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律图书馆

  • 新法规速递

  • 中国犯罪学话语体系初探
    编号:68502
    书名:中国犯罪学话语体系初探
    作者:冯树梁
    出版社:法律
    出版时间:2016年4月
    入库时间:2016-5-4
    定价:49
    该书暂缺

    图书内容简介

    2013年6月李长春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工作会议上代表中央发出号召:“在学习借鉴人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用中国的理论研究和话语体系解读中国实践、中国道路,不断概括出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的、开放融通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本书作者遵循这一指导思想,结合长期从事政法公安工作的实践和近20余年从事犯罪学研究的理论体会,一方面努力说清楚犯罪学话语体系的理论基础、实践基础、历史文化基础和语言基础另一方面针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同犯罪作斗争的实际情况进行归纳分析,作出新的概括和表述,初步打造出一个新的话语体系框架。

    图书目录

    "目录
    序一/1

    序二/1

    序三/1

    序四/1

    自序/1

    导论/

    一、顺时而进,开通思路/

    二、通晓大势,博古通今/

    三、开放融通创新构想/

    上编基础话语

    第一章中国犯罪学话语体系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指导理论/

    一、指导理论的范畴/

    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三、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论述/
    四、结语/

    第二节相关理论/

    一、相关理论的特点/

    二、相关理论的层次/

    第三节专业理论/

    一、专业理论的概念/

    二、犯罪学的源与流/


    第二章中国犯罪学话语体系的实践基础/

    第一节国家建设的实践历程/

    一、正确的观点/

    二、不正确的观点/

    第二节犯罪高峰的实践历程/

    一、犯罪高峰论概述/

    二、历次犯罪高峰的历史背景、犯罪特点和主要对策/

    第三节犯罪学发展的实践历程/

    一、三大特点/

    二、八个方面/

    三、一个方向/


    第三章中国犯罪学话语体系的历史文化基础/

    第一节读史知史用史的意义/

    一、读史知史用史的战略指导:“四个讲清楚”/

    二、“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

    三、对历史的通识是通向智慧的路径/

    四、历史文化悠久的意义和对待历史文化遗产应遵循的原则/

    第二节中国历史文化的起源、发展与概念/

    一、“历史”探源/

    二、文化、中国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中国近代文化的概念/

    三、从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转型是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不是外来文化的冲击/


    第三节永续的历史,伟大的贡献/

    一、科技领域/

    二、人文领域/

    三、国际政治领域/

    四、法学领域/

    第四节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一、民族融合/

    二、外域交汇/

    三、三教交融并存/

    四、恢宏大度,气象万千/

    第五节时代潮流,不可逆行/

    一、对话文明而非对抗,王道而非霸道/

    二、“西学东渐”与“东学西渐”/

    三、资本主义危机与社会主义未来/


    第四章中国犯罪学话语体系的语言基础/

    第一节语言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节汉字与汉语的特点/

    一、汉字的特点及少数民族文字/

    二、汉语的特点及白话文与文言文的区别/

    三、利用工具书加强对汉语汉字的学习和运用/

    第三节寓言、成语、中国故事在构建话语体系中的意义/

    一、成语的成功运用/

    二、多彩的先秦寓言/

    三、丰富的中国故事/

    第四节良好文风在构建话语体系中的意义/

    一、历史借鉴/

    二、反对“长、空、假”/

    三、破除洋教条/

    四、改进文风/

    第五节全民阅读应成为国家战略/

    第六节犯罪学语境下的语言运用问题/

    一、以营造人文氛围烘托犯罪的地域性特征/

    二、以诗的语句表现一定的主题思想/

    三、用数字语言和历史故事进行理论概括/

    第七节关于设计写作框架的一点实际体验/

    一、犯罪的四大块/

    二、纵横交错、面面俱到的框架结构模式/

    三、以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实践、基本规律、基本模式为核心内容的框架结构模式/

    四、归纳为若干论点的框架结构模式/

    第八节关于“法律语言”研究/

    一、什么是“法律语言”/

    二、法律语言的分类/

    三、法律语言的特征/

    下编专业话语

    第五章中国犯罪学话语体系支点之一——综合反映论/

    第一节犯罪成因研究的地位/

    第二节三个“是什么”的破解及综合反映论的诞生/

    一、犯罪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关系是什么/

    二、经济增长与犯罪增长的关系是什么/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犯罪起伏变化的因果关系是什么/

