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律图书馆

  • 新法规速递

  • .全面依法治国视野下公民法治意识生成研究
    编号:88814
    书名:.全面依法治国视野下公民法治意识生成研究
    作者:夏丹波
    出版社:法律
    出版时间:2021年8月
    入库时间:2021-10-18
    定价:58元
    特价:46.4元,80折,省11.6元!
    该书暂缺

    图书内容简介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不仅意味着法律制度与机制的改革与完善,更重要的是公民法治意识的建构和培育。在当代中国的法治实践中,公民法治意识起着基础性的支撑作用。只有尊法、守法、护法成为全民的生活习惯、社会交往和行为方式,只有法治“铭刻在人民的内心”,成为公民的一种信仰,成为渗透在社会生活各个层面的文化存在,才能保证真正意义上的法治的实现。

    图书目录

    "目录

    序言
    第一章基本范畴:法治意识之内涵、内容与功能
    第一节法治意识及相关概念辨析
    一、法治意识之概念辨析
    (一)法治
    (二)法治意识
    二、与几个相关概念之比较
    (一)法治意识与法律意识
    (二)法治意识与法律文化
    (三)法治意识与法治文化
    (四)法治意识与法治观念、法治理念
    第二节公民法治意识之主要内容
    一、确立公民法治意识主要内容的依据与原则
    (一)促进法律之有效实施
    (二)促进法律本身之良善
    (三)必要性原则
    (四)关联性原则
    二、公民法治意识之主要内容
    (一)守法意识
    (二)契约意识
    (三)理性意识
    (四)人本意识
    (五)程序意识
    第三节公民法治意识对于法治建设之功能
    一、公民法治意识为法治建设提供文化支持
    二、公民法治意识为法治建设争取社会共识
    三、公民法治意识为法治建设培育运行土壤
    第二章理论分析:公民法治意识生成之过程与条件
    第一节关于公民法治意识生成的几种学理阐释
    一、古希腊思想家的理论阐释:正义追求、教育训练及示范指引
    二、古典自然法学的理论阐释:个体社会化、社会公意及人的自治
    三、新自然法学的“互惠的匿名合作关系”理论
    四、分析实证主义法学的理论阐释:制裁、习惯性服从及法的内在观点
    五、功利主义法学的“避苦求乐原则”
    六、历史法学的“民族精神”理论
    七、法社会学派埃利希的“认同理论”
    八、经济分析法学的理论阐释:利益激励
    第二节公民法治意识生成的过程及相关因素分析
    一、心理学层面的分析
    (一)人类本能对公民法治意识生成之影响
    (二)儿童心理学、发生认识理论与公民法治意识生成
    (三)进化博弈论对公民法治意识生成问题之解释
    二、社会学层面的分析
    (一)社会化过程与公民法治意识生成
    (二)相互性原则与公民法治意识生成
    三、经济学层面的分析
    (一)公民法治意识生成与经济成本诱导
    (二)公民法治意识生成与法律效益激励
    (三)公民法治意识生成与法律供求调控
    第三节关于公民法治意识生成之基本条件
    一、制度层面之条件:法的科学、良善与法的实施
    (一)法的科学与良善是公民法治意识生成之客体条件
    (二)法的实施作为公民法治意识生成之激励条件
    二、国家层面之条件:法治实践与法治教育
    (一)法治实践是公民法治意识生成之中介条件
    (二)法治教育是公民法治意识生成之重要手段
    三、社会层面之条件:道德氛围与市场经济
    (一)道德氛围作为公民法治意识生成之文化条件
    (二)市场经济作为公民法治意识生成之经济条件
    四、个体层面之条件:人格健全与法律认知
    (一)人格健全是公民法治意识生成之公民条件
    (二)法律认知是公民法治意识生成之前提条件
    第三章实践探寻:当代中国公民法治意识及其生成状况
    第一节当前中国公民法治意识状况
    一、认知法律的状况
    (一)学校教育与公民法律认知
    (二)参与法律事务与公民法律认知
    (三)普法宣传教育与公民法律认知
    二、参与法律的状况
    (一)公民立法参与状况
    (二)公民执法参与状况
    (三)公民司法参与状况
    三、公民遵法信法的状况
    第二节公民法治意识生成促进机制运行现状
    一、三十多年普法对公民法治意识生成之影响
    (一)三十多年普法的成效与局限
    (二)三十多年普法的历史回顾
    二、当前学校“法治教育”开展现状
    (一)中小学法治教育现状
    (二)大学(含专科)法治教育现状
    三、新闻媒体普法宣传现状
    四、家庭法治教育现状
    第三节中国公民法治意识生成之障碍因素
    一、传统文化因素
    二、经济因素
    三、政治因素
    四、社会结构因素
    五、法治建设自身的因素
    第四章路径建构:新时代促进公民法治意识生成之对策建议
    第一节通过普遍的法治实践推动公民法治意识之生成
    一、以法治道路、法治理论为指引凝聚公民法治共识
    二、从法治自身建设着手提升公民法治信任感
    (一)科学立法:引领法文化变迁
    (二)严格执法:引导公民确立法治信仰
    (三)公正司法:牢固树立法律权威
    第二节建立“教育为主、服务与宣传为辅”的外部促进机制
    一、法治教育:将法治铭刻在每一位公民的内心
    (一)中小学法治教育:从娃娃抓起
    (二)领导干部法治教育:抓住关键少数
    (三)特定群体法治教育:做好以点带面
    二、普法服务:便利公民知法用法
    三、法治宣传:让依法治国、依法办事深入人心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Copyright © 1999-2024 法律图书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