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律图书馆

  • 新法规速递

  • 公物利用之类型及其法律性质之探讨

    [ 刘建昆 ]——(2010-4-20) / 已阅61080次


    取得时效(注十二)。

    (四)公用徵收之限制

    公物是否得为微收之标的,学说上亦颇有争论。日本学界有正反两说,唯现依日本土地收用法第四条规定“依本法或其他汰律规定得供事业之用而徵收或使用之土地等,除有特别必要外,不得予以收用或使用」,原龙之助认为,“现为公物之土地等,除有较大的公益目的外,不得为土地徵收。从而,欲将公物供作其他目的使用,首先应废止公用」(注十三)。我国土地绒第二百二十条亦规定“”现供第二百零八条各款事业使用之土地,非因举办较为重大事业无可避免者,不得徵收之。但徵收只为供使用土地之小部分,不妨碍现有事业之继续进行者,不在此限,是日本与我国皆采限制否定说,要先经过利益衡量后,才可予以徵收。

    四、公物与营造物、公共设施之区别

    营造物亦有广狭二义,广义者指行政主体为达一定目的,以人及物构成而继续设置之设备,依其目的不同,又可分(1)增加财产收入之营造物,如专卖局、国营公司。(2)行政公用之营造物,如监所、各研究单位;(3)一般公众利用之营造物,如学校、图书馆、博物馆、邮局、铁路、公共汽车、自来水、煤气、公立医院等。狭义之营造物则指供一般公众利用之营造物。换言之,与狭义供公众一般利用之公物可资比较者为狭义之营造物,即行政主体供一般公众利用之目的,以人及物构成,而继续设置之设备(注十四)。

    由此可知,公物仅属达成行政目的的物的手段,而营造物则系将物的手段与人的手段相结合,二者概念上应属有别。唯就二者直接供一般公众利用的特质而言,实无多大差异(注十五),再从现代“给付行政」(Leistungsverwaltung)的观点而言,公物的维持完满的供公共用的状态,在在需要人的手段予以补助,故传统将公物与营造物予以区别已无其实益(注十六)。

    公共设施虽为实定法之用语(如都市计划法§42、§44、§46、§47;工程受益费条例§1.4 I等),但并无立法定义,学者间界说亦不相同(注十七),但通说认为系指个个供公众使用之有体物与物的设备本身而己,亦即公共设施与人工公物相当。至于未将自然公物包括在内,于国家赔偿法上是否妥当及是否可透过解释,将自然公物之管理欠缺致损害人民自由拢利情形予以国家赔偿法的救济,系属别一问题。

    至于地方自治法规中的“公用设备」,应与公共设施同义(参台湾省各县市实施地方自治纲要§12,台北市各级组织及实施地方自治钢要§5:一,高雄市各级组织及实施地方自治纲要§5:一)。

    五、.公物法于行政法上之地位

    有关公物成立及其利用所产生的法律关系之总合称为公物法。公物法在行政法中究居于何种地位,有三种观点(注十八):

    (一)属于行政组织法:此为传统的公物法所持之见解,认为公物乃是“行政主体为进遂行行政活动所必要的内部基础手段」,故公物法乃行政组织法的一环,通常列于公务员法之后讨论(注十九)。

    (二)属于给付行政法:此说基于现代福利国家的观点,认为公物法乃“为了增进社会公共福祉,依公物、营造物的设置管理及公企业的经营等方法,提供人民各种役务的行政作用相关的法律」,故为行政作用法的一部,特别是属于给付行政法的一环(注二十)。

    (三)属于公共设施法:此说认为公共设施法除了公物法、营造物法外,尚有公企业法及公用负担法,公物法乃属于行政法各论的“生活环境法」(注二十一)。

    我国学者,如范扬、张镜影、史尚宽、徐怀莹、管欧……等系持传统的见解,而林纪东则列之为行政法各论。

    这种区分的实益在于认为公物法系属行政组织法者,即易导出一般之利用关系仅属组织法的反射利益而己。而持属于给付行政法者,传统上亦认为在给付关系利用者的权利性较为稀薄,然现在福利国家的观念下,则倾向公物之利用具有权利性之见解(注二十二)。至于列之于公共设施法者,则偏向于地方自治行政,于居民之公物利用亦颇思予以保障(注二十三)。


    贰、公物之成立与消灭

    一、公物之成立

    狭义之公物有公用物与公共用公物。公用公物因属行政主体之用,与人民之法律关系不深,故此之公物仅指公共用公物,即仅限于直接供公众利用之公物。

    公物因系各个具体之物,其成立须具备二要件:

    (一)形体要件

    公共用公物形体要件因人工公物或自然公物而不同。人工公物形体的设置,如垃圾场、下水道等,于现代自治行政制度下,基于国民主权的原理所为之行政控制,公物形体的设置应不能完全委之于行政裁量。尤有甚者,法律上有课予设置公共设施义务者 (注二十四),进而地方公共团体并应就公共设施之设置制定条例(注二十五)(注二十六)。

    故人工公物之设置从位置的决定、用地的取得、建筑工事等项皆应审慎为之,必要时并应举行居民之听证(注二十七)。

    至于自然公物,以其自然之形态,即足供一般利用,不必为形体之设置,只要行政主体保持其合于一般利用之状态即可。

    (二)意思要件

    总共14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上一页    下一页

    ==========================================

    免责声明:
    声明:本论文由《法律图书馆》网站收藏,
    仅供学术研究参考使用,
    版权为原作者所有,未经作者同意,不得转载。

    ==========================================

    论文分类

    A 法学理论

    C 国家法、宪法

    E 行政法

    F 刑法

    H 民法

    I 商法

    J 经济法

    N 诉讼法

    S 司法制度

    T 国际法


    Copyright © 1999-2021 法律图书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