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法律图书馆>>法治动态>>出版动态>>《赢在谈判》炼成始末
http://www.law-lib.com 2010-12-15 16:48:24 来源:
《赢在谈判》炼成始末
策划编辑 陆建华
2010年12月初,您便可在书店找到《赢在谈判——商务律师的成功法则》一书了。这本图书的炼成过程中涉及的人物按出场先后顺序是:我—>刘桂明老师—>刘俊海老师—>赛戴尔教授(美国密歇根大学)—>阮子文律师—>刘俊海老师—>刘桂明老师—>我。作为本书的策划编辑,我既象图书的封面,起了个头,结了个尾;又象图书的纸张,虽然出现在了每个阶段,但却都不是主角,呵呵。
●初识两位刘老师
2008年4月底,去老家江西出差,在南昌几乎是同时认识了两位刘老师,不过是由传言很关爱后生晚辈的刘桂明老师介绍认识第五届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老师的。回到北京后,和刘俊海老师相谈甚欢,并同时签定了两本书稿和一个文库(资本市场法治文库)的出版合同。随后的一段时间里,人大一旦有个什么对我能有所帮助的活动,刘俊海老师便喊我去参与一下。
●策划意向产生:做一本谈判类图书
2009年9月的一天,当刘俊海老师再次喊我去听了一场美国密歇根大学赛戴尔教授关于谈判的讲座后,虽然我不怎么听得懂(因为是全英文的),但刘俊海老师的那段评语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以前一直和我的学生说,法学院的毕业生应当具备三种能力:论文写作的能力、法律文书写作的能力和分析案例的能力。现在,听了赛戴尔教授的演讲,我认为法学院的学生应当具备的能力还得加上一种,那就是谈判。”这句话,也就是《赢在谈判》封底上那段刘俊海老师“支援”的 “法学院的毕业生不仅应具备论文写作的能力、法律文书写作的能力、分析案例的能力,还应当具备良好的谈判能力 ”的来源。由此,我想琢磨一下做一本谈判类图书是否会有市场。
●调查市场
我习惯性地打开当当网,搜索了一下“谈判”,立即被吓了一跳,谈判的图书真是多呀!看来谈判还是很受人们关注的。不过再仔细观察了一下,律师用的谈判书却只有一本,日本人写的;转而我再用“谈判 律师”搜了一下,先前那本不见了,又冒出另一本律师用的谈判书,美国人写的。……有了,咱们不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嘛,外国人写的律师用书怎么能够很好地适用于这片“特色型土地”呢!我要是找位优秀的中国律师给力地写一本“土生土长”的律师谈判用书,那不是就正好填补了这个重要的空缺?
●寻找作者
于是,我在我的博客发布了一篇“律师用法律图书邀稿!(好书咋总是英美的!)”(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a8392b0100hege.html)的博文,并附上了几本英美作者写的我认为还不错的律师用书,以作为方向性的启示,其中就包括一本谈判的图书。同时,在网络以外,我也在京城范围内展开了搜索。我好象还突发性地发了个信息给我的名律老乡——吕良彪大律师(其实也可以称“老师”,因为他说他和我在南昌大学的老师们是一辈的,呵),问他认识谈判很厉害、又有时间写成书的人否,但未得回复,我也没再问了。不可否认,京城还是有很多厉害的律师的,但写书这东东,不是谁都有兴趣写,也不是谁都有精力写,更不是谁都能写好的。这个作者,一定得是位“合适”的人。此处的“合适”,我定义为“有兴趣写,还能写的好,又能谈得来的人”。
在广泛搜索的过程中,一个偶然的机会,我邂逅了言辞犀利、文思敏捷的北师大民商法博士研究生,广西思贝律师事务所的主任律师阮子文,这个男一号才算有主了,呵呵。
阮律师告诉我,他平时有做总结、写东西的习惯,正巧有一些关于谈判的文稿,可以发给我先看看;但看他那么年轻,我还是谨慎地顺便把他的简介也要了来。看完初稿,我觉得眼前一亮,挺不错的,这正是我想找的稿子。(详情请参见后文所附图书信息,自己鉴别,以免有自夸嫌疑,呵)但再看看他的简介,心里又不免有些打鼓。这家伙有点年轻,呵呵。不过转而又有一些嫉妒,这家伙就比我大半年,竟然这么有才。于是,便有了作者的“后记”中提到我说的那句话:“不一定都是资深大律师才有资格介绍和推广自己的执业经验,年轻的新锐律师同样也可以,因为一位律师的成功和执业年限不是必然成正比的。”后来的后来,便有了《赢在谈判》这本新锐律师的新锐之作。
●感谢两位刘老师的认可与支持
在图书基本定型之后,我再次想到了两位刘老师,感觉得他们俩在书上“出现”一下,才算完整、圆满。刘俊海老师的那句话,作为本书产生的直接启发源头,怎么可以不出现?还有一直关心、关爱着年轻律师,对律师职业情有独钟乃至一往情深的,原中国律师论坛秘书长、中国律师杂志社总编辑,现中国法学会民主与法制社副总编刘桂明老师,为“新律师”丛书之《赢在谈判》写一个序,作些指点,岂不再好不过?而且后面发生的这一切,最早还是起源于他介绍我认识刘俊海老师的嘛!在我把这些来龙去脉和两位刘老师讲明后,他们都欣然提供了支持。
在请刘桂明老师写序的时候,我担心有“炒作”之嫌,建议刘桂明老师可以只写“谈判能力对律师的重要性”或“谈判与律师的关系”等方面的内容,可以不必直接评价书稿。但最终本书、作者和我还是得到了刘老师的高度认同和肯定,这样的认同和肯定不仅是令人欣慰,而且更多的是表明:本书应该是有些价值,会对读者有所帮助的。我想应该是这样的。
●最后的话
我们最大的心愿,就是《赢在谈判》能对您有所裨益。正如作者在“自序”开头所说的那样:“也许这本书可以改变你几天,如果改变这几天你会得到快乐,这个改变就会延续,并让你成为最终的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