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律图书馆

  • 新法规速递

  • 法学理论:多维与整合
    编号:69295
    书名:法学理论:多维与整合
    作者:张青波
    出版社:法律
    出版时间:2016年6月
    入库时间:2016-7-11
    定价:45
    该书暂缺

    图书内容简介

    关于什么是法学、什么(应该)是法、法如何适用这三个问题的讨论,构成了本书的主体部分。如果说法学就是对一定时空下需要解决的实践问题做出的回应,并且反映了那个时空下的历史条件和社会思潮的话,那么,本书就是尝试在关照历史、哲学、实践等多维视角的基础之上,对法学问题给出有根据和理由的整合性答案。

    图书目录

    "目录
    第一部分基础
    1.基本概念
    1.1法规范
    1.1.1法规范的结构
    1.1.2规范语句和其他语句
    1.2法的效力
    1.2.1法与法律
    1.2.2法效力的标准
    1.2.2.1社会(学)效力
    1.2.2.2道德效力或伦理效力
    1.2.2.3形式效力
    1.2.2.4综合讨论
    1.2.3法效力的内涵
    1.2.3.1属时效力
    1.2.3.2属地效力
    1.2.3.3属人效力
    1.2.3.4属事效力
    1.3法的渊源
    1.3.1概论
    1.3.2成文法
    1.3.2.1宪法
    1.3.2.2法律
    1.3.2.3行政法规
    1.3.2.4地方性法规
    1.3.2.5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1.3.2.6规章
    1.3.2.7国际法
    1.3.2.8法律解释
    1.3.2.9其他规范性文件
    1.3.3不成文法
    1.3.3.1习惯法
    1.3.3.2不成文原则
    1.4权利和义务
    1.4.1权利义务与法律关系
    1.4.2权利与义务的含义
    1.4.3人权及其类型
    1.4.4自由的类型
    1.5法的分类
    1.5.1法律部门
    1.5.1.1宪法
    1.5.1.2行政法
    1.5.1.3民商法
    1.5.1.4经济法
    1.5.1.5刑法
    1.5.1.6诉讼法与非诉讼程序法
    1.5.2实体法与程序法
    1.5.3公法和私法
    1.5.3.1区分的意义
    1.5.3.2区分的标准
    第二部分法学
    2.法教义学
    2.1法教义学的立场
    2.2法教义学的任务
    2.3法教义学的价值
    3.法史学
    3.1法史学的价值
    3.2中国法史梗概
    3.2.1从起源到封建时代
    3.2.2从成文法的产生到法律的儒家化
    3.2.3中国法的正统
    3.2.4近代法制变革
    3.3借鉴西方法制的必要性
    3.4传统法制与文化的现代意义
    4.比较法学
    4.1比较法学的价值与方法
    4.2欧陆法系
    4.2.1欧陆法系的源头:罗马法
    4.2.2罗马法的复兴与中世纪的法治传统
    4.2.3罗马法的继受
    4.2.4法典化运动
    4.2.5私法的社会化
    4.3法系的分布
    4.4英美法系
    4.4.1英格兰普通法的兴起
    4.4.2衡平法、立法与改革
    4.4.3普通法在美国的传播与发展
    4.4.4美国法的变迁
    4.5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的比较
    4.5.1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的差异
    4.5.1.1法律渊源
    4.5.1.2法律分类、部门和法律术语、具体制度
    4.5.1.3法律适用和操作技术
    4.5.1.4诉讼程序:纠问制和对抗制
    4.5.1.5其他法律观念上的差异
    4.5.2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的共性
    5.法社会学
    5.1概论
    5.2法的实施:法社会学角度的观察
    5.3法与经济
    5.3.1经济对法的作用
    5.3.2法对经济的影响
    5.3.2.1韦伯的观点
    5.3.2.2中国的例证
    5.4法与政治
    5.4.1立法与政治
    5.4.2执法与政治
    6.法哲学与法理论
    6.1法哲学
    6.2法理论
    第三部分法哲学
    7.法学的哲学前提
    7.1法哲学与哲学
    7.2本体论与法哲学
    7.2.1反思本体论
    7.2.2自由意志的预设
    7.2.3人的本性的预设
    7.3认识论与法哲学
    7.3.1各种认识论的立场
    7.3.2认识论对法哲学立场的塑造
    8.法的存在与功能
    8.1提问
    8.2传统立场
    8.3证立优选
    8.3.1保护弱者
    8.3.2小规模社群规则的弱点
    8.3.3可容忍的缺陷
    8.4法的功能
    8.4.1维持社会的和平
    8.4.2建立人际互动的框架
    8.4.3以规范化的方式解决纠纷
    8.4.4证成并限制强制
    8.5政府存在的正当性
    9.法与其他规范
    9.1法与道德
    9.1.1法与道德的联系
    9.1.2法与道德的区别
    9.2法与宗教
    9.2.1宗教与法的联系
    9.2.2宗教与法的区别
    10.自然法
    10.1提问
