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律图书馆

  • 新法规速递

  • 包公故事:一个考察中国法律文化的视角(司法文丛)
    编号:8843
    书名:包公故事:一个考察中国法律文化的视角(司法文丛)
    作者:徐忠明
    出版社:政法大学
    出版时间:2002年7月
    入库时间:2002-8-13
    定价:40
    该书暂缺

    图书内容简介

    没有图书简介

    图书目录

    内容简介

    随着西学东渐,随着现代西方的法制、法律教育与法学研究
    范式的全面导入,古典中国的法律制度结构与法律知识体系开始
    出现断裂,并且迅速解体。在这种语境下,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国
    法律史的叙事范式也被逐步“建构”起来,迄今已有百年历史。
    其间,虽然屡经经济结构、政治体制与意识形态的变迁;但是,
    总体而言,中国法律史的叙事范式基本处于西方法律知识系谱的
    ”认知控制”之下。本搞试图追问的是:这套知识体系究竟是否
    能够有效地运用于“体悟”中国古典时代的法律制度呢?另一方
    面,过去的中国法律史研究,大抵囿于官方的法律典章和正史记
    载的解读,即便冠以中国法律文化史之名的某些研究,情形也是
    如此。然而问题在于:这些资料尽管颇能反映古典中国法律制度
    或者法律文化的面貌,但是,毕竟也有缺陷。根本原因就是,中
    国法律典章难免“理想”建构的情形,正史记载也难免遭到“点
    窜”。的事实;更为重要的是,正史记载基本属于帝皇将相的政治
    括动和法律活动,对于“处江湖之远”的细民百姓的法律生活,
    显然记述甚少。据此,本稿考虑用带有民间色彩的包公故事来解
    读中国法律文化,把它作为考察中国法律文化的一个特定的视
    角。
    本稿分为三章,现在,稍作介绍如下。
    第一章:“学术史与方法论”。鉴于法律与文学的研究还是一
    个方兴未艾的学术课题,而且涉及历史领域;因此,有关本稿采
    取的学术姿态与研究方式,很有必要作出全面透彻的解释。首
    先,对于中国法律史的研究范式给予必要的梳理,以期勾勒本稿
    研究的问题意识;进而指出,解读中国古代细民百姓的法律生活
    与法律意识,对于我们把握中国法律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其
    次,通过考察“档案、正史与文学”之间的内在关联,从而指
    出,文学故事不仅可以成为历史研究的资料,而且本身就是一种
    历史叙事的样式,它们对细民百姓的法律生活和法律意识的叙
    事,具有档案和正史无法替代的价值。再次,从“公案”文学角
    度看,它们与中国古代判续有着非常密切的关联;说的直接一
    点,这些故事原本就是出自司法档案文书。最后,所谓“法律文
    化”研究,就是对于法律蕴涵的“意义结构”的解释;为了解决
    这一问题,本稿提出在“语境”中解释法律文化“意义结构”的
    设想。而“语境”的建构,必须考述相关的历史事实;否则的
    话,所谓“语境”的说法,也就无从真正落实。据此,“考证、
    语境和意义”由此获得一种内在的关联。
    第二章:“关于包公的三种叙事”。包公是一个历史人物,一
    个清官的典范;然而,包公又是怎样成为民间清官故事的“母
    题”的呢?进而,历史上的包公与民间故事中的包公又有怎样的
    关联呢?这是我们在研究包公故事时无法回避的问题。首先,通
    过考察作为历史叙事的包公形象,本稿认为,包公具有孝亲、忠
    君、清廉、爱民、刚毅严猛、不畏权贵的特征;所有这些,都是
    后来文学叙事的基调。其次,作为一个政治人物和法律人物,包
    公自身对于政治和法律又有一些什么想法和论述呢?本稿认为,
    鉴于仁亲时代“吏治媮惰”的局面,包公政治思想的要旨在于:
    一是重建官僚的忠君和爱民的道德理想;二是完善官僚的选拔和
    考核的制度安排。包公的法律思想的基点在于:一是谋求天道、
    民意和法律的协调;二是维护皇权和刑法必须符合中道。最后,
    民间的包公信仰又是如何形成的呢?本稿详尽地考察了包公故事
    的“作者和读者”与包公流播的基本脉络;并且,与历史叙事中
    的包公形象作了必要的比较。总之,民间叙事中的包公形象与历
    史叙事中的包公形象,既有一致的地方,也有背离的地方。这种
    背离,不仅在于许多故事与包公本身无关这一方面,而且在于神
    化包公。必须指出的是,只有通过这种神化,包公才能获得“穿
    越”阴阳两界的神性力量,从而担当拯救细民百姓的使命,才能
    成为“权威”与“正义”的象征。
    第三章:“包公故事的法律阅读”。本稿考察的包公故事涉及
    话本、戏曲、说唱、短篇小说专集、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各类文
    学样式,共有271个故事。通过仔细辨析每个故事,可以发现,
    其中绝大多数属于刑事案件;与此相关,作为描写司法审判的
    “公案”故事,也就必然眼于刑事审判场域。首先,本稿认为,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具有“刑法”中心的特质,与包公故事的描写
    颇为一致。在包公故事里,剔除重复的案件,刑事案件共有148
    个;进而,通过详细解读这些刑事案件的法律适用问题,我所得
    出的初步结论是,包公故事的描写与当时的法律规定基本吻合。
    由此可以证明,这些故事与中国古代的判读文书有关;换句话
    说,它们大都出自司法判读文书,或者是对于司法判读文书的改
    编。在这个意义上,把它作为法律文化研究的资料,应该没有问
    题。其次,本稿认为,中国传统法律司法文化具有“集权”的特
    征,出于维护皇帝“集权”之目的,司法审判也就难免专断。在
    包公故事里,一个非常鲜明的特点,就是凸现和张扬“暴力”的
    价值取向,这是维护是权所必不可少的东西。通过解读包公故事
    描绘的司法审判场景:权力关系、司法空间与司法仪式,本稿对
    于“集权’与“恐怖”的司法特征,作了非常详实而有力的解
    释。
    总之,通过解读包公故事中的法律叙事,我们不仅可以“质
    疑”那种困于国家法律典章与官方正史记载的可靠性和正当性;
    而且可以丰富我们对于细民百姓法律知识与法律意识的了解。另
    一方面,我们还能充分体悟包公故事透现出来的批判精神,从而
    理解古典时代中国的细民百姓为何期盼清官包公;并且,深人把
    握他们关于法律的想像与法律的诉求。



    Copyright © 1999-2022 法律图书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