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律图书馆

  • 新法规速递

  • 《劳动合同法》司法适用的大数据研究
    编号:98563
    书名:《劳动合同法》司法适用的大数据研究
    作者:王蓓
    出版社:法律
    出版时间:2024年12月
    入库时间:2025-1-19
    定价:109
      

    图书内容简介

    本书以中国裁判文书网发布的《劳动合同法》施行后10年间的68万余份劳动合同争议判决书为研究样本,以《劳动合同法》条文适用频率为出发点,展现了《劳动合同法》司法适用的整体情况,揭示了我国劳动合同争议中有规律性的内容,并聚焦九大高发和疑难争议,逐一进行深入探究。本书既有对《劳动合同法》司法适用状况的全局概览,又有翔实的内部细节展示,由面到点,深入细致,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将研究结论建立在扎实的实证研究基础上。

    图书目录

    "目录
    第一章大数据视角下的《劳动合同法》司法适用整体情况
    一、引言
    二、研究方法与研究样本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样本
    三、《劳动合同法》实施10年的法律依据适用情况
    (一)主要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的适用情况
    (二)主要条文的适用情况
    四、《劳动合同法》实施10年的情况梳理
    (一)立法方面:劳动法制体系建设尚不健全
    (二)司法方面:法官的法律适用能力有待提高
    (三)当事人方面:劳动关系尚未得到实质改善
    (四)法学研究方面:研究与司法实践的需求存在较大偏差
    五、小结
    第二章劳动关系确认争议
    一、数据呈现
    (一)大数据:轮廓展现
    (二)小数据:细节描摹
    二、司法实践突出问题之检视
    (一)“确认劳动关系之诉”层出不穷
    (二)劳动者维权时间滞后,积极性不高
    (三)是否构成非标准用工方式是争议焦点
    (四)“从属性”是认定劳动关系的关键
    (五)超龄劳动者的劳动关系认定规则之争
    (六)用工主体责任与连带赔偿责任的适用争议
    三、理论厘清与制度优化
    (一)加大人格从属性的考量
    (二)构建非标准用工法律规则,明确非标准用工法律责任
    (三)疏解制度矛盾,完善劳动关系认定规则与责任承担
    (四)完善劳动监察体制机制,提高劳动者维权的积极性
    四、小结
    第三章书面劳动合同及其法律责任争议
    一、数据呈现
    (一)大数据:轮廓展现
    (二)小数据:细节描摹
    二、司法实践中的突出问题之检视
    (一)“应签未签”劳动合同案件数量不降反升
    (二)劳动者往往不能及时、积极维权
    (三)法院对“书面劳动合同”外延的界定扩大
    (四)“劳动者恶意维权”时的用人单位法律责任承担争议
    (五)“二倍工资”仲裁时效适用规则不太一致
    (六)“二倍工资”存续阶段和计算基数的司法分歧
    三、理论厘清与制度回应
    (一)从“本质”出发,确定书面劳动合同的外延
    (二)建立以“过错推定责任”为原则的归责体系
    (三)合并计算“二倍工资”仲裁时效,兼顾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权益
    (四)赋予“视为订立”阻却“二倍工资”计算之实权
    (五)增强劳动监察力量,继续劳动法的普法宣传
    四、小结
    第四章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订立争议
    一、数据呈现
    (一)大数据:轮廓展现
    (二)小数据:细节描摹
    二、司法实践突出问题之检视
    (一)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制度的功能和定位较为模糊
    (二)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制度的法律适用较为混乱
    三、理论厘清与制度优化
    (一)明确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制度的功能和定位
    (二)改良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制度
    四、小结
    第五章劳动报酬争议
    一、数据呈现
    (一)大数据:轮廓展现
    (二)小数据:细节描摹
    二、司法实践突出问题之检视
    (一)拖欠和克扣劳动报酬事实和标准认定“两难”
    (二)加班工资争议面临加班事实举证和计算基数确定“两难”
    (三)群体性纠纷案件解决机制亟待完善
    (四)劳动者劳动报酬权益减损较为严重,问题复杂度超过司法机关治理的能力范围
    三、理论厘清与制度优化
