【法规全文】

     

    安徽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和废止部分地方性法规的决定

    安徽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和废止部分地方性法规的决定

    安徽省人大常委会


    安徽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和废止部分地方性法规的决定


    安徽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和废止部分地方性法规的决定


    安徽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公 告

    (第六十四号)

    《安徽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和废止部分地方性法规的决定》已经2017年11月17日安徽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十一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7年12月1日起施行。


    安徽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17年11月17日








    安徽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关于修改和废止部分地方性法规的决定

    (2017年11月17日安徽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四十一次会议通过)

    安徽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十一次会议决定,对下列法规作出修改:
    一、将《安徽省档案条例》第二十三条第二款修改为:“前款所列档案,档案所有者可以向国家档案馆捐赠、寄存或者出卖。禁止卖给、赠送给外国人或者外国组织。”
    第三十六条修改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有关主管部门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或者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损毁、丢失属于国家所有的档案的;
    (二)擅自提供、抄录、公布、销毁属于国家所有的档案的;
    (三)涂改、伪造档案的;
    (四)擅自出卖或者转让属于国家所有的档案的;
    (五)将档案卖给、赠送给外国人或者外国组织的;
    (六)未按国家规定归档或者未按期移交档案的;
    (七)明知所保存的档案面临危险而不采取保护措施,造成档案损失的;
    (八)档案工作人员玩忽职守,造成档案损失的。
    在利用档案馆的档案中,有前款第一项、第二项、第三项违法行为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给予警告,对单位可以并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对个人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造成档案损失的,责令赔偿损失。赔偿的数额依据所损失档案的价值及损坏程度确定。
    有本条第一款第四项、第五项违法行为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给予警告,对单位可以并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对个人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并可以依法征购所出卖或者赠送的档案。”
    二、将《安徽省广播电视管理条例》第八条第一款修改为:“广播电台、电视台变更台名、节目设置范围或者节目套数,省人民政府广播电视行政部门设立的广播电台、电视台或者省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设立的电视台变更台标的,应当经国务院广播电视行政部门批准。”
    第三十六条第一项修改为:“(一)未经批准,擅自变更台名、台标、节目设置范围或者节目套数的”。
    三、删去《安徽省特种行业治安管理条例》第十一条、第二十七条第二款。
    第十九条改为第十八条,修改为:“公章刻制业经营者承制公章,应当建立印章刻制档案备查,不得委托其他单位或者个人刻制,不得自行留样、仿制。”
    第二十八条改为第二十七条,修改为:“未取得特种行业许可证,擅自经营旅馆业、典当业、公章刻制业的,由公安机关依法予以取缔,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并处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两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条改为第二十九条,第三项修改为:“(三)开锁业经营者违反本条例第十九条规定的”。
    第三十一条改为第三十条,第一款修改为:“公安机关的人民警察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五条规定的,依法给予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情节特别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四、将《安徽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办法》第二条第三款修改为:“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
    五、废止《安徽省城乡集市贸易市场管理条例》(1996年11月27日安徽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通过 根据2002年11月30日安徽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四次会议关于修改《安徽省城乡集市贸易市场管理条例》第三十条的决定第一次修正 根据2004年6月26日安徽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关于修改《安徽省城乡集市贸易市场管理条例》的决定第二次修正 根据2006年6月29日安徽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关于修改《安徽省城乡集市贸易市场管理条例》的决定第三次修正 根据2010年8月21日安徽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关于修改部分法规的决定第四次修正)
    本决定自2017年12月1日起施行。
    《安徽省档案条例》《安徽省广播电视管理条例》《安徽省特种行业治安管理条例》《安徽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办法》根据本决定作相应修改,重新公布。












    安徽省档案条例

    (1997年11月2日安徽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四次会议通过 根据2004年6月26日安徽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关于修改〈安徽省档案条例〉的决定》第一次修正 根据2010年8月21日安徽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关于修改部分法规的决定》第二次修正 根据2017年11月17日安徽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十一次会议《关于修改和废止部分地方性法规的决定》第三次修正)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档案事业建设,有效地保护和利用档案,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档案,是指过去和现在的国家机构、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从事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宗教等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
    第三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的国家机关、党派、团体、武装部门、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以下统称单位)以及公民都有保护档案的义务。
    第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档案工作的领导,把档案事业的建设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建立健全档案机构,确定必要的人员编制,统筹安排发展档案事业所需的经费,逐步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
    第五条 各单位应当加强对档案工作的管理,为档案工作创造条件,保障档案工作的开展。
    第六条 档案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维护档案的完整与安全,便于社会各方面利用。
    第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在档案工作中作出显著成绩的或者向国家捐赠重要、珍贵档案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 档案机构及其职责

