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律图书馆

  • 新法规速递

  • 从“印证”到“论证”:我国传统定罪思维批判
    编号:70424
    书名:从“印证”到“论证”:我国传统定罪思维批判
    作者:王志远
    出版社:法律
    出版时间:2016年9月
    入库时间:2016-10-17
    定价:45
    该书暂缺

    图书内容简介

    本书立足于我国当下刑法核心机能的“规范确证”立场,更倾向于强调刑法教义学的“法公正”导向。“印证式”定罪思维为实现“法安全”价值取向而生,由于其过分依赖形式逻辑,排斥实质性的判断因素介入定罪过程,一定程度上阻碍着“法公正”这一终极目标的实现;同时印证式定罪思维在刑事立法、刑法教义学、刑事法治观和刑事司法权运行机制构建等方面也起到了相似的作用。

    图书目录

    "目录
    自序:刑事法律的当代使命 1
    第一章我国当下定罪思维模态的揭示与剖析
    一、司法三段论
    二、印证式定罪思维模态的思想基础
    (一)形式理性
    (二)法的客观化
    (三)法律实证主义
    三、印证式定罪思维模态的历史基础:限制
    刑罚权的滥用
    四、印证式定罪思维的认识论基础:科学
    理性主义
    第二章我国印证式定罪思维模态下实践运行
    效果评判
    一、定罪过分形式化:实质合理性考量的
    缺席
    二、不当的利益衡量:刑事司法核心机能的偏离
    (一)案例:现象展示
    (二)刑事司法的规范确证机能
    (三)印证式定罪思维与不当利益衡量现象之间的必然性
    联系
    三、疑难案件解决方案选择机制缺失
    (一)刑事疑难案件解读
    (二)消极规范缺失型刑事疑难案件
    (三)规范模糊型刑事疑难案件
    (四)选择多元型刑事疑难案件
    四、司法不够尊重事理
    第三章印证式定罪思维模态下的刑法教义学知识体系批判
    一、指向公正规范引导的刑法教义学
    二、目的理性缺失:我国传统刑法教义学知识体系审视
    (一)随机客体
    (二)因果关系
    (三)共同犯罪
    (四)分则个罪的犯罪主体要求及于共犯人
    (五)纯逻辑性的罪间界限分析
    (六)累犯
    (七)提倡:刑法学知识体系的目的合理性清理
    三、形式化缺陷修正机制的缺失:我国传统犯罪构成理论批判
    (一)平面四要件理论与印证式定罪思维模态之间的契合性
    (二)形式化缺陷的凸显
    (三)立体化犯罪成立理论对形式化缺陷的应对
    1.消极不完整性的立体化应对
    2.积极不完整性的立体化应对
    (四)实质因素的回归与原理化:立体化犯罪成立理论的真正
    贡献
    第四章印证式定罪思维下的我国刑事立法观批判
    一、限权与公正:我国当代刑法立法合理性标准评判
    二、事实与规范:当代中国刑法立法方法论批判
    (一)刑法立法方法论的核心问题
    (二)当代中国刑法的“事实中心主义”审思
    1.“事实中心主义”立法方法论
    2.“事实中心主义”立法方法论的现实缺陷
    (三)评价因素的复归:法的规范目的
    (四)思维观念的转变与“事实与规范理性平衡立法方法论”
    三、印证式定罪思维超越:刑法立法合理性的当代命题
    第五章我国刑事法治观的重构:论证式定罪思维之提倡
    一、跛足的刑事法治观:重规则建设,轻“法律人”培养
    二、论证式定罪思维的提倡:以辩证推理为基础
    (一)辩证推理思维的接受及其本质
    1.刑事法律体系的“公正导向”
    2.辩证思维的提倡
    3.辩证思维的本质
    (二)论证式定罪思维的展开
    1.“多次盗窃”的理解适用
    2.刑法中的兜底条款适用问题
    三、论证式定罪思维对我国刑事法治的现实意义
    第六章论证式定罪思维: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结构之
    实体根基
    一、我国现行刑事司法运行机制的特点与困境
    (一)我国现行司法运行机制的基本模态:侦查结论的逐层审查
    确认
    (二)“逐层审查确认”刑事司法权运行机制的缺陷
    二、以“审判为中心”的司法体制改革
    (一)以“审判为中心”的司法权运行机制及其意义
    (二)相关理论建议概观
    (三)司法改革试点措施简介
    (四)小结
    三、单纯体制改革的局限性
    四、定罪思维转变与以“裁判为中心”的刑事司法运行机制
    (一)走向刑事司法活动的社会属性
    (二)刑事司法活动社会属性的“论证式”理解之于司法权运行
    机制改革
    参考文献
    "

    Copyright © 1999-2022 法律图书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