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律图书馆

  • 新法规速递

  • 国际法哲学
    编号:96777
    书名:国际法哲学
    作者:何志鹏
    出版社:法律
    出版时间:2024年6月
    入库时间:2024-7-11
    定价:138
      

    图书内容简介

    本书是从宏观维度审视国际法的法学专业著作,是在作者2013年的著作《国际法哲学导论》基础上融汇理论进展、实践更新与学识深化的全新作品。书中以国际法领域前沿问题、具体问题、真实问题为切入点,立足于中国经验、中国话语、中国方案,对国际法从本体论、意义论、权威论、方法论、辩证观、运行论、价值论、发展论等方面进行多维度考察,解析国际法规范存在的理由,解构国际法规范运行的动因,解读国际法规范背后的制约,从而反思国际法在环境构造和运行机制上存在漏洞和偏差。本书以严密的逻辑与精准的表述为特点,融合国际与本土、抽象与具体、理论与实践,是国际法领域理论层面的佳作,适宜国际法、法理学专业学者阅读适用。

    图书目录

    "目  录
    第一章 国际法哲学:概念解析与基本维度
     一、问题的提出
     二、国际法哲学的基本内涵
      (一)国际法的基本理论
      (二)国际法的一般理论
      (三)国际法的方法论
     三、国际法哲学的研讨路径
      (一)在国际法上运用法哲学的理论与方法
      (二)以跨学科的方式研讨国际法的具体问题
      (三)以哲学为基础审视和分析国际法
     四、国际法哲学的意义与作用
      (一)大前提探究:法理学思考对法学诸领域之意义
      (二)国际法哲学有利于引领国际法的理论化进程
      (三)国际法哲学有益于推进法理学的全面均衡发展
      (四)国际法哲学有助于解决国际法实践中的困惑
     五、对国际法哲学的宏观论断
      (一)国际法的发展史体现出与法哲学的紧密结合
      (二)倡导国际法哲学的多元化探索
      (三)国际法哲学的研讨不宜严格限定范围
      (四)可以初步确立国际法哲学的基本品格
     六、结论
    第二章 国际法本体论:规范属性与体系特质
     一、导论
     二、对国际法概念的界定
      (一)对国际法内涵的传统界定
      (二)本书对国际法内涵的界定
      (三)本书界定与主体列举法和客体列举法的差异
     三、国际法本体论的法理学视角
      (一)自然法视角内的国际法
      (二)实证法视角内的国际法
      (三)社会法学派视角内的国际法
      (四)国际法的历史唯物主义视角
     四、国际法本体论的国际关系学视角
      (一)现实主义视角内的国际法
      (二)自由主义视角内的国际法
      (三)建构主义视角内的国际法
     五、国际政治与伦理之间的国际法
      (一)国际法与政治力量对比有密切的关联
      (二)国际法与全球伦理相关但不等同
     六、作为法律的国际法
      (一)问题的传统式界定:国际法真的是法吗?
      (二)问题的反思与修正:国际法是什么法?
      (三)通过规范运行系统与过程观察国际法的性质
     七、结论
    第三章 国际法意义论:理想预期与现实考察
     一、问题的提出
      (一)国际法功能问题的指向
      (二)既有研究的成就和问题
      (三)本章的逻辑路线
     二、国际法功能:基于逻辑和经验的阐释
      (一)国际法对国际关系的意义的理想境况
      (二)国际法对国家硬实力的约束能力比较低
      (三)国际法对于国家软实力的影响程度比较高
      (四)对国际法作用的动态模型假设
     三、国际法对中国的意义:需求与历史
      (一)中国的软实力差距及其对于国际法的需求
      (二)中国外交事务中对国际法的重视
      (三)应用国际法对于中国利益的促进作用
     四、国际法的西方传统对国际法意义的影响
      (一)西方话语主导国际法的客观现实性
      (二)西方话语主导国际法的影响
      (三)西方话语主导国际法的解决思路