    第八条 省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主管全省档案事业,对全省的档案工作实行统筹规划,组织协调,监督和指导。
    市、县(市、区)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档案工作,并实行监督和指导。
    乡(镇)人民政府应当确定专人负责本机关的档案工作,并对所属单位和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的档案工作进行指导。
    第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应当积极开展档案法律、法规的宣传工作,依法行使档案执法监督检查权,加强对企业事业单位档案工作的监督和指导,并依法对违反档案法律、法规的行为进行查处。
    第十条 各单位的档案机构及其工作人员负责保管本单位的档案,并对所属单位的档案工作进行监督和指导。
    省人民政府各部门的档案机构,经省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审定,可以制定本系统专业档案工作的业务标准和技术规范。
    第十一条 县级以上各级各类档案馆,是集中管理档案的文化事业机构,负责接收、收集、整理、保管和提供利用各分管范围内的档案。
    综合档案馆按县级以上行政区划设置。专门档案馆和部门档案馆的设置由省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统筹规划,报省人民政府批准。综合档案馆、专门档案馆和部门档案馆收集档案的范围,由省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会同省有关主管部门制定。
    企业、事业单位设置档案馆及其收集档案的范围,按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二条 从事档案工作和档案鉴定、评估的人员,应当具备专业知识。

    第三章 档案的管理

    第十三条 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在公务活动中形成的材料,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属于归档范围的,应当定期完整地向本单位档案机构或者档案工作人员移交,集中管理,其它部门和个人不得据为己有或者拒绝归档。
    第十四条 单位必须按国家规定,定期向档案馆移交档案。
    第十五条 举办重大的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卫生、体育、外事、宗教等活动,组织和承办单位应当通知同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活动中形成的材料应当收集齐全,并在活动结束之日起六十日内到同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办理档案登记。
    第十六条 基本建设工程和技术改造项目验收、科学技术成果鉴定、重要设备开箱和其他技术项目的验收、鉴定,应当有本单位的档案工作人员参加,验收应当归档的材料。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确定的重点建设工程和重大科学技术研究项目形成的档案,由同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和有关主管部门的档案机构验收。
    第十七条 综合档案馆应当加强对具有地方特色的档案、重大事件档案和著名人物档案的收集和保护。
    第十八条 综合档案馆和专门档案馆可以向社会征集、征购档案,可以接受捐赠寄存的档案。
    第十九条 档案所有权的确认和变更,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条 档案馆和其他档案机构应当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制度,配置适宜保管档案的库房、设施和设备,采用先进技术和消防措施等,确保档案的安全。
    第二十一条 销毁档案必须按国家规定的程序和办法进行。禁止擅自销毁档案。
    第二十二条 禁止出卖属于国家所有的档案。
    属于国家所有的档案的复制件,需要赠送、交换、出卖的,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第二十三条 集体所有的和个人所有的对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或者应当保密的档案,档案所有者应当妥善保管。
    前款所列档案,档案所有者可以向国家档案馆捐赠、寄存或者出卖。禁止卖给、赠送给外国人或者外国组织。
    第二十四条 属于国家所有的档案和本条例第二十三条第一款所列的档案以及这些档案的复制件,单位和个人需要携带、运输、邮寄出境的,应当报省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审批。海关凭批准文书查验放行。

    第四章 档案的利用和公布

    第二十五条 档案馆和其他档案机构应当改善条件,简化手续,为各方面利用档案服务。
    第二十六条 利用和公布档案,应当遵守国家保密规定,不得损害国家、集体或者个人的合法权益;涉及知识产权的,必须遵守法律、法规有关保护知识产权的规定。
    第二十七条 档案馆应当按国家规定向社会开放档案;定期公布开放档案的目录。
    综合档案馆和专门档案馆保管的档案,按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期限和条件向社会开放。已到开放期限的档案,档案馆必须审查。涉及国家安全或者重大利益以及其他到期需要保密不宜开放的档案,可以延期开放。
    第二十八条 档案馆提供利用的档案,应当用复制件或者缩微品代替原件。档案的复制件和缩微品,盖有档案保管单位印章的,具有与档案原件同等的效力。
    第二十九条 单位和个人持有介绍信或者工作证、身份证等合法证明,可以利用已经开放的档案。利用未开放的档案,必须经档案保管单位同意,必要时应当报其上级主管部门审查批准。
    外国组织或者外国人利用已经开放或者未开放的档案,必须遵守我国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第三十条 利用档案不得擅自抄录、复制,不得勾画、涂改、伪造、损毁和丢失。
    第三十一条 档案馆提供利用档案和开展咨询服务,按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收取费用。
    单位或者个人利用其移交、捐赠、寄存的档案,档案馆应当无偿服务并优先提供。
    档案馆向社会提供利用寄存的档案,应当征得寄存者的同意。
    第三十二条 向社会公布档案,除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的规定执行外,还可以采取计算机网络传输的形式。
    第三十三条 属于国家所有的档案,在档案馆保管的,由档案馆公布。重要档案的公布应当征得档案形成单位的同意,或者报有关主管部门批准。
    其他档案机构保管的档案,由所在单位公布。重要档案的公布需报有关主管部门批准。
    个人所有的档案,档案所有者有权公布,但必须遵守国家有关规定。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公布不属于自己所有的档案。
    第三十四条 档案馆和其他档案机构应当加强对档案的研究、整理,有计划地编辑出版档案材料。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五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可视情节轻重,提出处分意见,由有关主管部门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或者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
    (一)擅自设置档案馆的;
    (二)擅自从事档案鉴定、评估活动的;
    (三)未按国家规定办理档案登记的;
    (四)未按国家规定向社会开放和提供利用档案的。
    第三十六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有关主管部门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或者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损毁、丢失属于国家所有的档案的;
    (二)擅自提供、抄录、公布、销毁属于国家所有的档案的;
    (三)涂改、伪造档案的;
    (四)擅自出卖或者转让属于国家所有的档案的;
    (五)将档案卖给、赠送给外国人或者外国组织的;
    (六)未按国家规定归档或者未按期移交档案的;
    (七)明知所保存的档案面临危险而不采取保护措施,造成档案损失的;
    (八)档案工作人员玩忽职守,造成档案损失的。
    在利用档案馆的档案中,有前款第一项、第二项、第三项违法行为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给予警告,对单位可以并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对个人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造成档案损失的,责令赔偿损失。赔偿的数额依据所损失档案的价值及损坏程度确定。
    有本条第一款第四项、第五项违法行为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给予警告,对单位可以并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对个人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并可以依法征购所出卖或者赠送的档案。
    第三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四条的规定,擅自携带、运输、邮寄档案或者档案复制件出境的,由海关予以没收,可以并处罚款;并将没收的档案或者档案复制件移交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八条 收缴罚款必须使用省财政部门统一制发的罚款收据。罚款和没收违法所得全额上交国库。
    第三十九条 有关主管部门对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五条、第三十六条所列行为的人员给予行政处分,应当将处分结果告知同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
    第四十条 拒绝、阻碍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一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诉讼。当事人逾期不履行处罚决定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六章 附 则

