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律图书馆

  • 新法规速递

  • 三一集:邓正来学术文化随笔
    编号:52981
    书名:三一集:邓正来学术文化随笔
    作者:邓正来著
    出版社:政法大学
    出版时间:2012年9月
    入库时间:2012-10-14
    定价:98
    该书暂缺

    图书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了邓正来先生近三十年学术生涯发表的各类学术文化随笔性文字。这些文字尽管名目不一、类型各样,但始终围绕着一个主题——即“以学术直面中国”——而展开。“以学术直面中国”,是作者作为当下中国的学人对自己的定位和期许,因为这一定位和期许既是作者1990年代初期在创办《中国社会科学季刊》和《中国书评》的学术宗旨,更是作者毕生所致力于的学术事业的主要理论担当。无论是作者后来创办的以作者个人名字命名的“正来学堂”的学术定位(“以学术为本,直面人类社会”),还是作者所创立的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的创院宗旨(“根据中国,走向世界”),事实上都是这一学术理念的进一步升华。从本书所辑录的这些文字中,读者大概可以洞见到作者业已展现并仍将继续坚守的这一学术理念。本书根据文字类别编为四类:致辞与演讲、短论与时评、访谈与对话、序跋及其他。

    图书目录


    以学术直面中国:《三一集:邓正来学术文化随笔》自序

    一 致辞与演讲


    中国法学的重建:批判与建构
    ——受聘吉林大学教授就职学术演讲

    中国社会科学的当下使命
    ——受聘复旦大学教授就职学术演讲

    高等研究与中国社会科学的发展
    ——在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成立大会上的致辞

    根据中国、走向世界
    ——在复旦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成立大会上的致辞

    建构基于中国的全球化话语
    ——《耶鲁全球在线》(复旦版)主编致辞

    继往开来、促进学术内涵建设
    ——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3周年院庆致辞

    我的学术之路与中国社会科学的发展
    ——在受聘为西南政法大学名誉教授晚会上的致辞

    与西南政法大学师生谈学问与人生


    以学术为本共建一流学堂
    ——在“正来学堂”百日庆典上的讲话

    中国法学的困境与出路
    ——在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上的演讲

    法学研究中的若干问题
    ——在“厦门大学法学院建院80周年院庆学术论坛”上的演讲

    学术担当:世界与中国
    ——“中国法学的反思与前瞻”学术论坛闭幕词

    全球化时代与三种理念的转换
    ——在首届“全国法学理论博士生论坛”开幕式上的致辞

    全球化问题的问题化
    ——首届“全国法学理论博士生论坛”的学术总结

    关于“国家与市民社会”框架的反思与批判
    ——在“200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哲学日在中国’”

    (吉林大学)会议上的发言


    中国社会科学研究与学术规范
    ——在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的演讲

    全球化与中国社会科学的“知识转型”
    ——在上海市“博雅讲堂”上的演讲




    二 短论与时评


    哈耶克与他的自由主义理论

    我翻译的这几本书

    “学在民间”与中国社会科学的发展
    ——对《中国社会科学季刊》与《中国书评》的分析

    迈向中国学术规范化讨论的第二阶段

    中国学术刊物的反思与发展

    对“法制与社会发展”之判准的反思
    ——贺《法制与社会发展》出版10周年

    全球化时代法学研究应注意的三个问题

    我们需要一场法学“知识革命”

    必须重视中国社会科学期刊存在的三个问题

    建构我们这个时代所要求的中国法律哲学

    中国法律应用研究的理论定位问题

    我们现在究竟需要怎样的法律书?

    法学中的“澳门法律秩序”与澳门社会中的法律秩序

    法律秩序与行动者的秩序思维取向
    ——澳门法律秩序的研究路径

    法治与澳门的法制建设

    辈分与学术无关

    “读者死了”或“作者死了”

    警惕表达方式的本质主义

    是理论本身,还是其他?

