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号:97172
- 书名:“人的城镇化”的法治保障研究
- 作者:陈柏峰
- 出版社:法律
- 出版时间:2024年8月
- 入库时间:2024-9-10
- 定价:108
图书内容简介
"城市是文明的载体,城镇化是通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其本质是通过非农产业在城镇集聚、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的方式,推动我国的政治民主、经济发展、社会结构和人民生活向现代化迈进。当前,我国正处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城镇化由高速扩张逐步转向以人为本的发展战略,更加注重稳步推进、提质增效、深化发展的过程。“人的城镇化”不仅要求完善和改进城乡基础生活设施,提升现代社会治理水平,而且要更加注重从“农民→市民”的转型和适应,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本书将经验研究与理论提炼相结合,从人、地、事、权四个方面把握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典型经验和突出现象,并从民生、地权、社会治理、权益救济的维度来揭示和构建新型城镇化的法治保障机制。研究既是对健全推进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的探索,也是对中国法治建设进行本土性理论总结的尝试,以此希冀新型城镇化建设在法治轨道上稳步前行,保障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公平正义,使全体人民共享现代化的发展成果。"
图书目录
"目 录
导 论
一、“人的城镇化”的风险及其法治需求
二、既有研究及其存在的问题
三、本书的研究思路、方法与基本观点
第一篇 基础理论篇
第一章 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党、政府、市场与社会
第一节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党的政治领导
一、党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承担的角色
二、党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秉持的价值导向
三、党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发挥的重要功能
第二节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权责对等的政府管理体系
一、政府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扮演的角色
二、政府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发挥的职能
三、政府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承担的责任
第三节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市场经济
一、市场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所表现出的特性
二、市场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功能
三、市场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局限
第四节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社会与社会主体
一、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社会及其特征
二、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典型社会主体及其功能
第二章 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法治保障
第一节 法治化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题中之义
一、面向新型城镇化的法治化
二、法治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功能定位
第二节 新型城镇化建设主体的法治需求
一、党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表现出的法治需求
二、政府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表现出的法治需求
三、市场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表现出的法治需求
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社会建设对法治的需求
五、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公民对法治的需求
第三节 法治回应各类需求的两种方式
一、方式Ⅰ:有效分配社会资源
二、方式Ⅱ:化解公民日常生活中的风险与纠纷
第三章 新型城镇化建设之法治保障的展开维度
第一节 人的维度:农业转移人口民生权益的法治保障
一、民生权益问题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重要性
二、民生权益之法治保障的展开维度
第二节 地的维度: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地权法治保障
一、土地权益问题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重要性
二、土地权益之法治保障的展开维度
第三节 事的维度: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基层治理法治化
一、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重要性
二、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的展开维度
第四节 权的维度: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多元化权益救济体系
一、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需要多元权益救济体系
二、权益保障与多元救济的展开维度
第四章 城镇化建设法治保障的世界经验与启示
第一节 世界典型国家的城镇化问题与治理经验
一、民生权益领域所面临的问题与治理经验
二、土地权益领域所面临的问题与治理经验
三、社会治理领域面临的问题与治理经验
四、权益救济领域面临的问题与治理经验
第二节 典型国家治理城镇化问题的法治经验
一、立法方面的经验
二、执法方面的经验
三、司法方面的经验
四、形成守法氛围方面的经验
第三节 世界经验对依法保障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启示