    四、综合反映论的诞生/

    第三节综合反映论的内涵/

    第四节罪因体系论的提出与应用/

    一、罪因体系论与综合反映论的辩证关系/

    二、罪因体系论的哲学依据/

    三、罪因体系的层次结构问题/

    四、罪因体系的层次结构与内容的关系/

    五、罪因体系的应用/

    六、结语/


    第六章中国犯罪学话语体系支点之二——综合治理论/

    第一节综合治理论的兴起/

    第二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总体功能和内涵/

    一、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概念(含义)是什么/

    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工作方针是什么/

    三、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工作范围是什么/

    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工作原则是什么/

    第三节“打击是综合治理首要环节”的意义/

    一、每次“严打”都是迫于客观形势的需要,而非主观意志决定的/

    二、出现“反弹”乃形势的发展,而非“严打”之过/

    三、“严打”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执法中的问题,而非“严打”所固有的弊端/

    四、打与防的辩证关系/

    五、面对暴恐犯罪的新浪潮,“严打”的使命任重而道远/

    第四节“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意义/

    一、预防犯罪的地位/

    二、预防犯罪的概念/

    三、“打防结合,预防为主”战略方针的确立及其特征/

    四、预防犯罪模式和规律问题/

    第五节打防控一体化和立体化/

    一、打、防、控一体化和立体化概念的由来/

    二、打、防、控一体化和立体化的可操作性运作/

    三、《关于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意见》的特点和突
    破点/

    四、“控”字研究/

    第六节从“枫桥经验”到“东方经验”/

    一、“枫桥经验”/

    二、“东方经验”/

    第七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理论基础/

    一、一系列“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理论/

    二、科学的边缘性综合性理论/

    三、矛盾的综合性理论/

    四、系统间抗衡的理论/

    五、事物的规律性理论/

    第八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思想的历史渊源/

    第九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国际比较/

    一、苏联的“综合治理”理论/

    二、其他一些国家有关“综合治理”的说法和做法/

    第十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迈向新阶段:建设平安中国/

    一、拓宽综治领域,盛开平安之花/

    二、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建设平安中国、和谐世界/


    第七章中国犯罪学话语体系支点之三——犯罪规律论/

    第一节中国古代的规律观/

    第二节辩证唯物主义的规律观/

    一、什么是规律/

    二、规律的分类/

    三、规律的基本特征/

    四、辩证唯物主义的三个基本规律/

    五、马克思主义关于规律的经典论断/

    六、发现和认识规律应把握的要点/

    第三节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规律观/

    第四节西方学界的规律观/

    第五节中国犯罪学的规律观/

    一、刑事犯罪规律的提出/

    二、四大刑事犯罪规律的文字形成/

    三、预防犯罪指导规律的提出/

    四、对预防犯罪指导规律的表述/

    五、一些省市分卷提出的犯罪规律观/

    六、天津市社科院的犯罪规律研究/

    七、犯罪规律间的关系/

    八、犯罪规律的概念与分类/

    九、结语/


    第八章中国犯罪学话语体系支点之四——犯罪预测论/

    第一节预测、犯罪预测溯源及话语权优势/

    一、预测溯源/

    二、犯罪预测溯源/

    三、预测话语权优势/

    第二节犯罪总趋势中、长期预测活动/

    一、犯罪预测的概念/

    二、犯罪趋势的概念/

    三、预测内容/

    四、预测周期/

    五、预测范围/

    六、预测方法/

    七、全国犯罪总量预测值/

    八、其他方面的犯罪总趋势预测/

    九、各省、市、计划单列市课题组的犯罪趋势预测/

    第三节反馈检验及对2020年的犯罪总趋势的推估性意见/

    一、第一次反馈检验/

    二、第二次反馈检验/

    三、第三次反馈检验/

    四、对非量化预测结果的检验/

    五、对各省、市预测结果的检验/

    第四节反馈检验后的思考/

    一、充足而翔实的数据资料是前提条件和物质基础/

    二、犯罪规律和罪因体系研究是犯罪预测的两个杠杆/

    三、人才是关键,经验是财富/
    第九章中国犯罪学话语体系支点之五——生态犯罪论/

    第一节全球性“生态危机”的根源及其具体表现/

    一、全球性“生态危机”的根源/

    二、“生态危机”的具体表现/

    三、生态问题产生于深层次的社会问题/

    第二节我国改革开放30余年来的生态环境问题/

    一、内因与外因的交织/

    二、治污与现代化建设并进/

    三、分散形成与集中出现有别/

    四、立法滞后,执法不严/

    五、代价与实惠有别于西方/

    第三节走向保护生态、防治污染的新阶段/

    一、警钟长鸣/

    二、走向制度化、常态化/

    第四节不容忽视的人文环境犯罪/

    一、一旦文化服从了经济,必然造成对历史文化的破坏/

    二、三个个案的启示/

    三、保护为主,抢救第一/

    第五节在生态问题上谁握有引领时代的话语权/

    一、中国古代的生态智慧/

    二、走向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代/

    第六节生态犯罪与环境犯罪两个概念的异同/

    一、生态犯罪/

    二、环境犯罪/

    第七节从“永远的红树林”到提出“生态犯罪学论纲”和“拾起犯罪学的另一半”/

    一、《永远的红树林》/

    二、“生态犯罪学论纲”的提出/

    三、“拾起犯罪学的另一半”/

    四、犯罪学的一个新起点/

    第八节美丽中国,首先是生态中国:生态环境保护的“绿色化”春天/


    第十章中国犯罪学话语体系支点之六——超常规犯罪论/

    第一节超常规犯罪的概念/

    第二节同超常规犯罪做斗争的性质/

    一、提出准军事斗争、系统间抗衡、“和平时期的战争”这三句话的过程/

    二、提出“三句话”观点的主要依据/

    三、提出“三句话”观点的意义/

    第三节同超常规犯罪做斗争的谋略/

    一、讲谋略,需要读一点《孙子兵法》/

    二、什么是战略、战役、战术/

    三、战略、战役、战斗的规律性和原则性/

    四、战略、战役、战术的辩证互动关系/

    第四节孙子兵法与反暴力恐怖战略/

    一、“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早期预防战略/

    二、“兵贵胜,不贵久”的快速反应战略/

    三、“威加于敌,则其交不得合”、“我专而敌分”的联合作战
    战略/

    四、“兵之情主速”的信息化战略/

    五、“致人而不致于人”的掌握主动权战略/

    第五节孙子兵法与海湾战争/

    一、战争第一阶段:代号“沙漠盾牌”行动中的谋略应用/

    二、战争第二阶段:代号“沙漠风暴”行动中的谋略应用/

    三、战争第三阶段:代号“沙漠军刀”行动中的谋略应用/

    第六节善战“十要”与战术“十策”/

    一、善战“十要”/

    二、战术“十策”/

    三、结语/


    附录一高起点不间断重实践/


    附录二百舸争流奋楫者先/


    附录三不可缺少的学术平台:讲座式学术研究方法及其产生的
    影响/

    研究成果表/"

    Copyright © 1999-2022 法律图书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