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律图书馆

  • 新法规速递

  • 新中国法制建设50年
    编号:9589
    书名:新中国法制建设50年
    作者:郭成伟
    出版社:江苏人民
    出版时间:2002年11月
    入库时间:2002-11-15
    定价:36
    该书暂缺

    图书内容简介

    没有图书简介

    图书目录

    序言
    《新中国法制建设五十年》作为建国五十周年献礼书,将由
    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我谨此表示由衷的祝愿,祝愿这本书能
    为我国法学研究和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工作提
    供积极的借鉴和有益的参考。
    新中国的法制建设工作经历了曲折的发展道路。从废除国
    民党的旧法体系,到新中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初步建立;从
    “五四宪法”的制定到“八二宪法”的出台;从新中国法律制度的
    不断完善,到“文革”时期法制建设的一度中断,再到中共十一届
    三中全会以后法制建设的恢复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框架的
    形成,其间充满了震古烁今的巨变。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
    会以来,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的伟大社会变革,当代中国法律也
    由此进入了一个重建与迅速发展的历史新时代。这也是20世
    纪中国法制现代化进程中的一场划时代的革命。其根本意义在
    于实现了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人治型法律秩序向现代市
    场经济体制下的法治型法律秩序的历史性变革与转型。本书收
    集了丰富详实的资料,立足于对建国以来几十年法制建设的历
    史进行总结,以学术研究的规范方法和规范步骤对这些资料进
    行统摄和整理,以作为我国当代法制史研究工作和社会主义法
    治建设工作的可鉴之作。这是一部难得的历史实录,随着时间
    的推移,它的价值将愈显珍贵。
    但是,由于本书所涉猎的内容全部是当代法制史,研究工作
    的阻力和困难也是不小的。这种阻力和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三
    个方面:其一是资料很难收集齐全,做到面面俱到,这一工作只
    能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作者和其他学术研究工作者继续进行增
    遗补漏。其二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曾一度受“左”倾思
    潮和法律虚无主义的影响,法制建设工作进展缓慢甚至中断。
    其三是当代史自古以来就是令许多史学家望而却步的研究领
    域,因为许多问题总是应该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才能得到逐步
    检验和证实,受历史的局限,很难对这些问题作出科学而合理的
    解释和结论。我们看到,在很多地方,本书作者并不是简单地回
    避以上三个方面的难点,而是就目前能够或应当能够掌握的资
    料和达到的水平,尽量就这些问题作出自己的解释和自己的结
    论,这种创作和研究精神是难能可贵的。书中的解释和结论不
    一定尽如人意,这有待于作者在以后的研究工作中进一步去补
    充、去完善。
    我比较肯定书中作者在结论中认为中国应当而且必然要走
    法治道路的观点。法治与法制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法治指
    的是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必须要依法律的规定来进行运作和实
    现的一种制度性规则,法治更加体现一种法律至上和法律主治
    主义的法权精神;而法制则是指一切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以法律
    来统摄社会、治理国家的非模式化制度事实,法制更加体现一种
    法律存在和发挥历史作用的社会现状。党的十五大正式把“依
    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治国方略,九届全国人大
    二次会议将此写人宪法。从“法制”到“法治”,仅一字之差,却包
    含着质的飞跃,这是从将法仅当作统治和控制社会的工具,提升
    到将法作为一种价值理念和治国方略的高度,标志着我们党执
    政方式和治国方略的历史性转变,也标志着我们党的成熟。中
    国要实现法治,现在仅仅是一个良好的开端,这一历程将任重而
    道远。
    新中国的法制建设已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发展历史。面临新
    旧世纪之交,中国将以一个什么面貌步入新的世纪,为世人所关
    注。历史的经验证明,法治总是与盛世相伴而生的,它既是社会
    进步、民族强盛的基本保证,也是实现人民主权的重要条件。实
    现法治,是社会主义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华民族的必由
    之路。
    雷洁琼
    十九九九年七月



