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律图书馆

  • 新法规速递

  • 房地产税的前世今生

    韩宇 已阅5433次

    查看此书介绍或购买此书


    一、房地产税概述和历史脉络

    房地产税,顾名思义,“房”是房产,“地”是房屋下面的土地。从广义上来说,一切与房地产有关的税收都属于房地产税,包括在房地产的开发、建设、流转环节与持有环节征收的各种税。而我国目前要推进的房地产税,是对房地产的持有环节所要征收的一种税,是以房屋为征税对象,按房屋的计税余值或租金收入为计税依据,向房屋产权所有人征收的一种财产税,不包括开发、建设、流转环节已经征收的“房地产交易税”。

    1951年8月8日,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税暂行条例》,将城市中的房屋及占地合并征收房产税和地产税,统称为城市房地产税。在当时城市土地可以归私人所有,不同于今天的征收概念。

    1973年,中国简化税制,把对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征收的城市房地产税并人工商税,对房地产管理部门和个人房屋,以及外资企业、中外合资、合作经营企业的房屋,继续保留税种。

    1984年10月,国务院决定在推行第二步利改税和改革工商税制时,将城 市房地产税划分为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两个税种,对内资企业和个人征收, 对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继续征收城市房地产税。

    1986年9月15日,国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房产税暂行条例》,同年10月1日开始实行,适用于国内单位和个人。征收对象是以房屋形态表现的财产,由房屋所有权人缴纳,但因为规定“个人所有的非营业性房产”不必缴 纳房地产税,绝大多数房屋实际上并不在征收范围内。

    199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决定》,停止了住房实物分配,商品房制度逐步确立,但房产税的征收方法仍然沿用1986年暂行条例的规定。同年中国实行“分税制”改革,将大部分税收回归中央,再通过转移支付方式划分到地方使用,实现国家财力向上集中。分税制导致基层政府财力不足,为谋求财政收支平衡,地方各级政府利用划分给基层政府的土地出让金及房地产业、建筑业的营业税,不断收取更多的土地出让金和房地产交易税来弥补财政资金的不足,“土地财政”应运而生。

    2004年9月,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下发《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北京等6个地区开展房地产模拟评税试点工作的批复》。文件中的“房地产税”,当时被媒体报道称为“物业税”,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房地产税”。因缺乏相应的法律基础、配套制度和利益博弈等因素,“物业税”空转至今,并未开始征收。

    2008年12月31日国务院发布第546号令,自2009年1月1日起废止《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税暂行条例》,外商投资企业、外国企业和组织以及外籍个人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房产税暂行条例》缴纳房产税。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内外统一的房产税。

    2011年3月,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批准通过的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要“研究推进房地产税改革”,自此不再使用物业税的提法和概念。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快房地产税立法并适时推进改革”,首次定下了房地产税先立法、后改革的总体思路。彼时,社会各界对房地产税法的研究、讨论和争辩持续了很长时间,减缓了房地产税立法的速度。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尚还提到“做好房地产税立法相关工作”,但在2015年、2016年和201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均没有再提及房地产税立法。

    2018年3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18年将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健全地方税体系,稳妥推进房地产税立法”,我国房地产税立法的各方面条件日趋成熟。


    摘自《私人财富保障与传承实务全书》p186-188页,中国法制出版社2018年10月出版。内容简介:本书带您全方位了解私人财富保障和传承的相关理念、知识及工具,借助真实案例识别财富保障与传承的风险与痛点,并提供可操作性极强的解决路径及方法,助您找寻破解基业长青的密码 遗嘱——传统法律利器,明晰财产归属,自由定向传承 法律协议——防御型法律工具,个性定制财富管理方案,多元规避传承风险 大额保单——风险阻却型金融工具,用低成本撬动*大保障势能,实现代际指定传承 税务筹划——运用节税与免税工具,打造财富保障与传承护城河 家族基金会——高端财富传承工具,传承的不只是财富,更是精神 家族信托——“遗世独立”的资产保险柜,隔离传承风险,满足多层次财富管理需求 家族办公室——高净值人士专属财富管理工具,全方位定制资产管理方案

    淘宝链接:https://item.taobao.com/item.htm?spm=a1z38n.10677092.0.0.11891debMeMEMP&id=580287397571
    微店链接:https://weidian.com/item.html?itemID=2618915691

    声明:该书摘由本站扫描录入,仅供介绍图书使用,错误在所难免,引用时请与原书核对。

    Copyright © 1999-2024 法律图书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