    第四十二条 本条例适用中的具体问题由省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负责解释。
    第四十三条 外商投资企业档案的管理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十四条 本条例自1998年1月1日起施行。

    安徽省广播电视管理条例

    (2010年4月23日安徽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 根据2015年3月26日安徽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关于修改《安徽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等部分法规的决定第一次修正 根据2017年11月17日安徽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十一次会议《关于修改和废止部分地方性法规的决定》第二次修正)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广播电视管理,发展广播电视事业,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广播电台、电视台、广播电视站的设立,广播电视节目的采编、制作、播放、传输以及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服务等活动。
    第三条 广播电视事业应当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广播电视节目的采编、制作、播放以及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服务应当遵守法律、法规和社会主义道德规范,提高节目质量,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广播电视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根据需要和财力逐步增加投入,并重点扶持农村和贫困地区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广播电视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广播电视管理工作,其他相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广播电视管理工作。
    第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广播电视行政部门应当建立监督举报制度,接受社会监督。

    第二章 广播电台、电视台和广播电视站

    第七条 广播电台、电视台由县(市)以上人民政府广播电视行政部门设立,其中教育电视台可以由设区的市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设立。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设立广播电台、电视台。
    设立广播电台、电视台,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许可证。
    第八条 广播电台、电视台变更台名、节目设置范围或者节目套数,省人民政府广播电视行政部门设立的广播电台、电视台或者省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设立的电视台变更台标的,应当经国务院广播电视行政部门批准。
    广播电台、电视台不得出租、转让播出时段。
    第九条 广播电台、电视台终止,应当按照原审批程序申报,其许可证由原审批机关收回。
    广播电台、电视台因特殊情况需要暂时停止播出的,应当经省人民政府广播电视行政部门同意;未经批准,连续停止播出超过三十日的,视为终止,应当依照前款规定办理有关手续。
    第十条 市辖区、乡(镇)以及大专院校等企业事业单位可以依照国家有关规定申请设立广播电视站。
    设立广播电视站由申请单位向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广播电视行政部门提出申请,逐级审核同意后,报省人民政府广播电视行政部门审批。
    经批准设立的广播电视站不得改称广播电台、电视台,不得出租、转让、承包。

    第三章 广播电视传输与服务

    第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广播电视行政部门应当坚持合理和节约原则,充分利用现有的公用通信等各种网络资源,加强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的建设和管理,保障广播电视的安全传输和播出。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广播电视行政部门应当因地制宜,采取卫星接收、无线转播、有线广播、有线电视等多种技术手段,逐步提高农村广播电视覆盖率。
    第十二条 广播电台、电视台、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和监测、监控网运营单位应当按照国家规定,使用获得有效入网认定证书的有关广播电视设备器材。
    第十三条 设立广播电视发射台、转播台、微波站、卫星上行站,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广播电视节目传送业务经营许可证、频率使用许可证后,持核发的频率、频段专用指配证明,向省人民政府无线电管理机构办理审批手续,领取无线电台执照。
    经核准使用的频率、频段不得出租、转让。
    第十四条 广播电视监测台(站)负责监测广播电视传输播放和运行的技术质量,检测广播电视频率的使用情况。
    从事广播电视节目传送业务的机构应当向广播电视监测台(站)提供所传送节目的完整信号,不得干扰、阻碍监测活动。
    第十五条 有线广播电视网络基本收视维护费实行政府定价。具体收费标准由省人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按照公开、公平、公正、效率的原则组织听证后核定,并向社会公布。
    第十六条 数字付费广播电视频道由用户自主选择,自愿订购,不得强制用户订购。
    第十七条 广播电视行政部门应当制定有线广播电视服务标准和规范,建立监督检查制度,对有线广播电视网络运营单位的服务质量和经营活动进行监督检查,并向社会公布结果。
    有线广播电视网络经营单位应当按照国家和省广播电视行政部门制定的有线广播电视服务标准和规范以及承诺的服务项目和内容,与用户签订服务协议,明确服务项目、服务范围、服务时限、服务守则以及资费标准、违约责任等。
    第十八条 用户申请安装、移装有线电视接收设施的,有线广播电视网络运营单位应当在其公布的时限内保证装机开通。
    用户申告收视障碍的,有线广播电视网络运营单位应当自接到用户申告之时起二十四小时内排除,重大故障应当在四十八小时内排除。在规定期限内不能排除故障的,应当及时告知用户,并自申告之日起按天免收故障期间的收视维护费。
    第十九条 用户与有线广播电视网络运营单位因收视效果、服务质量等发生争议的,可以向当地广播电视行政部门或者消费者协会投诉。对用户的投诉,广播电视行政部门或者消费者协会应当依法进行调查、调解,在五日内提出处理意见并告知用户。