    目录
    序言
    开创篇1949——1956年的法制建设
    第一章宪政建设的重要成就
    一、《共同纲领》
    二、195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二章刑事法律的保证作用
    一、有关惩治反革命罪的若干规定
    二、有关惩治贪污罪的若干规定
    第三章民法、经济法的稳定作用
    一、改造旧的生产关系,确立新的生产关系立法
    二、新式婚姻家庭关系的确立
    第四章教育文化法制的形成
    一、教育法制的形成及其作用
    二、文化法制的形成及其作用
    第五章诉讼法制的建立和功能
    一、刑事诉讼制度的建立和功能
    二、民事诉讼制度的建立和功能
    发展篇1956——1966年的法制建设
    第六章宪法、行政法与民族自治法制建设
    一、宪政建设曲折发展
    二、行政法制建设
    三、少数民族自治地区法制建设
    第七章刑事法制建设
    一、刑事立法
    二、刑事案件汇编
    三、对战犯的审判与特赦
    第八章民事法制建设
    一、第一个民法典草案
    二、第二个民法典草案
    三、王管机关的民事批复
    第九章经济法制建设
    一、农业立法
    二、工商业立法
    三、计划与财税立法
    四、劳动立法
    第十章科技教育文化卫生法制建设
    一、科技法制建设
    二、教育法制建设
    三、农村的社教工作
    四、文化法制建设
    五、卫生法制建设
    第十一章涉外法律制度
    一、条约
    二、海商法律
    三、涉外保险
    四、引进外资
    五、对外事务的管理
    六、涉外仲裁制度
    第十二章诉讼法律制度建设
    一、诉讼法律建设概况
    二、刑事诉讼制度
    三、民事诉讼制度
    第十三章司法制度建设
    一、基本状况
    二、司法机关建设
    三、劳改劳教制度建设
    四、仲裁制度建设
    五、律师制度建设
    六、公证制度建设
    七、监察制度建设
    挫折篇1966——1976年的法制建设
    第十四章遭受严重破坏的政治体制和司法体制
    一、政治体制的畸形发展
    二、停止运转的议事制度
    三、失败的机构调整
    四、被“彻底砸烂”的司法机关
    第十五章失常的立法
    一、中共中央通过并公布《十六条》
    二、《工交十条》的颁布和实施
    三、《公安六条》的起草和颁布
    四、中央军委先后颁布《八条命令》和《十条命令》
    五。七五宪法”的制定和公布
    第十六章法制的破坏和没有法律保障的公民权利
    一、导致法律虚无主义泛滥的错误政治理论
    一、法制遭到破坏
    三、没有法律保障的公民权利
    第十七章具有积极意义的法律事件
    一、《中美联合公报》及类似的国际条约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三、依照法律程序释放在押战犯
    改革开放篇1977-1999年的法制建设
    第十八章宪政建设的重大发展
    一“七八宪法”
    二“八一宪法”
    三、对“八二宪法”的修改
    第十九章行政法制建设的成就
    一、行政组织法
    二、行政处罚法
    三、行政救济法
    四、国家赔偿法
    第二十章民事法律内容的宪善
    一、民法通则的制定及其作用
    二、婚姻、继承等方面的立法
    第二十一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确立
    一、有关计划经济法律体系的回顾与评价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建立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功能价值
    第二十二章刑事法律的发展
    一、1979年刑法的制定背景和过程
    二、1979年刑法制定过程中争论的几个主要问题及
    刑法的主要内容
    三、对1979年刑法的修改和补充
    四、1997年对刑法的全面修订
    五、1979年刑事诉讼法的制定
    六、1996年对1979年刑事诉讼法的修订
    憧憬篇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第二十三章中国法律近代化的总体评价
    一、中国传统优秀法文化的继承
    二、西方先进法文化的移植与法律资源的本土化
    第二十四章新中国成立以来法制建设的经验总结与反思
    一、总结新中国五十年法制建设经验教训;的必要性
    二、新中国法制发展的历史渊源及影响
    三、正确处理法的阶级性与继承性的关系
    四、正确处理法的阶级统治与社会公共职能的关系
    五、正确处理法的阶级时性与世界联系性的关系
    六、清除法律虚无主义,坚定树立依法治国观念
    七、肃清封建专制主义的残余影响的紧迫性
    第二十五章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参照因素
    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法的范围
    三、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法的部门
    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构建措施
    后记







    Copyright © 1999-2022 法律图书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