    (一)减轻劳动者的举证责任,适当放宽对劳动者证据形式的认定标准
    (二)完善最低工资标准适用规则,确立工资依据的“就高原则”
    (三)厘清工资总额和加班工资计算基数,统一现行适用原则
    (四)引入民法思维,赋予劳动者先履行抗辩权
    (五)发挥刑罚功能,进一步释明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
    (六)加强综合治理,多元化保护劳动报酬权
    四、小结
    第六章劳动者即时解除劳动合同争议
    一、数据呈现
    (一)大数据:轮廓展现
    (二)小数据:细节描摹
    二、司法实践突出问题之检视
    (一)适用法院判决解决争议的倾向明显
    (二)寻求法律救济已成为普通劳动者的一般性选择
    (三)劳动者扮演了争议解决的主动角色
    (四)地域经济状况与人口特征使劳动者的“差异型”特征尤为显著
    (五)劳动者的经济弱势呈现为“生存型”的争议特征
    (六)判决标准的明确性程度塑造了劳动者“结果型”诉讼行为
    三、理论厘清与制度优化
    (一)未来的对抗:以规则塑造型为重点
    (二)判决标准明确化之一:明确“劳动条件”
    (三)判决标准明确化之二:明确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即时解除情形
    四、小结
    第七章用人单位即时辞退和预告辞退争议
    一、数据呈现
    (一)大数据:轮廓展现
    (二)小数据:细节描摹
    二、即时辞退司法实践突出问题之检视
    (一)劳动者权益主张具有普遍性
    (二)程序争议数量少,且认定为违法解雇的比例偏低
    (三)实体争议中涉规章制度解雇占比高,但被法院认定为违法解雇的风险较低
    (四)劳务派遣解雇的司法适用疑难问题
    三、预告辞退司法实践突出问题之检视
    (一)违反预告期程序具有普遍性,但司法观点分歧导致不同判决
    (二)实体争议以“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为主,但各实体争议的合法性认定差异大
    (三)关联争议的司法适用疑难问题
    四、理论厘清与制度优化
    (一)综合研判与展望
    (二)即时辞退的分析与完善
    (三)预告辞退的分析与完善
    五、小结
    第八章经济补偿争议
    一、数据呈现
    (一)大数据:轮廓展现
    (二)小数据:细节描摹
    二、司法实践突出问题之检视
    (一)支付经济补偿的主体识别
    (二)四类特殊人员的经济补偿
    (三)超龄劳动者的经济补偿
    (四)经济补偿的适用范围
    (五)经济补偿计算的年限衔接
    三、理论厘清与制度优化
    (一)明确经济补偿的性质
    (二)贯通经济补偿与失业保险的制度功能
    (三)排除劳动合同终止支付经济补偿的情形
    (四)分类减轻用人单位的经济补偿支付责任
    (五)警惕倾斜保护原则在经济补偿中的滥用
    (六)根据劳动关系双方的各项指标进行经济补偿分层设计
    四、小结
    第九章违法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的法律救济争议
    一、数据呈现
    (一)大数据:轮廓展现
    (二)小数据:细节描摹
    二、司法实践突出问题之检视
    (一)违法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的行为范畴界定不明
    (二)赔偿金数额与劳动者的损失不对等
    (三)劳动合同继续履行不能的情形五花八门
    (四)违法解除劳动合同期间劳动者所得定性较为混乱且支付标准不够统一
    三、理论厘清与制度优化
    (一)明确仅违反法定程序属于违法解除或终止,救济方式须固定为支付赔偿金
    (二)以劳动者的损失为基础,重构赔偿责任
    (三)限制劳动合同继续履行不能的情形
    (四)统一违法解除劳动合同期间劳动者所得的性质和支付标准
    四、小结
    第十章履行劳动合同协助义务争议
    一、数据呈现
    (一)大数据:轮廓展现
    (二)小数据:细节描摹
    二、司法实践突出问题之检视
    (一)协助义务的履行规则和内容范围不明
    (二)怠于履行义务时的归责原则不清,法律责任不明
    (三)档案范围不明确,行业规范有矛盾
    三、理论厘清与制度优化
    (一)若协助义务彼此并无关联,则不能以对方未履行进行抗辩
    (二)明确协助义务的内容
    (三)确定双方法律责任的归责原则和责任承担方式
    四、小结
    研究结论
    一、全局总揽与基本方向
    二、问题概要与解决路径
    三、具体结论与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后记
    "

    Copyright © 1999-2024 法律图书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