一、通过科学立法保障新型城镇化
二、通过合理有效执法保障新型城镇化
三、通过公正司法保障新型城镇化
四、通过全民守法保障新型城镇化
第二篇 民生法治保障篇
第五章 城乡身份管理制度的运行状况及其法治改进
第一节 城乡身份管理制度的内容及其特征
一、城乡身份管理制度的内容
二、城乡身份管理制度的特征
第二节 城乡身份管理制度的发展过程
一、城乡身份管理制度的历史沿革
二、城乡身份管理制度的机制演变
第三节 城乡身份管理制度的功能
一、证明识别功能
二、管理控制功能
三、利益分配功能
四、“区隔”功能
第四节 城乡身份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一、城乡身份管理制度面临的主要问题
二、问题的主要成因
第五节 城乡身份管理制度的法治改进
一、加强法律制度供给保障
二、提升政府促进城乡利益分配均等化的能力和动力
三、明确制度所涉及各方的权利义务
四、提高公民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
第六章 住房保障制度的运行状况及其法治改进
第一节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住房困境
一、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住房供求
二、供求关系失衡下的住房困境
第二节 应对住房困境的住房保障制度及其运行状况
一、经济适用房制度
二、廉租住房制度
三、公共租赁住房制度
四、棚户区改造房制度
第三节 住房保障制度的实践困境
一、住房保障政策制定不合理
二、保障制度落实困难
三、住房保障政策执行异化
四、被保障对象行为异化
第四节 住房保障制度的法治改进
一、进一步完善有关住房保障的法律体系
二、增强地方落实住房保障制度的能力
三、依法创新住房保障手段
第七章 进城农民工劳动权益的法治保障
第一节 农民工的雇佣类型及其工作状况
一、正规用工及其工作状况
二、非正规用工及其工作状况
第二节 农民工劳动权益受损现状
一、农民工休息休假权受损
二、农民工劳动报酬权受损
三、农民工劳动安全权受损
四、农民工社会保障权受损
第三节 农民工劳动权益保障不力的原因
一、劳资双方依法维权的意识和能力严重不对等
二、公权力主体对资方的监管不力
三、公权力主体对劳方的救济不足
第四节 依法保障农民工劳动权益的路径
一、增强农民工的法治观念和维权意识
二、完善劳动权益保障法律体系
三、健全劳动权益法律救济渠道
第八章 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权的法治保障
第一节 义务教育阶段农民工子女辍学现状
一、终止学籍的显性辍学基本消除
二、保留学籍的隐性辍学日益突出
第二节 隐性辍学下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权受损
一、农民工子女隐性辍学的类型
二、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权受损状况
第三节 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权受损的法律诱因
一、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立法不足
二、义务教育法律规定难以实施
三、经济理性弱化农民工的守法意识
第四节 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权的法治保障路径
一、进一步完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法律规定
二、落实义务教育法律规定
三、通过法治教育强化守法意识
第九章 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法治促进
第一节 新型城镇化对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需求
一、新型城镇化为何需要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离不开法治
第二节 当前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非均等化
一、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存在差异
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数量存在差异
三、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质量存在差异
第三节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化的原因
一、个别人“搭便车”行为阻碍公共品供给
二、城市供给体系难以在农村直接套用
三、公共品供给模式与村务民主治理机制不相配套
四、国家权力与自治权的张力
第四节 通过法治保障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一、完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法律体系
二、加强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法律的实施
第三篇 地权法治保障篇
第十章 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农村宅基地管理与利用
第一节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
一、宅基地审批制度
二、宅基地使用监管制度
三、宅基地流转与退出制度
第二节 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的运行现状与现存问题
一、农村宅基地管理的制度运行现状
二、一般农业型村庄宅基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三、市场导向型村庄宅基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四、政策导向型村庄宅基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所面临问题的成因
一、一般农业型村庄宅基地管理所面临问题的成因
二、市场导向型村庄宅基地管理所面临问题的成因
三、政策导向型村庄宅基地管理所面临问题的成因
第四节 农村宅基地管理的法治保障
一、一般农业型村庄:以法治手段提高宅基地资源利用效率
二、市场导向型村庄:依法合理分配土地增值收益
三、政策导向型村庄:依法构建自愿有序宅基地退出机制
四、农民宅基地管理之法治保障的核心要义
第十一章 农业规模经营过程中的农民土地权益保障
第一节 我国农地制度与土地规模经营实践
一、我国当前的主要农地制度
二、作为土地流转实践形态的规模经营
第二节 资本下乡型规模经营中的地权诉求
一、土地流转中的农民分化
二、农民分化后的地权诉求
第三节 农地制度与农民地权诉求的张力
一、农民地权诉求的复杂性
二、农地制度难以回应农民地权诉求
第四节 农民土地权利的法治保障
一、农民地权法治保障的必要性
二、保障农民地权的主要方式
第十二章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
第一节 新型城镇化与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的关系