    第四章 广播电视节目

    第二十条 广播电视新闻节目采编、制作,应当真实、客观、及时、公正。
    禁止播放虚假新闻和有偿新闻。
    第二十一条 广播电视节目应当由广播电台、电视台和经批准设立的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单位制作。
    非公有资本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可以投资广播电台、电视台的科技、音乐、体育、娱乐等节目的制作。
    第二十二条 广播电台、电视台不得制作、播放含有法律、法规禁止内容的广播电视节目。
    广播电台、电视台不得播放未取得制作经营许可的单位制作的广播电视节目;不得播放未取得发行许可的电视剧、动画片。
    第二十三条 广播电台、电视台及广播电视站对其播放的节目内容,应当实行播前审查、重播重审。
    第二十四条 广播电台、电视台、广播电视站、广播电视发射台、转播台、微波站、卫星上行站、有线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等,应当按照国家规定播放或者转播广播电视节目。
    第二十五条 广播电台、电视台、广播电视站以及依法设立的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单位使用的语言文字应当符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律、法规的规定。
    第二十六条 广播电台、电视台播放广告应当真实、合法。
    广播电台、电视台应当遵守广告审查和播放管理制度,对广播电视广告依法进行审查,不得播放明知或者应知是虚假的广告。
    广播电台、电视台播放商业广告不得超过国家规定的时间和比例,播放公益广告不得少于国家规定的时间和比例。

    第五章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

    第二十七条 从事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应当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取得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或者履行备案手续。
    未取得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或者未履行备案手续,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从事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
    第二十八条 省和设区的市广播电台、电视台从事互联网视听节目转播类服务,应当在节目开播二十日前向省人民政府广播电视行政部门履行备案手续。备案时,应当提交网址、网站名、拟转播的广播电视频道、栏目名称等材料。
    第二十九条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单位播出时政类视听新闻节目,应当是设区的市以上广播电台、电视台制作、播放和中央新闻单位网站登载的节目。
    第三十条 开办广播电视视频点播业务,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报批,取得广播电视视频点播业务许可证。
    未取得广播电视视频点播业务许可证,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开办广播电视视频点播业务。
    第三十一条 通过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互联网等信息网络在公共交通工具、楼宇、机场、车站、商场、银行、医院以及户外等公共载体播放视听节目,应当符合国家有关广播电影电视节目的管理规定。

    第六章 广播电视设施

    第三十二条 广播电视工程的设计、施工和安装,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技术标准和环境质量标准,由具备相应资质的单位承担。
    第三十三条 经批准设立的有线广播电视网络应当与区域性有线电视传输覆盖网联网。
    新建、改建和扩建住宅小区,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配套设置有线广播电视设施,并纳入住宅小区工程总体验收。有线广播电视设施由当地广播电视行政部门组织测试验收,验收合格的,经办理有线电视入网手续后方可使用。
    第三十四条 工程建设应当避开广播电视设施,并符合国家规定的保护要求。重大工程项目确实无法避开而需要迁建广播电视设施的,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审批前征得有关广播电视行政部门同意。
    迁建工作应当坚持先建设后拆除的原则。迁建所需费用由造成广播电视设施迁建的单位承担。
    第三十五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哄抢、私分、截留、破坏广播电视设施,不得干扰、影响广播电视信号发射、传输,不得危害广播电视的安全播放。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第八条、第十三条、第二十二条、第二十四条、第二十六条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广播电视行政部门责令停止违法活动,给予警告,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并处五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由原审批机关吊销许可证:
    (一)未经批准,擅自变更台名、台标、节目设置范围或者节目套数的;
    (二)出租、转让播出时段的;
    (三)出租、转让频率、频段的;
    (四)播放未取得制作经营许可的单位制作的广播电视节目的;
    (五)播放未取得发行许可的电视剧、动画片的;
    (六)播放、转播节目违反国家规定的;
    (七)播放的商业广告超过国家规定时间的。
    第三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条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广播电视行政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并处五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
    (一)将广播电视站改称广播电台、电视台的;
    (二)将广播电视站出租、转让、承包给其他单位和个人的。
    第三十八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四条规定,拒绝向广播电视行政部门设立的监测机构提供所传送节目的完整信号,或者干扰、阻碍监测活动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广播电视行政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可以并处五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八条规定,有线广播电视网络运营单位未按照规定履行故障排除义务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广播电视行政部门给予警告,责令立即排除故障,可以并处五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对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可以给予处分;情节严重的,由原批准机关吊销许可证。
    第四十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六条规定,广播电台、电视台播放明知或者应知是虚假广告的,应当依法承担连带民事责任。
    第四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七条规定,擅自从事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广播电视行政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可以并处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没收其从事违法活动的设备,并处投资总额一倍以上二倍以下罚款。
    第四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条规定,擅自开办广播电视视频点播业务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广播电视行政部门予以取缔,可以并处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五条规定,侵占、哄抢、私分、截留、破坏广播电视设施以及危害广播电视安全播放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广播电视行政部门责令停止违法活动;造成损失的,依法赔偿损失;情节严重,未构成犯罪的,并处二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未构成犯罪的,由广播电视行政部门或者行政监察机关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一)未按国家规定的节目设置范围开办节目的;
    (二)未履行对有线广播电视网络运营单位的服务质量和经营活动进行监督检查职责的;
    (三)播放、转播节目违反国家规定的;
    (四)播放虚假新闻和有偿新闻的;
    (五)其他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行为的。