     五、国际法功能的实现路径
      (一)国际法功能发挥的全球视野
      (二)国际法功能发挥的国家对策
     六、现代化中国应用国际法的推进路径
      (一)以充分运用国际法为全球使命
      (二)以塑造发展中国家为时代担当
      (三)着力凝炼发展中国家国际法的现代思想架构
     七、结论
    第四章 国际法权威论:伦理尺度与文明共识
     一、问题的提出:国际法的权威根源
     二、基于公正的权威:国际法的伦理尺度
      (一)正义内涵的主观性与复杂性
      (二)正义在法律中的重要地位
      (三)正义在国际法层面的多重理解
      (四)作为实践理性的国际法正义
     三、国际法的成长进程形成的“自然法”规范
      (一)将国际法视为“自然法”的理论路向
      (二)国际法中包含“自然法”的可能
      (三)国际法中“自然法”的生成机制
      (四)国际法中“自然法”的作用方式
      (五)国际法中“自然法”的相对性
     四、国际法的全球化与权威的重塑
      (一)从国家战略的角度,善待国际关系的道义力量
      (二)从世界事务的维度,克制决策过程的道德绑架
      (三)从研究方法的角度,避免实证研究的片面导向
      (四)从国家观念的角度,形成参与变革的融入思维
      (五)从具体工作的角度,提升认知水平的建设进路
      (六)从理论创新的角度,推动概念引领的论断创新
      (七)从话语塑造的角度,完善理论实践的正向反馈
     五、结论与启示
    第五章 国际法方法论:实践操作与学术研究
     一、导论:国际法方法论的内涵与意义
      (一)国际法方法论的内涵
      (二)国际法方法论的意义
     二、核实确矩:国际法职业共同体的方法起点
      (一)甄别国际法的实证法途径
      (二)国际法研究的素材获取
      (三)国际法研究的逻辑进程
      (四)国际法实证研究的叙述策略与结构模式
     三、战术工程:实践导向国际法方法的要求
      (一)国际法实践工作的执行性特征
      (二)国际法实践工作的简明性指针
      (三)国际法实践工作的聚焦化原则
      (四)国际法实践工作的可行性反馈
     四、思想重建:理论导向国际法方法的向度
      (一)国际法理论导向的基本路径
      (二)国际法理论导向的思想资源
     五、视角借鉴:理论导向国际法方法的阐释资源
      (一)用现实主义的观念衡量国际法
      (二)以自由主义的论断阐发国际法
      (三)以建构主义的思维理解国际法
     六、框架整合:作为国际法方法的批判现实主义
      (一)批判现实主义的必要性
      (二)批判现实主义中的“现实主义”
      (三)批判现实主义中的“批判分析”
      (四)批判现实主义中的“完善路径”
     七、结论
    第六章 国际法辩证观:认知方式与应用展开
     一、导言
     二、国际法的辩证法的内涵
     三、探究国际法辩证关系的必要性
      (一)国际法辩证法的背景: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
      (二)理论与实践的忽略和掩盖
      (三)传统国际法理论的欠缺
      (四)新兴国际法理论在哲学层面的需求
     四、国际法辩证关系的体现
      (一)国际法发展进程中的对立统一
      (二)国际法发展进程中的质量互变
      (三)国际法发展进程中的否定之否定
     五、对当代国际法的辩证认知:变与不变
      (一)规范迅速增加,但规范主旨未变
      (二)行为体在拓展,但核心主体未变
      (三)运行方式强化,但弱法状态未变
      (四)国际法变与不变的深层原因
      (五)对国际法变与不变的辩证归结
     六、国际法辩证法的功能与启示
      (一)国际法本体论层面的启示意义
      (二)国际法方法论层面的启示意义
      (三)国际法实践论层面的启示意义
     七、结论
    第七章 国际法运行论:二元格局的多维投射
     一、导论