一、土地增值收益合理分配是城镇化的重要物质保障
二、土地增值收益关涉的问题是城镇化必须解决的问题
第二节 我国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制度
一、我国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制度的历史沿革
二、我国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制度的现行规定
三、我国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制度的制度实践
第三节 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法治改进
一、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制度存在的问题
二、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的法治改革路径
第十三章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土地财政
第一节 我国土地财政的产生与发展
一、土地财政的概念
二、土地财政的产生原因
三、土地财政的发展过程
第二节 土地财政实践所导致的社会问题
一、土地财政引发利益冲突
二、利益冲突造成负面社会影响
第三节 土地财政问题发生的内在机理
一、土地征收和土地招投标之间顺序倒置
二、“土地金融”使地方政府获得过高收益
三、土地财政造成难以化解的利益博弈
第四节 以法治方式改进土地财政的路径
一、厘清法治对于解决土地财政问题的重要性
二、健全土地财政的制度体系
三、推进土地财政配套制度的法治改革
第四篇 社会治理法治保障篇
第十四章 基层民间组织的功能定位与法治保障
第一节 基层民间组织的基础理论
一、基层民间组织的概念内涵
二、基层民间组织的种类划分
三、基层民间组织产生的社会根源
第二节 基层民间组织的秩序构建功能
一、法治秩序视野中的基层民间组织
二、秩序建构功能的具体体现
三、实现秩序建构功能的条件要素
第三节 基层民间组织的运作状况与困境
一、基层民间组织的整体运作概述
二、基层民间组织秩序建构功能受阻的现实困境
三、基层民间组织秩序建构功能受阻的原因
第四节 基层民间组织秩序建构功能的法治保障
一、功能发挥的外部因素法治化
二、功能发挥的内部因素法治化
第十五章 城镇社区(小区)治理法治化研究
第一节 小区的不同类型及其结构性特征
一、资源匮乏型小区
二、资源密集型小区
第二节 不同类型小区的自治困境及生成原因
一、资源匮乏型:小区业主自治的成立困境及其成因
二、资源密集型:小区业主自治的运作困境及其成因
第三节 业主自治困境与基层政权的介入
一、基层政权介入业主自治的特征
二、业主自治的党政基础
第四节 小区业主自治的完善路径
一、业主自治的再定位
二、业主自治法治化保障
第十六章 基层社会网格化管理的实践机理及成效
第一节 基层社会治理中的模糊性
一、基层治理的模糊性困境
二、模糊性制约治理能力
第二节 网格化管理的实践机制与治理效果
一、网格化管理的实践机制
二、网格化管理的治理效果
第三节 网格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信息内卷化严重
二、组织适应性不强
第四节 实现模糊社会的清晰治理
一、社会治理中的模糊困境
二、清晰治理的基础条件
三、清晰治理的制度约束
第十七章 城乡基层一线执法的秩序、规律和改进
第一节 基层执法与执法权配置现状
一、公共安全管理类执法权
二、人口环境资源管理类执法权
三、乡村市场监管类执法权
第二节 基层执法的运行秩序与规律
一、常规执法的实践
二、专项行动的实践
三、综合治理的实践
四、综合执法的实践
第三节 基层执法实践问题与成因
一、基层执法权运行问题与成因
二、基层执法队伍管理问题与成因
三、基层执法财政保障问题与成因
四、基层依法执法问题与成因
第四节 基层执法体制的改革与优化
一、执法权配置的优化
二、执法体制的改革
三、执法保障的加强
四、执法互动的改良
第五篇 法律服务与权益救济篇
第十八章 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和农民工的法治意识
第一节 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和农民工法治意识发展现状
一、存在法治意识生成土壤
二、利益导向的朴素法治意识逐步形成
三、法治意识发展存在困境
第二节 当前农民和农民工法治意识状况的心理学成因
一、感知过程:司空见惯的负面法律信息
二、判断过程:法律难助农民、农民工规避风险
三、图式形成过程:亲和法律的图式动摇
第三节 强化农民和农民工法治意识培养的路径
一、增强依法治理“结构混乱”的能力
二、增强依法缓解“制度性弱势”的能力
三、加强对法律正面信息的合理宣传
第十九章 城镇化进程中的司法资源配置
第一节 城镇化进程中的纠纷与解纷需求
一、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纠纷样态
二、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解纷需求
第二节 城镇化进程中的司法解纷主体及其资源配置形式
一、司法解纷系统内的多元主体
二、司法资源配置的两种形式
第三节 城镇化进程中的司法资源配置困境及其成因
一、准司法解纷系统资源配置的不足及其成因
二、司法系统资源配置的不足及其成因
第四节 城镇化进程中的司法资源配置优化途径
一、理顺准司法系统的功能定位及内部主体之间的关系
二、如何优化准司法解纷系统的资源配置
三、如何优化司法解纷系统的资源配置
第二十章 城镇化进程中信访制度的功能与定位
第一节 城镇化进程中的信访及其类型
一、愈发受到社会关注的信访
二、信访的实践类型
第二节 信访的治理困境与非正常信访的生成
一、治理三类信访问题所面临的困境
二、非正常信访的生成机理
第三节 非正常信访治理的实践逻辑与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如何治理非正常信访
二、政府治理非正常信访的行动逻辑
三、非正常信访治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第四节 城镇化进程中信访制度的法治改进
一、构建信访制度的法治体系
二、构建信访制度的话语体系
第二十一章 城乡群体性事件的利益表达和应急法治
第一节 城乡群体性事件的特征、类型与生成过程
一、城乡群体性事件的基本特征
二、城乡群体性事件的主要类型
三、城乡群体性事件的生成发展过程
第二节 城乡群体性事件中的利益表达
一、利益表达的基本特征
二、利益表达的主要类型
三、利益表达的内在困境
第三节 城乡群体性事件的行政应急管理及其规制
一、行政应急管理的必要性
二、行政应急管理的现行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三、行政应急管理的规制
第四节 城乡群体性事件治理的法治改进
一、群体性事件的治理为何需要法治
二、群体性事件治理的法治改进路径
结论:法治如何保障新型城镇化建设
第一节 将新型城镇化建设与法治社会建设有效结合
一、新型城镇化建设与法治社会建设结合的必要性
二、新型城镇化建设与法治社会建设结合的四个面向
第二节 以法治手段应对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关键问题
一、以法治手段防范农民进城所面临的重大风险
二、以法治手段保障社会发展与社会稳定同时实现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