    第八章 附 则

    第四十五条 本条例所称广播电台、电视台,是指采编、制作并通过有线、无线、卫星或者其他方式向社会公众播放广播电视节目的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包括广播电视台、教育电视台、具备独立法人资格的广播电台、电视台分台等。
    本条例所称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是指制作、编辑、集成并通过互联网向公众提供视音频节目,以及为他人提供上载传播视听节目服务的活动。
    第四十六条 本条例自2010年7月1日起施行。1997年9月21日安徽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三次会议通过的《安徽省有线电视管理条例》同时废止。






    安徽省特种行业治安管理条例

    (2014年9月26日安徽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 根据2017年11月17日安徽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十一次会议《关于修改和废止部分地方性法规的决定》修正)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特种行业治安管理,促进特种行业健康发展,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以下特种行业的治安管理:
    (一)旅馆业;
    (二)典当业;
    (三)公章刻制业;
    (四)拍卖业;
    (五)废旧金属收购业;
    (六)寄卖业;
    (七)旧机动车、旧移动电话、旧电脑等旧货交易业;
    (八)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业、机动车维修业、机动车租赁业;
    (九)金银首饰加工业;
    (十)开锁业;
    (十一)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特种行业。
    第三条 特种行业治安管理实行属地管理,依法保护行业经营者、消费者等的合法权益,制止、取缔非法经营,预防和打击违法犯罪活动。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机关负责特种行业治安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工商行政管理、商务、旅游、交通运输、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主管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与特种行业治安管理有关工作。
    第五条 公安机关应当依法规范特种行业治安管理,文明执法、公正执法,强化服务意识,自觉接受社会和公民的监督。
    第六条 鼓励建立各类特种行业协会,引导和促进行业规范有序发展。行业协会应当加强行业自律,配合公安机关实施行业治安管理,指导和督促相关经营者及其从业人员依法履行治安义务。
    第七条 单位和个人发现特种行业经营者及其从业人员有违法犯罪行为的,应当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有关部门应当及时调查处理,并将结果告知举报者。

    第二章 从业管理

    第八条 经营特种行业的企业应当符合下列治安管理的要求:
    (一)有必要的财物保管设备和治安防范设施;
    (二)有依法需要配置的身份证件识别、治安信息采集传输设备;
    (三)设立内部治安保卫机构或者配备专(兼)职保卫人员,有健全的内部治安保卫制度。
    经营特种行业的个体工商户,应当符合前款第一项和第二项规定的要求。
    第九条 在铁路、矿区、油田、机场、港口、施工工地、军事禁区和金属冶炼加工企业附近,不得设点收购废旧金属。禁止设点的范围由所在地的市、县人民政府划定并公布。
    第十条 经营旅馆业、典当业、公章刻制业的,依法应当向所在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机关提出申请,取得特种行业许可证。