    10.2传统立场
    10.2.1古代的自然法理论
    10.2.2中世纪的自然法理论
    10.2.3近代(古典)自然法理论
    10.2.3.1霍布斯
    10.2.3.2洛克
    10.2.3.3卢梭
    10.2.3.4古典自然法的历史意义
    10.2.4自然法的衰落
    10.2.4.1认识论上的原因
    10.2.4.2社会形势的原因
    10.2.5自然法的复兴
    10.3拒绝自然法的理由
    10.3.1推论方式上的问题
    10.3.2多样化和形式化的两难
    10.3.3对法安定性和社会秩序的威胁
    10.3.4对自由的风险
    10.3.5必要性的降低
    10.4对自然法的有限认可
    11.法律实证主义
    11.1提问
    11.2传统立场
    11.2.1奥斯丁
    11.2.2凯尔森
    11.2.3哈特
    11.2.4德沃金的挑战
    11.2.4.1原则
    11.2.4.2惯习规则与协同规则
    11.2.5实证主义的回应
    11.2.5.1包容性实证主义
    11.2.5.2排他性实证主义
    11.2.5.3进一步的讨论
    11.2.6对承认规则的分歧与道德信念
    11.2.6.1德沃金的再次攻击
    11.2.6.2实证主义的再次回应
    11.3对法律实证主义的评价
    11.3.1法律实证主义的贡献
    11.3.2法律实证主义的缺陷
    11.3.3惯习与正当
    11.3.4寻找法的规范性根源
    12.正义
    12.1提问
    12.2传统立场
    12.2.1非认知主义
    12.2.2认知主义
    12.2.2.1功利主义
    12.2.2.2自由至上主义
    12.2.2.3温和自由主义
    12.2.2.4社群主义
    12.3证立优选
    12.3.1证立平等的疑难
    12.3.2克服明希豪森困境
    12.3.2.1合意与商谈
    12.3.2.2相互尊重与平等
    12.3.2.3对明希豪森困境的结论
    12.3.3平等意味着什么?
    12.4对法与正义的结论
    第四部分法的适用
    13.适用与论证
    13.1法律适用的疑难
    13.2从法律适用到法的适用
    13.3论证的必要性
    13.3.1裁判的正当性
    13.3.2通过论证的反思
    14.适用法的逻辑结构
    14.1法条
    14.2裁判的形式论证结构
    14.3内部证成与外部证成
    15.先例与通说
    15.1借助先例的论证
    15.2借助通说的论证
    15.3小结
    16.解释法律
    16.1文义解释
    16.1.1文义的客观性
    16.1.2文义的确定
    16.1.3文义的限度
    16.1.4作为界限的文义
    16.1.5对文义解释的小结
    16.2体系解释
    16.2.1以外部体系解释
    16.2.2运用内部体系解释
    16.2.2.1避免规范矛盾
    16.2.2.2避免评价矛盾
    16.3通过立法者意志解释
    16.3.1历史解释
    16.3.2发生史解释
    16.3.3立法者意志的运用
    16.4客观目的解释
    16.4.1含义
    16.4.2客观目的的标准
    16.4.3客观目的的运用
    16.5解释论述的冲突
    010目录
    17.一般条款、不确定概念和裁量
    17.1具体化一般条款
    17.2解释不确定概念
    17.3控制裁量
    18.法的续造
    18.1概念界定
    18.2顺序问题与权衡
    18.2.1需要权衡的原则
    18.2.2权威论述与事理论述
    18.2.3规范的冲突
    18.2.3.1原则的抵触
    18.2.3.2规则与原则的冲突
    18.2.3.3规则与规则的冲突
    18.2.3.4权衡的负担规则
    18.2.4对顺序问题的小结
    18.3以类推方法填补漏洞
    18.3.1类推的含义和根据
    18.3.2类推的运用
    18.3.3类推与反向推理
    18.3.4对类推的限制
    18.4以目的论限缩填补漏洞
    18.5以法原则调整未受规范的整个领域
    18.6法官对法律的违背
    18.6.1规范环境的变化与法的功能变迁
    18.6.2法官非因时间因素对法律的违背
    目录011
    第五部分法学的定位
    19.法学的科学性
    19.1问题的意义
    19.2法学与狭义的科学
    19.2.1法社会学与狭义的科学
    19.2.2法史学与狭义的科学
    19.2.3比较法学与狭义科学
    19.2.4法哲学与狭义的科学
    19.2.5法教义学与狭义的科学
    19.3法学与广义的科学
    19.3.1狭义科学概念的不当
    19.3.2法学在广义上的科学性
    19.4法教义学的定位
    19.4.1法教义学的特点和疑问
    19.4.2法教义学的存在意义
    19.4.2.1法教义学与现实需要
    19.4.2.2法教义学对立法的认同
    19.4.2.3法教义学与民众
    19.4.2.4法教义学的持久性
    19.4.2.5法教义学的普遍性
    20.法(教义)学与立法
    20.1拟定与完善立法草案
    20.2形式技术
    20.3对立法内容的合理化
    20.4小结
    "

    Copyright © 1999-2024 法律图书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