     二、作为国际法基本结构的二元格局
      (一)国际法二元格局的内涵
      (二)国际法二元格局与国际关系的范式张力
      (三)国际法二元格局在国际法动态运行中的表现
     三、国际法二元格局的思想资源
      (一)国际法普遍性范式的思想资源
      (二)国际法特殊性范式的思想资源
      (三)不同学术领域的学术思想对国际法二元格局的意义
     四、国际法二元格局的形成过程
      (一)国际法初启期的“普遍性推定”
      (二)国际法稳定期的“特殊性运作”
      (三)国际法革新期的“二元性漂移”
     五、国际法二元格局的实践影响
      (一)国际法普遍性范式存在的风险
      (二)国际法特殊性范式隐含的问题
      (三)国际法二元格局是国际法辩证发展结构基础
     六、国际法二元格局蕴含的理论前景
      (一)国际法的二元格局提供了理解国际法的门径
      (二)国际法的二元格局的观念厘定了国际法学的理论坐标
      (三)二元格局的揭示说明了国际法话语的重要性
     七、国际法二元格局的未来方向
      (一)对和平与发展作为国际法秩序观的反思
      (二)和谐发展作为国际法治的秩序追求的可能
      (三)国际法实现和谐发展的障碍与突破
     八、结论
    第八章 国际法价值论:国家主权与人本主义
     一、导论
     二、国际法国本主义的起源与弊端
      (一)国本主义国际法的主要表现
      (二)国际法国本主义传统的原因
      (三)国际法国本主义传统的缺陷和问题
     三、国际法主权原则的确立与延伸
      (一)国家主权的内涵与外延
      (二)主权的功能:辩护与防卫
      (三)主权的根源:社会分工与资源掌控
      (四)主权的主导逻辑:道德无涉及法律无涉
      (五)国家主权的道德理想
      (六)僵化的主权观念可能导致的问题
     四、国际法人本主义的兴起
      (一)国际法人本主义的理论与实践背景
      (二)西方主导国际正义观的出现和发展
      (三)人本主义在国际法理论和实践中的反映
      (四)人的存在与发展进入国际法的价值体系
     五、国际法人本主义的困境
      (一)反思民主:狭隘化推行的暴力化后果
      (二)反思人权:强制化倡导的霸权化转型
      (三)反思干涉:保护的责任的侵略型演变
      (四)善意介入:人本国际法的负责任实施
     六、国家主权与人本主义的平衡
      (一)人本主义与国家主权的关系
      (二)人本主义与“国际社会本位”
      (三)约束主权的正当性
      (四)国内法治体系中的“权力—权利”三角形
      (五)国际法治体系中的“权力—权利”三角形
     七、结论
    第九章 国际法发展论:社会契约的世界展开
     一、国际社会契约的内涵
      (一)作为实践与观念的国际社会契约
      (二)国际社会契约观念与实践的文化基础
      (三)国际社会契约思维的萌生与发展
     二、世界秩序的演进构成国际社会契约的发展条件
      (一)全球风险的现实存在迫使国家通过契约摆脱困境
      (二)国际关系的历史进步使契约结构具备制度基础
      (三)伦理关怀的普遍提高使公众广泛接受国际契约观念
      (四)世界沟通方式的改进提供了国际社会契约的操作条件
     三、国际社会契约观念对于世界秩序阐释的理论价值
      (一)解释国家主权的本质
      (二)解读全球无政府社会背景下的秩序模式
      (三)解释国际组织的人格
      (四)理解国际法的性质与前景
     四、国际社会契约思维对于世界秩序塑造的实践意义
      (一)有效塑造主权国家的行为模式
      (二)促进国家生存从实力转为身份
      (三)稳定维护国际社会的和平安全
      (四)积极推动国际社会法治化进程
     五、结论与启示
    参考文献
    索 引
    后 记

    "

    Copyright © 1999-2024 法律图书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