    第三章 治安责任

    第十一条 特种行业的法定代表人或者负责人是本单位的治安责任人。特种行业承包经营负责人或者聘任的经营负责人为共同治安责任人。治安责任人的责任是:
    (一)制定内部治安保卫制度和岗位责任制,检查治安隐患并进行整改,落实内部治安防范措施;
    (二)根据单位规模,配备专(兼)职治安员或者按照有关规定配备保安员,组织本单位的治安员、保安员接受公安机关的治安业务培训;
    (三)对公安机关查处涉嫌刑事案件、治安案件、治安灾害事故予以配合;
    (四)发生治安灾害事故时,立即报告有关部门,并协助有关部门实施救援、处理,组织抢救伤员、疏散群众,维护现场秩序。
    经营特种行业的个体工商户,应当履行相应的治安责任,制定治安防范措施,检查治安隐患并进行整改。
    第十二条 特种行业经营者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建立治安管理信息系统,并向公安机关实时传输治安信息;暂不具备实时传输条件的,应当按照公安机关的规定,定期报送相关信息。
    第十三条 旅馆业,典当业,废旧金属收购业,寄卖业,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业、机动车维修业、机动车租赁业,旧机动车、旧移动电话、旧电脑等旧货交易业,金银首饰加工业,其经营场所的出入口、营业厅、主要通道和保管库房以及停车场等部位,应当按照规定安装视频监控设备。特种行业经营者应当保证视频监控设备正常运行,保证视频监控录像资料不被删改、传播或者非法使用。
    典当业经营者应当将视频监控录像资料留存两个月以上,前款规定的其他特种行业经营者应当将视频监控录像资料留存一个月以上。
    第十四条 公安机关应当组织、指导特种行业开展治安防范业务培训。公安机关开展治安防范业务培训不得收取任何费用。
    特种行业的从业人员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参加法律、法规知识和治安防范业务培训,接受公安机关的治安监督检查和治安防范业务指导,配合公安机关开展执法工作。
    第十五条 以个人为服务对象的特种行业,从业人员应当如实登记服务对象的姓名、身份证件种类和号码以及服务时间等信息;以单位为服务对象的特种行业,从业人员应当留存服务对象出具的单位证明材料,如实登记服务对象的名称、服务时间等信息,并按照规定登记业务经办人的身份信息。
    第十六条 特种行业的从业人员在经营活动中,应当验视下列物品,登记相关物品信息:
    (一)交易物品或者承揽物品的名称、数量、规格和新旧程度等;
    (二)生产性废旧金属的来源证明;
    (三)旧机动车的品牌、车型、颜色、牌照号码、发动机号码和车架号码等;
    (四)旧移动电话、旧电脑的品牌、型号、颜色和串号等。
    第十七条 旅馆业经营者应当建立访客提醒制度。对零时尚未离开旅馆的访客,服务人员应当提醒访客离开,或者按照规定对访客进行住宿登记。
    第十八条 公章刻制业经营者承制公章,应当建立印章刻制档案备查,不得委托其他单位或者个人刻制,不得自行留样、仿制。
    第十九条 开锁业经营者,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到公安机关留存身份证件、开锁工具的相关信息;
    (二)承接开锁业务的,应当要求委托人提供相关身份证明等,确认委托人拥有被锁物品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不能确认的不得承接;
    (三)现场开锁时,应当填写开锁服务记录单,由委托开锁人、开锁技术人员分别签名、注明联系方式,并留存备查;
    (四)未经公安机关同意,不得进行开锁技术培训或者传授开锁技术;
    (五)不得出售、出借专用开锁工具。
    第二十条 特种行业的从业人员在经营过程中,发现涉嫌违法犯罪行为、违禁物品或者公安机关通报协查的人员、物品的,应当立即向公安机关报告。

    第四章 监督管理

    第二十一条 公安机关对特种行业的治安管理情况实行记分等级制管理。公安机关按照行业特点科学确定记分等级标准,根据记分情况确定特种行业治安等级,实施相应的治安管理措施。
    公安机关应当将记分等级情况及时告知经营者,并通过其部门信息网站等形式向社会公布,为公众查询提供便利。
    第二十二条 公安机关对特种行业履行监督检查职责时,可以依法采取下列措施:
    (一)实地查看经营场所治安管理条件落实情况;
    (二)检查从业人员身份证件;
    (三)检查交易物品或者承揽物品;
    (四)调阅从业人员名簿、视频监控录像和其他相关资料;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措施。
    第二十三条 公安机关对特种行业进行检查时,执法人员不得少于两人,并应当出示证件。未出示证件的,经营者有权拒绝接受检查。
    公安机关对特种行业进行检查,实行治安检查登记制度。检查结果由执法人员和被检查方签字确认。
    第二十四条 公安机关的人民警察开展治安检查和查办案件,应当避免或者减少对经营者正常经营活动的影响,对知晓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或者个人隐私,应当保密。
    第二十五条 公安机关的人民警察在特种行业治安管理中,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参与、变相参与特种行业经营活动;
    (二)违法实施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或者收取费用;
    (三)为利用特种行业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人员提供庇护;
    (四)不履行对特种行业的监督检查职责;
    (五)不依法查处违法行为。
    第二十六条 取得特种行业许可证的单位和个人,营业执照或者相关行政许可证件依法被吊销的,公安机关应当注销特种行业许可证。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七条 未取得特种行业许可证,擅自经营旅馆业、典当业、公章刻制业的,由公安机关依法予以取缔,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并处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两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八条 经营特种行业的企业、事业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存在治安隐患的,公安机关应当责令限期整改,并处警告;逾期不整改,造成公民人身伤害、公私财产损失,或者严重威胁公民人身安全、公私财产安全或者公共安全的,对单位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对单位主要负责人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五百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有关组织依法对单位主要负责人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按照规定采集、上传或者报送有关人员与物品信息的;
    (二)未按照规定安装、使用视频监控设备,以及删改、传播或者非法使用视频监控录像资料的;
    (三)未按照规定登记服务对象及相关物品信息的;
    (四)发现涉嫌违法犯罪行为、违禁物品未向公安机关报告的。
    经营特种行业的个体工商户,有前款规定四项情形之一的,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处罚;法律、行政法规没有规定的,由公安机关处两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九条 特种行业经营者违反本条例,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公安机关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处两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旅馆业经营者对零时以后滞留旅客房间的访客,未按规定登记身份信息的;
    (二)公章刻制业经营者委托其他单位和个人刻制公章,或者自行留样、仿制公章的;
    (三)开锁业经营者违反本条例第十九条规定的。
    第三十条 公安机关的人民警察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五条规定的,依法给予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情节特别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违法行使职权,侵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应当依法赔偿。

    第六章 附 则

    第三十一条 公安机关对快递业的治安管理,法律、行政法规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法律、行政法规没有规定的,参照本条例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二条 本条例自2015年1月1日起施行。