    大学排名与认真教学

    学术批评,抑或“逮谁批谁”

    我们必须打破“知识规划时代”的宰制

    对“考研变高考”的制度性追究

    《焦点访谈》及其背后的结构性力量

    学术规范化与学术环境的建构
    ——对《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之合法性的质疑

    直面中国社会科学发展过程中的四大弊病
    ——中国研究生教育的反思与批判(一)

    学术讨论为什么缺位?
    ——中国研究生教育的反思与批判(二)

    考研中的“思想品德考核”意味着什么?
    ——中国研究生教育的反思与批判(三)

    中国博士招生制度必须改革
    ——论“苏力招博事件”

    我们对社会生活“言说”的正当性
    ——再论“苏力招博事件”

    对一种被遮蔽的制度性“共谋”的追究
    ——三论“苏力招博事件”

    对“许传玺现象”中的制度性问题的追究

    我对“社科院学部委员”问题的两点看法

    进入“学术体制”3周年感言

    教师节:一个反思的时刻

    关于汪晖《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的评论

    关于中国法学研究的若干思考:评支振锋博士的学术报告



    三 访谈与对话

    关于社会秩序之性质问题的缘起
    ——从“童工”到教授

    邓正来:落叶归根到复旦

    邓正来:批判是学者介入时代的最好姿态

    寂寞的欢愉
    ——邓正来教授访谈录

    学术与人生
    ——邓正来教授“天涯”在线交流整理稿

    学术人与学术
    ——邓正来教授沧海云帆BBS在线交流整理稿

    关于研究教育方法的系列访谈

    当下的核心是建构中国学术自主性
    ——著名学者邓正来先生访谈录

    《中国书评》与中国学术的发展
    ——《中国书评》主编邓正来先生访谈录

    就“学科化”问题答《复旦青年》

    学术翻译与中国社会科学的发展
    ——著名学者邓正来先生访谈录

    中国社会科学想“走出去”必要先争夺话语权

    关于国家与市民社会研究的对话

    就哈耶克自由主义思想答张小劲教授

    邓正来:“闭关”只为哈耶克

    转型中国的社会正义问题
    ——访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院长邓正来教授

    “全球结构”与学者的智性努力
    ——著名学者邓正来先生专访

    全球化、文化政治与法律哲学
    ——与邓正来先生谈中国法学的“全球化论辩”

    与施特劳斯学派相关的若干问题
    ——与小哈维·C曼斯菲尔德教授的对话

    道德与政治哲学视野中的法律哲学
    ——邓正来、朱振与约瑟夫·拉兹教授的对话

    留存于书籍中的友谊
    ——邓正来教授访谈录


    四 序跋及其他

    “三一斋”的思索
    ——《学术自主与中国深度研究:邓正来自选集》自序

    以学术直面中国:《中国社会科学季刊》创刊词

    建构学术批评体系
    ——《中国书评》创刊词

    走向自主的中国社会科学:《中国社会科学评论》创刊词

    学术之路的路标
    ——《寂寞的欢愉》自序

    小路上的思与语
    ——《小路上的思与语》自序

    在体制中拒绝主流
    ——《反思与批判:体制中的体制外》自序

    邓正来:回归经典 个别阅读
    ——《西方法律哲学家研究年刊》总序

    迈向中国学术规范化的第三阶段:从对知识生产机制的批判到对
    新型知识生产机制的建构
    ——《中国学术规范化讨论文选》再版序言

    市民社会话语的兴盛
    ——《国家与市民社会》导论

    中国与世界的王铁崖先生
    ——《王铁崖文选》新版序

    社会的“眼睛”与独行的个人
    ——评周国平《南极无新闻》

    中国人权利发展研究的理想与现实
    ——评夏勇主编《走向权利的时代》

    历史描述中的意识与问题
    ——陈夏红《百年中国法律人剪影》序

    信与中国传统医学
    ——杨昶《读甲》序

    法治与法官的智慧
    ——田成友《法官的修炼》序

    透视与解释
    ——朱英《转型时期的社会与国家》序

    非此即彼或融通交汇
    ——吴志良《东西交汇看澳门》序

    “知识转型”:引进来与走出去
    ——《世界社会科学高级讲坛讲演录》序

    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文化权重构
    ——评张云鹏《文化权:自我认同与他者认同的向度》

    小所与大道
    ——“天则经济研究所”10周年纪念致辞

    法律思想者的冒险
    ——寄语西南政法大学《法府书香》1周年

    中国法律主体性的建构者:律师
    ——贺《律师文摘》创刊5周年

    中秋致学生(2005~2009)

    致子尤:关于生与死

    高贵的寂寞
    ——敬贺张思之先生80寿诞

    他是愿意这样走的
    ——悼王纬

    此刻我想起了他们:王铁崖、李浩培和陈体强

    我的母校
    ——纪念武宁路小学建校50周年

    致女儿邓琳高中毕业


    Copyright © 1999-2022 法律图书馆

    .

    .