    安徽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
    义务教育法》办法

    (1987年4月29日安徽省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 根据1997年11月2日安徽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四次会议关于修订《安徽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办法》等地方性法规的决定第一次修正 2011年10月22日安徽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修订 根据2017年11月17日安徽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十一次会议《关于修改和废止部分地方性法规的决定》修正)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省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
    第三条 本省义务教育实行省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实施,设区的市人民政府组织协调,县级人民政府为主管理的体制。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义务教育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学校之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
    建立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教师配置等方面向农村倾斜。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具体负责义务教育实施工作。
    发展和改革、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国土资源、住房和城乡建设、规划、环保、公安、文化、卫生、工商、新闻出版等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义务教育实施工作。

    第二章 学 生

    第六条 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送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
    第七条 适龄儿童、少年免试入学。学校不得采取入学考试或者测试等形式选拔学生,不得将考级证书和竞赛成绩等作为入学的依据。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当根据本行政区域内学校布局及适龄儿童、少年数量和分布状况,合理划分就近入学区域,并向社会公布。学校不得拒绝本入学区域适龄儿童、少年入学,不得跨越入学区域招生。
    第八条 随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在非户籍所在地居住的适龄儿童、少年,在居住地接受义务教育,由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持本人的身份、居住、就业证明以及儿童、少年的身份证明材料,向居住地所在入学区域的学校提出就读申请,学校应当接收。学校接收确有困难的,应当提请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安排就近入学。
    第九条 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外出务工的应当妥善安排留守儿童的生活和学习。
    学校应当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辅导、生活指导和心理引导,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制度,保障农村留守儿童接受义务教育。
    鼓励社会力量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活动,为其学习、生活提供帮助和便利。
    第十条 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和督促适龄儿童、少年及时入学,采取措施防止适龄儿童、少年辍学,并和学校共同做好辍学学生的复学工作。
    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协助政府督促适龄儿童、少年入学和辍学学生复学。
    第十一条 学校应当建立学生学籍档案,对违反学校管理制度的学生,予以批评教育,但不得责令转学、停学、休学、退学或者开除。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建立学籍管理制度,实行学籍信息化管理。

    第三章 学 校

    第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行政区域城乡规划和人口变动状况,科学制定、合理调整中小学布局规划。新建居民区需要设置学校的,应当与居民区的建设同步进行。
    第十三条 市、县人民政府应当对学校所需建设用地依法划拨,明确土地使用权。规划用于建设学校的土地,未经批准,不得改变用途。
    学校建设涉及的税费,应当按照国家和省规定减免。
    第十四条 学校建设应当符合国家和省规定的办学标准、选址要求、建设标准和防灾标准,确保学生和教职工安全。
    建设、勘察、设计、施工和工程监理单位依法对学校建设工程质量负责。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定期组织对学校校舍安全进行检查,对达不到安全和抗震设防要求的,应当及时维修、加固或者重建。
    第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合理配置教师、资金、仪器、设备、图书等资源,促进学校均衡发展。
    不得将学校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不得单纯以学科考试成绩评价或者考核学校,不得按升学率高低对学校进行排名。
    学校应当均衡配置校内资源,不得划分重点班和非重点班,不得张榜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和按照考试成绩公布学生排名。
    第十六条 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实行学区管理。学区内学校的师资、经费、教育教学等重大事项,由学区内的学校共同参加、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对学区内学校重大事项的决策和管理实施监督检查。
    第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根据特殊教育对象类型和教育教学需要,按照国家规定设置特殊教育学校,在普通学校设置特殊教育班,保障残疾的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
    普通学校应当接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的适龄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并为其学习、康复提供帮助。
    第十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和管理,为居住较远的学生和农村留守儿童提供寄宿,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寄宿学生给予生活补助,并逐步提高补助标准,扩大补助范围。
    学校应当尊重少数民族学生的生活习惯和风俗习惯。
    第十九条 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依法维护学校周边秩序,保护学生、教师、学校的合法权益。
    禁止任何组织和个人违反国家规定,在学校周边从事下列活动:
    (一)兴建产生环境污染的企业;
    (二)设置易燃、易爆、剧毒、放射性、腐蚀性等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使用的场所或者设施;
    (三)在中小学校园周边二百米以内设置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
    (四)在中小学校园周边二百米以内新建、扩建或者改建营业性歌舞娱乐场所、营业性游艺娱乐(电子游戏)场所,或者其他未成年人不宜进入的场所;
    (五)其他不适宜在中小学校园周边设立的场所或者摊点。
    第二十条 学校应当建立疫病防控、食品卫生、交通、火灾、气象灾害、地震和预防溺水等安全制度和应急机制,定期组织开展应急演练,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及时消除安全隐患,预防事故发生。
    学校应当加强安全保卫,完善安全防护设施,配备专职或者兼职安全保卫人员。学校向社会公众开放的场所、设施,应当实行专门管理。禁止无关人员进入校园教学、生活区域。
    学校购买或者租用机动车专门用于接送学生的,应当执行有关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建立健全安全责任制度和安全检查制度,确保学生安全。
    学校应当按照国家规定投保学生意外伤害校方责任险,所需费用从学校公用经费中列支。
    第二十一条 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校长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任职条件,由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依法聘任。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校长的任免,应当征求当地乡(镇)人民政府的意见。
    学校实行校长任期制和定期交流制,具体办法由省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制定。
    学校应当建立校务公开制度,定期向教职工、学生公开学校的教育教学决策、财务收支等重大事项。

    第四章 教 师

    第二十二条 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在省规定的中小学教师编制总量内,根据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生源变化和学校布局调整等情况,及时核定、调整学校教师编制,并按照编制配备教师。
    任何单位不得占用或者变相占用教师编制。
    第二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依法履行中小学教师的招聘录用、职务评聘、培养培训、交流和考核等管理职能,并在教师职务评聘、培养培训、骨干选拔等方面向薄弱学校倾斜。
    第二十四条 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建立教师交流制度,实行城区学校间、农村学区学校间的教师定期交流,推行城乡间教师支教、挂职等多种形式交流,实施城乡学校结对帮扶,加强薄弱学校师资建设。
    第二十五条 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制定教师继续教育规划和培训计划,定期组织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素质。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家和省规定落实教师继续教育经费。
    第二十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教师的工资福利和社会保险待遇,保证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
    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山区贫困地区工作的教师,在工资、职务评聘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完善津贴补贴标准;对在农村地区长期从教、贡献突出的教师给予奖励。具体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制定。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将符合条件的教师住房纳入地方保障性住房建设规划,根据需要建设农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
    第二十七条 学校实行教师年度考核和聘期考核制度。学校应当将考核结果作为教师岗位聘任(用)、职务评聘、绩效工资分配、培养培训和表彰奖励的依据。
    对经考核不合格的,由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培训;经培训仍不合格的,应当调离教师岗位或者按照规定解除聘用关系。
    学校不得单纯以学科考试成绩评价或者考核教师,不得按升学率高低对教师进行排名和奖惩。
    第二十八条 教师应当为人师表,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依法履行教育教学职责,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不得歧视学生,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不得侵犯学生的合法权益。
    教师在工作岗位上遇到涉及学生人身安全的紧急情况,应当及时采取措施,保护学生人身安全。
    鼓励教师对学习成绩暂有差距的学生无偿进行个别辅导。教师不得组织或者参与对学生的有偿补习活动,不得利用节假日和课余时间组织学生集体补课。

    第五章 教育教学

    第二十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当按照国家要求推进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考试、招生、评价制度改革,完善义务教育教学研究指导体系和质量评价体系,推进实施素质教育。
    第三十条 学校应当执行国家和省制定的课程方案,不得随意调整课程、停课或者增加、减少课时,不得挤占音乐、体育、美术、实验等课时,并开展思想品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青春期教育和安全教育。
    学校和教师应当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特点,根据课程标准精选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为学校配齐音乐、美术、体育、实验等学科教师和相应的教育教学设备。
    第三十一条 学校和教师应当合理布置作业,保证学生的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开展文化娱乐等课外活动;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每天至少参加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活动。
    不得组织学生参加商业等其他与教育教学无关的活动。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图书馆、青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应当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开放;博物馆、纪念馆、科技馆、展览馆、美术馆、文化馆以及影剧院、体育场馆、动物园、公园等场所,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或者优惠开放,为学生开展课外活动提供便利。
    第三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加强现代远程教育传输网络建设,建立教育教学资源服务平台,推进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共享。
    第三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当按照国家和省规定选用教科书。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强制学校、教师订购教辅材料或者报刊,学校、教师不得以任何形式强制学生订购教辅材料或者报刊。

    第六章 教育经费

    第三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在财政预算中将义务教育经费单列,确保义务教育经费及时足额拨付、专款专用,并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义务教育经费的决算情况。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用于实施义务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比例应当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比例,保证按照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义务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职工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
    第三十五条 省人民政府应当结合本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制定不低于国家标准的学校学生人均公用经费标准,满足教育教学的基本需要。
    特殊教育学校(班)学生人均公用经费标准应当不低于普通学校学生人均公用经费标准的五倍。
    第三十六条 省人民政府负责统筹落实本省义务教育经费,并根据各地财政收入状况,确定本省各级人民政府分担义务教育经费的项目和比例。
    省人民政府应当规范义务教育专项转移支付,支持和引导各级人民政府增加对义务教育的投入,扶持特殊教育发展,支持革命老区、山区、库区、行蓄洪区等贫困地区以及皖北地区教育事业发展和城镇薄弱学校发展。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确保将上级人民政府的义务教育转移支付资金按照规定用于义务教育,不得减少本级人民政府应当承担的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新增义务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义务教育。
    第三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地方教育附加、教育费附加和从土地出让收益中计提的教育资金纳入教育部门预算管理,按照规定用于改善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
    第三十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义务教育经费的审计监督和统计公告制度,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益。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占、挪用义务教育经费,不得向学校非法收取或者摊派费用。

    第七章 教育督导

    安徽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和废止部分地方性法规的决定
    不分页显示   总共2页  1 [2]

      下一页

    ====================================
    免责声明:
    本站(law-lib.com)法规文件均转载自:
    政府网、政报、媒体等公开出版物
    对本文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
    请核对正式出版物、原件和来源
    客服:0571-88312697更多联系
    ====================================

    中央颁布单位

    Copyright © 1999-2022 法律图书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